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奇石文化的3个基本特征 - PenJing8
浅谈我国奇石文化的3个基本特征
2022-12-14 21:35:14  浏览:0
把我国的赏石模式与邻国日本的水石枯山、砂石、砂盘并用模式、偏重佛家色彩的赏石观、西方注重成因结构、科学成分的现代赏石模式相比较,中国的奇石文化更显示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特征,表现其集人文理念、美学、科学及社会功能为一身的多重属性。
 
独具人文理念,强调石、座、铭文、意韵、美学诸要素综合统一的赏石观,更是中国奇石文化的精髓所在。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山石说”,就教诲人们从石头中寻求出做人的道德哲理,其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兼者乐石。”战国时宋玉之文《对楚王问》:“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意为人的思想如美石、行为如美玉般高尚美好)宏观上说,我国的赏石是从园林开始的,人造园林始于周,而园中立峰造山出于汉。
 
那时诸候列国的能工巧匠按照统治者的要求,或相依自然山石,或搜罗天下美石奇石,不惜财力、人力进行搬运构筑,大造奇石景观,以寄情怀于山水之间。而真正意义的微观赏石,应是在魏晋南朝才相续形成的(此时已有人将自然山石作品陈列于室内),此后历代相传,延绵不断流传至今。
 
在封建社会,文人墨客是赏石群体的先锋,由于社会时局动荡,一些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封建文人士大夫便产生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加之对长期以来的佛徒游仙哲理产生空虚厌倦,一时避世隐居之风盛行,而江南一带的美丽山水、风土人情,更促使文人骚客用他们丰富的幻想、狂热的感情、美丽的文采、精细的画笔,或写秋夜月明的幽境,或写云雾弥漫的幻景,或写登山涉水的情趣,或写云石相倚、水竹交映的图画,尽显对山水风物的依恋和描摹,渐渐地这种赏石赋诗形式便成了我国古典赏石的特有风格。他们慧眼相石,放飞思想,题诗作画,鉴赏赋文,以奇石天然之美寄托情感、陶冶情操、表现个性、渲泄积郁。

浅谈我国奇石文化的3个基本特征
 
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华夏民族对山川草木有着特殊的眷恋,他们把自然当作人类最重要的依存,将人类当成自然中特有的组成部分而形成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这也就使得古代的山水文学、山水画在立意时所追求的境界是相通的,其真谛是要有含蓄的意境,即所谓的“诗情画意”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山水文化中这种“看似明月影朦胧,道是秋水更无文”的境界,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所在,此时已在中国奇石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清赵尔丰曰:“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良士也,吾乐以为友。”这种与石为师为友、与石对语、与石相通的感悟,也正 是古典赏石所追崇的至高境界。
 
宋代兴建艮岳,积时六载,造成历史上罕见的宏大石山。其石从各地运来,多以太湖石和灵璧石为主。艮岳的太湖石体积大,形态美,它们立于石山上,主要还不是为了加大山的体量,而是增添景观。宋徽宗还亲自为巨石赐名、刻字填金,并加以记录,编为石谱。后金人攻入汴梁,还将太湖石运至大宁宫(今北京北海公园琼岛),可见太湖石在当时之弥足珍贵。
 
宋代也是中国古典赏石理论最成熟、最有建树的时期,有“石痴”之称的北宋大画家米芾,其爱石、赏石、拜石、觅石的轶闻趣事至今仍广为流传,他提出的“皱、瘦、漏、透”评鉴理论,也成了古代赏石的经典范本。200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以3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将其所遗的书法珍品《研石铭》购入收藏,可见其名气鼎盛至今。
 
《研山铭》实际上是米芾对自己所得到的一方天然山形奇石(其山麓处可受水研墨)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而作,其中画有这方奇石的形状,文字部分则是对这方山形研石的具体描述。继米芾之后,杜绾于公元1133年完成的《云林石谱》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赏石理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都为之后的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出。
 
在赏石活动过程中,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社会阅历,会使人对每块奇石内涵有不同的感悟,达到不同的意境。清代曹雪芹一生好石、玩石、画石。敦敏就写有《题曹雪芹画石>诗:“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在黑暗没落的封建社会里,在卑污、奸恶、虚伪的贵族世界中,他只能做一块不同流俗的顽石。而曹雪芹也有自题画石诗一首:“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坠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正是曹雪芹的这种如顽石般的精神和不甘屈服的叛逆性格,虽遭家道衰落,晚年贫困,但他不亢不卑,不叹无才补天,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独具匠心、深思巧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撰就了《红楼 梦》(原名《石头记》)这部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奇石源于自然,奇石美亦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是赏石美学中美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奇石之美,之所以能在人类造型艺术如此空前发达的今天,仍然撩拨着无数人的爱美之心,是因为人类的艺术造型都是以后天人为对艺术品进行艺术造型加工而取悦人们视觉的。而奇石之美,是由其天然造化唤醒人心的。假如要在奇石与华夏文明之间权衡什么,那可以说在人类还没有文字之前奇石就已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了;假如要在奇石与艺术品之间寻求什么,那可以说奇石是比艺术品还艺术的天然艺术品。

浅谈我国奇石文化的3个基本特征2
 
我们在研究奇石自身蕴涵的诸如地质成因、物质构成、物化特性等科学信息的同时,解决如何科学合理、有计划、可持续性地开发奇石、矿物(晶体)资源,如何科学地通过市场运作、贸易往来整合国内、国际间的奇石文化交流等课题乃当务之急。当前一些地区奇石学术研究组织的成立、赏石杂志、报刊的相继出版发行,以及将建成的集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浙江中华石景园等等,都是为更加科学地研究、发展奇石文化所做的实际工作,可喜可贺。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苏州留园,园内风景别致,名峰林立,冠云峰、印月峰、瑞云峰、朵云峰、岫云峰……,这一昔日的私家园林,如今已成了人类的共同财富。奇石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载体,还作为礼品赠送给世界各国的元首或重要人物。显而易见,奇石文化已从吟唱人类古典美学歌谣的昔日,昂首步入了现代文明社会,成了和平的使者、环保的象征,其社会功能性一直贯穿其中并日趋明显。
 
弘扬中华奇石文化,要求我们植根于传统风格,但又不因循守1日。“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遐韵。”从古人的“皱、瘦、漏、透、丑”的自然形象式审美,升华到“形、质、色、纹、韵”的独具人文理念和富含当代美学观点的现代赏石理念上,将更好地发挥中华奇石文化在世界赏石文化中引领潮流的作用。《列子》中日:“天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日女娲氏炼五邑之石以补其阙。”愿世间所有的美石,在赏石家的点化下,都化作美丽五色之石,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