南昌市城市公园可达性水平空间分异优化策略及建议
依据分析结果,鉴于南昌市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的差异性和不平等现象,未来应在以下3个方面做出努力和尝试。
1)针对公园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采取差异化的优化措施。南昌市各区域间公园可达性水平分异显著,且公园资源与人口密度存在错配的情况,如旧城中心区公园资源不足而城市郊区公园利用率低(图6),而提升公园服务能力是改善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表5)。
对于公园资源供不应求的区域,应采取重点关注,但由于在人口密集、建筑密集的地区新建大型公园比较困难[43],在南昌市旧城中心区开展大面积建设更加难以实现,因此不仅需要借助南昌市城区绿道、邮票绿地布局建设的契机,提升公园质量、扩大公园面积,也要充分利用拆建、弃置地块等增建社区公园,考虑将公园插入紧凑的城市用地,如沿现有河流、湖泊等公园资源丰富的区域,进一步营造城市生态斑块,以提高城市公园可达性及分布的公平性,平衡城市公园的分布不均问题。
2)有限度地提升公园服务能力。公园资源不足是导致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增加城市内公园数量或者改造现有公园,可以使得公园资源的利用更加公平[44],但是研究发现当将公园的硬质场地面积增加10%~15%时,对于公平性提升能够取得显著成效(表5),而提升硬质场地面积超过一定限度后,对于公平性提升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于现有公园进行适当改造,将公园内人群聚集区域中的空地、闲置地改建成硬质场地,增加游憩、服务等设施。总体而言,将新增加的硬质场地面积控制在15%以内能使提升绩效最佳。
3)减少居民出行成本。虽然减少居民出行成本对公平性提升有限(表5),但在长距离出行时间下作用较大,且能与提升公园服务能力形成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公平性,因此应重点提升从城区通往郊区的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提高道路交通网络密度,增加次支路上的公交站点,同时设置旅游专线、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以提升居民的出行效率,使居民去往郊区的公园更为便利。
6结论
公园的分布以及可达性是重要的环境正义议题,但其测度、评价和优化一直都是实践中的难点和痛点。本研究以南昌市为例,将多元的出行模式、出行时间、公园吸引力等非空间因素纳入传统的2SFCA可达性测度模型中,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公园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引入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双变量局部莫兰指数,可视化地展现公园可达性和人口的空间匹配程度。
在此基础上,从公平性角度对整个研究区域的公园进行了评价分析,提出可能的优化方案并展开绩效评价,以选择出治理城市公园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异问题的最佳方案。相较于传统的2SFCA,本研究从多个维度来模拟居民的实际出行情况,改进后的模型对公园可达性的测度也更为准确、客观,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良好的普适性。
但所使用的人口普查数据缺乏年龄、经济收入等分层信息,在面向不同人群的情况上缺乏操作精度;同时,为了研究便利本研究在计算中假设人口在街道内的各居民点均匀分布,通往公园的交通模式也采用一般交通调查数据,以及将公园的吸引力指标简单化为公园的硬质场地面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