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落帆亭文化遗产点的3个保护策略 - PenJing8
浙江嘉兴落帆亭文化遗产点的3个保护策略
2023-05-30 16:07:58  浏览:0
落帆亭文化遗产点的保护策略
 
基于落帆亭文化遗产点的历史面貌与生成过程的研究,对落帆亭文化遗产点从遗产本体、遗产生成机制两方面提出保护策略。
 
5.1遗产本体:落帆亭园林的修复
 
浙江嘉兴落帆亭园林的修复核心在于兼顾文物保护要求与当代城市建设需求,尽可能还原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修复方向主要是针对园林要素、运河河道等现存遗产的保存修复,以及对杉青闸遗址等不存古迹进行考证复原。
 
对现存遗产的修复需考虑不同时期演变叠加的历时性特征和植物、山水环境的动态演进特征,在落帆亭历史样貌复原的基础上,还需增加对园林建筑、假山、铺地、植物等要素的细节推敲。在建筑铺地方面,需归纳嘉兴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园林铺地特征,从而以此作为相应的复原依据;在植物方面,除对植物位置的校准外,还需考虑植物的生长密度、冠幅大小等生态型特征对于园林意境的影响,同时考证所复原时期的植物品种与现在植物品种的匹配度;在假山方面,通过历史影像比对可知假山基本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的样貌,因此可对假山采取以续存保护为主、嘉兴传统叠石技艺研究微调为辅的方式。
 
对不存古迹,如杉青闸、羞墓、嘉禾墩等,应针对其存在的历史事件久远、遗址位置不明、史料记载不足的问题,结合周边地形地貌演变、运河水利变迁史考证、实地勘察测绘等方式还原遗址位置,尽可能在现场标识出来。
 
5.2遗产生成机制:地方风土的续存
 
保护浙江嘉兴落帆亭文化遗产点的生成机制即续存其地方风土,关键在于保护周边遗产对落帆亭的物质关联以及地方文化对落帆亭的渗透。
 
5.2.1增强落帆亭与周边遗产的整体性关联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周边历史环境是判定其与运河相关程度的重要环境要素,应增强对落帆亭周边遗产的整体性关联。
 
1)增强遗产空间关联。目前落帆亭与周边遗产点(文生修道院、双魁巷等)以及月河、芦席汇历史街区尚未构成依托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带,各文化遗产点之间的关联度较低。然而嘉兴城北“水上门户”的历史地理区位决定了落帆亭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故笔者建议沿大运河设置城市绿道或慢行系统连接各类遗产点以满足可达性的需求,保护依托大运河发展的文化脉络。
 
2)优化聚落设施建设。需加强苏州塘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质量。对于落帆亭对岸未开发的运河历史街区,通过用地调整,保留与提升原有居住空间,同时通过明确的功能定位与政策性支持留住原有居民,最大限度保持运河聚落的原生态水平,突出运河聚落历史信息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延续性。
 
3)活化闲置遗产资源。对于文生修道院、嘉兴制丝针织联合厂、双魁巷等闲置的文化遗产地实现资源再利用,植入创新文化产业,打造沉浸式大运河居民生产生活场景体验;对于仍在使用中的遗产设施,如端平桥、秀城桥、分水墩等,应加强日常养护,减少使用中的破坏。
 
4)统一遗产管理制度。建立指标体系与监测、预警、监督机制的统一标准,使落帆亭及其周边遗产在嘉兴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下实现统一管理。

浙江嘉兴落帆亭文化遗产点的3个保护策略
 
5.2.2遗产地文化精神的延续
 
文化渗透在于延续地方文化精神,对落帆亭文化遗产点的历史文化与市民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1)追溯与展示运河文化精神。依据社会效应大、文化影响远、受众群体广3个条件,分别筛选出宋孝宗诞生的“龙兴之地”、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活动、“过闸落帆”的漕运传统这3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作为追溯文化真实性的载体。当这些群体记忆通过载体得到保存与延续,地方自豪感与优越感就会逐渐成为一种更为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进而构建起区域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因此,建议在新建的杉青闸官舍展示、解说宋孝宗名人史,举办诗文雅集等文化节活动,模拟杉青闸水利设施的运作过程,分主题演绎运河驿站场景等,以公众互动的方式强化地方文化自信,让文化精神能够集体传承、活态延续。
 
2)耦合社群生活模式与态度。根据落帆亭文化遗产点的有机生成过程可以发现,随着历史演进,其公共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市民文化持续涌入,落帆亭已然成为居民公共交流中心。现代生活中,居民自发在公园成立民族乐队,展现出与宋代水利漕运、明清驿站码头、民国商贾繁荣完全不同的画面。
 
建议充分尊重民意,以日常生活需求为导向,对落帆亭的功能进行生活化、日常化的微更新,增设便民服务设施,融入画廊、茶室、手工作坊等文化休闲产业,完善当地社会文化网络,同时发挥社会公益团体与志愿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居民共同参与落帆亭物质实体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
 
6结语
 
基于关注大运河遗产物质实体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关联与精神统一的目的,本研究通过溯源落帆亭文化遗产点的历史风貌,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考察它成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成过程,以此总结其有机生成机制,并从遗产本体和遗产生成机制角度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反思当今大运河遗产保护中对文化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的困境和矛盾。笔者认为:需要尊重遗产的历史发展规律,重视遗产所在地的地方风土与遗产的相互作用。保护地方风土即延续两种关系:一是周边文化遗产与遗产本体的整体关联,二是地域文化对遗产本体的相互渗透。
 
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主动介入城市社会发展进程,构建具有文化感召力、情感联系的动态遗产群体的集合。在国家积极倡导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落帆亭名胜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点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提供了可行路径,为更好地诠释并打造人居遗产提供了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