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景 盆景中的微观世界 - PenJing8
内心的景 盆景中的微观世界
2023-03-17 11:05:46  浏览:2
内心的“景”:盆景中的微观世界
 
盆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微观性。明末清初关于盆景的论述充满了对迷你世界的想象。“高子盆景说”云:“时对独本者,若坐冈陵之巅,与孤松盘桓;其双本者,似入松林深处,令人六月忘暑。”(高濂《遵生八笺》,第314页)小小的盆景中却有冈陵和松林,显然其中以小见大地营造了一个微观世界。盆景因此具有双重性:它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物,但同时内部又常包含着一个微观自然。

它给人带来的互动体验类似于书:书是一个有物质性的物;但当你打开书时,其物质性被文字描述的抽象世界所替代。因此读者永远矛盾地徘徊在两个世界中—现实世界和文字虚构的世界。陈洪绶《松梅竹石盆景》呈现出盆景的这种矛盾性:盆上的冰裂纹以及修补过的痕迹透露出强烈的物质性;同时,盆中植物所构建的小世界又好似虚幻—一棵苍劲的“老”松、开出花朵的梅树以及从陡峭的崖壁上生长出来的竹子,吸引观者“进入”其中。
 
进入盆景的微型世界后开启的是一段由观者掌控的“白日梦”。刘銮在《五石瓠》中引了一篇关于盆景的赋:“尺树盆池曲槛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澥波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刘銮《五石瓠》,世楷堂藏版)

内心的景 盆景中的微观世界
 
“老禅”在盆景中闲游不只是看到盆景中真实存在的植物、水和石,还编织出一些虚幻的意象,如“烟霞”和“日月”。斯图尔特指出微型物具有一种特殊的私有属性,因此使用者对其存在控制欲;就像一个玩具,你可以与它玩耍,拥抱它,或编织自己幻想的故事,倾诉心思情绪;因此微型物可以被看作使用者内在世界的投射和象征。引文中那些真实与想象交织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属于观者自己的“林泉”之地—内心之境。
 
这或许是众多肖像画会在前景绘制盆景的原因。该传统并不限于16世纪和17世纪,最早的例子见于宋代,18世纪也依旧有类似的表现。莽鹄立1731年绘制的果亲王肖像是一个典型例子。果亲王自题中“不爽媸妍,积中发外”的文字赞叹此画不仅真实记录了自己的外貌,更描绘出他的内在。
 
或许画中的盆景就是其内心的写照。安置在几架上的盆景视觉上呼应了坐于榻上的果亲王,这张画中如同有两个果亲王的像—一个外在的像和一个内心的像。在彼此的互动中,盆景成为主人内心的写照;反过来,这也意味着文人内心的景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