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管理一一引先进理念,解人工难题
记者很爱吃一道菜,“徐州地锅鸡”,鸡肉和土豆混合辣椒,铁锅烹制,鲜香麻辣,锅边贴一圈面饼,面饼蘸着汤,筋道入味。地锅鸡一度是记者学生时期的最爱,隔三差五就要呼朋引伴搞一锅。
后来,记者去了徐州,在那里点了一份正宗的地锅鸡。辣椒太辣了,鸡肉更辣,之前能吃半锅的我,那天吃了3块,喝了一瓶水。同行的徐州朋友吃得津津有味,这个辣度对无辣不欢的他们来说,正好。
原来,记者爱吃的一直是“改良版”地锅鸡。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完全照搬、一模一样未必合适,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苗圃建设也是如此,国内同行纷纷感叹欧洲苗圃设施之完善,流程之顺畅,苗木品质之高。但他们也会在结尾加上一句,国内这么搞估计不行。市场不行,环境也不行。很可能钱花掉了,最终只换来同行的一声赞叹。
所以,吸收国外苗圃建设的长处,也结合自身发展特性的“中国特色苗圃”诞生了。
有人说,目前苗圃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日益提升的苗木品质要求和落后的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培育精品苗就像培育一个孩子,要密植、断根、修剪、移栽,任何一个阶段稍有松懈,小树就长歪了。传统的管理手段太慢了,也太糙了。这一矛盾也成了“中国特色苗圃”建设的主要依据。
近日,记者到湖北万千花境园艺有限公司采访,这是一家让国外同行赞叹的苗木生产基地。基地生产花境、造型植物,采用全地膜、全容器化生产,使用喷、滴灌设施结合进行水肥调控。建设伊始,总经理施子萌亲自设计,开挖地表、地下径流管线,连接蓄水池,保证基地无论是在连续降雨还是持续干旱的气候,植物生长都不受影响。
施子萌说,未来苗圃发展,比拼的是品种与品质,如果还要靠天吃饭,品质一定上不去。在这一点上,欧洲苗圃的建设理念很值得学习。
如果说万千花境做的是“全套”,那更多中小型苗圃则纷纷根据自己的能力改善苗木生产环境,达到提效率、降成本的目的。
记者见到最多的是智能水肥调控设施,此外,排水沟、地膜、容器化栽培也成了大家较多的选择,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这些设施升级往往被苗圃主认为是“最值得分享”“最骄傲”也“最有效”的一点。
提到国外的苗圃,不得不提极具标志性的挖树机。近几年在北京、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在标准化苗圃中,挖树机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
国内生产者经过长期试探、比较、选择,已经逐渐接受了挖树机。荷兰好马克挖树机在中国市场的唯一深度合作伙伴、拓普机械的总经理高婷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好马克挖树机现货全部售完,预订的单子源源不断,“要交定金才能保证有货”。
作为苗圃“奢侈品”的挖树机如此,旋耕机、电动剪、打药无人机等也一样“走入寻常苗木家”。《中国花卉报》连续几年举办的苗圃机械展年年火爆,机械展位总是获得最多关注,是一些展会的“网红展位”。
为提高管理效率,苗圃这个“接地气”的行业也在逐渐“触电”。比如‘四季春1号’应用二维码树牌,扫码可以查看树木种植与养护的基本信息。汇农天下研发“苗帮帮”管理平台,通过手机终端可以查看修剪、浇水、出圃等工作,并能实时查看苗圃景观。
喷滴灌、容器苗、苗圃机械乃至智能管理系统,通过精细管养,提升苗木品质不必多说。
记者认为,苗圃建设标准之所以逐渐向欧洲靠拢,在这两年集中出现,是另一个因素起了帮助苗圃主“决定”的决定性作用。那就是不断增长的人工成本与传统管理的低效率。在北京、山东、江浙等苗木集中产区,一个工人一天的工钱已经接近200元,依工作内容不同,价格不等。
其他地区,人工费也在120元至170元之间。挖树、除草、修剪普遍是量大、繁琐、时间紧的活,人工完成不仅效率低、费用高,还容易耽误事。更重要的是,苗圃工人从业数量减少越来越明显,人工工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苗圃主人能承受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