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继承和宏扬中国盆景的优良传统 - PenJing8
怎么继承和宏扬中国盆景的优良传统
2022-12-01 11:51:25  浏览:1
继承和宏扬中国盆景的优良传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明确了什么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优良传统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学习态度、学习重点和学习的主体等问题。
 
首先,要解决一个学习态度问题。改革开放之后,国门大开,国际国内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眼界开阔了,对艺术的理念也在变。人们不但对老祖宗沿传下来的东西会作纵向比较,也会对外来的东西作横向比较。由于立场观点不同,比较的结果就会出现三种态度:全面肯定传统;全面否定传统,崇洋媚外;吸收传统中的精华,扬弃传统中的糟粕。勿庸置疑,第三种态度是对的,但持前两种态度的也大有人在,否则,为什么有的地方流派的旧传统几十年来抱住不放,创新甚微呢?又为什么有的作者不择手段地去专营“白骨堆”呢?
 
墨守陈规无须多说,单就学习日本的柏木类舍利干作品来说吧,就存在着严重的学习态度问题。舍利干作品也不是日本的专利产品,枯干式盆景我国早已有之,我国有的地方老梅桩早就饮誉天下,只是日本的柏木舍利干作品利用高新技法使创作的确上了新台阶,值得学习,但也不能一切照搬。

近年来我看过一些舍利干作品“皮线”(我对“水线”这个名词很反感,我敢断言,日本最先启用“水线”这一名词者,肯定不懂植物学知识,不懂植物的水分是通过茎的木质部导管输送的,韧皮部只会输送有机物质,把留的活皮称“水线”毫无道理,因此我称之为“皮线”)越留越窄,“白骨”越搞越滥,常常产生一种困惑—作品是在祟尚生呢,还是祟尚死?上述我罗列了中国盆景五个方面的优良传统,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宏扬。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世界上没有不具世界性的民族性,也没有脱离民族性的世界性,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才构成这个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怎么继承和宏扬中国盆景的优良传统
 
总之,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几年前胡运骤先生曾说过:“中国盆景和日本盆景并驾齐驱,各有千秋,同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要自珍自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应立足于本民族,扬长避短,拼搏进取。
 
其次,继承和宏扬优良传统要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发展松柏类盆景可以作为我们的重点,因为松柏取材容易,其适应性、抗逆性强、易成型、寿命长,容易显示和表现中国盆景的线条美和意境美。发展树石盆景应成为我国的主攻方向。我国的树石盆景,自唐以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园林艺术同步发展,到了近代,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重视树石盆景。

近几十年来,湖北的贺淦荪先生更致力于树石盆景的研究,并在他的带领卜形成了创作者群,创作出大批的树石盆景精品,令人振奋。发展树石盆景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人的生存理想和审美情趣要求艺术品具有高密度的信息含量,才能引发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这是自然式孤木盆景难以承载的。
 
我国的盆景艺术历来注重意境,树木盆景所能发掘的意境美毕竟有限,树木盆景创作更多地强调因材施艺,树石盆景将为创作主体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真正做到“意在笔先”,创作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树石盆景所用的都是一些小型的树石素材,一些坐“八乘大轿”的大桩必拒之门外,也能有效地遏制盆景界偏面追求“大、枯、古”的倾向。
 
当前我国树石盆景发展总体来说还比较滞后,有些具体困难需要解决。其一是石科‘的开发,创作树石盆景比较理想的石种是龟纹石和英德石等,市场匕提供的石种很有限。其三是盆钵,树石盆景除景盆法外多用大理石盆,这类盆价位较高,一般盆艺者承受不了,树石srim景盆的生产开发也未受到重视。其三是盆景配件生产部门的)一商也缺乏创新意识,材质和品种供选择的余地很小。要发展树石创盆景,上述的配套素材需要跟上。
 
第三,要明确继承和宏扬优良传统依靠谁。韦金笙先生最近撰文指出:“未来的业余盆景爱好者群体和痴迷盆景的企业家将成为发展中国盆景事业中坚力量,主导中国盆景艺术”此话说得好。盆景艺术是高等艺术,需要高投入才能形成盆景产业和规模效应。盆景产品又是高科技产品,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不论是来自民间,还是来自科班,业余也好,专业也好,目不识丁的人是创作不出盆景精,的。近几十年来的教育领先,造就了一人批中青年文化人,形成了一大批业余的、专业的盆景爱好群体,时代要求高等艺术院佼能培养更多的盆景专业人才,这是盆景产业的真正希望。

随着商品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大潮,大批农民涌入盆景领域,涌现出人批的盆景专业村、专业乡。有的地方‘男女老少都搞商业性盆景生产,这种形势如何评说要让时间来说话。但有一可以肯定:天下事,有知而不能做到的,没有不知而能做到的。大批不知其然在当然,终究是有问题的。
 
艺海无涯,我们不但要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更要着眼未来,求变创新。艺术创作常常会沿着一种惯性发展,惯性是个怪圈,没有惯性的发展,艺术就不能成熟,创作风格也难以形成。但没有突破这种惯性的意识和能力,艺术就难以创新,难以超越自我,就会固步自封,如果频频求变,东一枪、西一炮,又会成游魂野鬼。唯有知守善变,才能为艺,才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