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6个策略 - PenJing8
中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6个策略
2023-03-26 15:51:00  浏览:2
中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策略
 
4.1策略1:选择合理的参照生态系统
 
依据全面的本底调查数据,明确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选择合理的参照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修复方案的制定。对生态系统演替历史了解得越多,修复从业者越能针对保护地的实际问题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基于大量的历史与监测数据,在修复过程中不断对标参照生态系统,也能够支持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实施后的维护与管理。
 
4.2策略2:确保监测和维护活动得到长期的资金支持
 
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工作需确保监测和维护活动得到长期的资金支持,如果中途结束修复活动,或缺乏后期维护与管理,将会导致已实施的工作被浪费,甚至会产生新的问题。通过科学评估和适应性管理能够降低相关风险。此外,搭建长期有效的监测与数据库平台,能够帮助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识别未来潜在的风险,为制定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与方法、适应性管理的反馈机制以及科研合作平台的构建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4.3策略3:从场地尺度转向区域尺度的系统修复
 
实现生态系统修复从场地尺度向区域尺度的系统转变,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成功的生态系统修复取决于充分地解决土地和区域层面的关键问题,包括来自更大尺度的景观或海域的威胁、跨越生态系统边界的能量和生物群落交流、水文连通性以及边缘效应等。同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强调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域性的视角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生态要素,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通过景观、海域或区域尺度的空间规划,也将有助于调整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定与选择。

中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6个策略
 
4.4策略4:实现多元融资与成本效益评估
 
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活动除财政资金支持外,需实施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以减轻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并确保修复活动的可持续性。目前,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也较为单一,尚未提供针对生态系统修复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估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项目的实施效果,将有助于有效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地的建设,以推动形成由多主体、多渠道资金共同参与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模式,进而协同生态保护修复与社区发展。
 
4.5策略5:加强社区合作与教育宣传
 
鼓励社区参与生态系统修复活动。生态系统修复活动能够促进社区教育,如让学生参与保护修复相关的公益活动、鼓励他们攻读与生态相关的专业以及为他们提供在就业市场上有用的技能等。此外,修复项目可视为是公众对保护地支持的一种方式,精心设计的生态系统修复项目能够作为保护地内的旅游景点,游客通过体验生态系统修复后的成果或亲身参与相关活动,以起到宣传生态系统修复理念与思想的作用。
 
4.6策略6:促进多主体参与
 
全部利益相关者对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效执行相关修复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修复活动是地方、区域、国家和全球各级公共、私营部门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责任,应始终将促进包容性和共同参与治理、社会公正性与公平性贯穿于整个修复过程之中。
 
5结语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文献资料与典型案例,并对我国5个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意义、目标原则、修复流程以及技术方法。在全球推广NbS以及我国深化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背景下,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面临的挑战和要点提出具体的修复策略。
 
同时,为顺利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相关工作,提供以下3点建议。
 
1)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相关政策的制定。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包括通过部门间的政策协调,对于实现生态系统修复的长期目标至关重要。生态系统修复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助于确保生态系统修复活动的可持续性。此外,全球、国家和地方成功的生态系统修复案例的推广和应用,能够促进和影响生态保护修复法律、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2)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管理机制。运作良好的管理机制,能够系统性地协调各机构、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行动,以确保生态系统修复活动获得最优化的效益。而且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增加参与修复活动的人员、组织和机构的工作能力。
 
3)增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资金的可持续性。确保、调动和维持足够的资金(来自政府、私营部门、国际组织或其他来源)以保证生态系统修复活动全过程的长期可持续性。同时,
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符合相关政策并且在财务允许的范围内,可适当开展多功能经营、生态旅游、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活动。
 
致谢: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生态修复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李晓婷和刘海轩对本研究案例收集与整理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