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与盆景的2个关系 图片 - PenJing8
明心见性与盆景的2个关系 图片
2022-03-10 19:36:36  浏览:4
明心见性与盆景
 
通过盆景作品“人的关系”(如图 6),我希望的是将自己对于生命,对于眼前这个世界的观念与想法,以某种凝敛的形式置放于盆景作品之内,可以“言志”,可以“载道”。

明心见性与盆景的2个关系 图片
 
 
图6 “人的关系”
 
学佛的过程中,我认为认识本心与因缘观最为重要,是佛教最为提纲挈领的重点。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所创造,万物的变异,也不是上帝支配。唯有假托众缘(即是具备了该物生成或变异的各项条件)和合而生。宇宙万有,既借众缘所生,自不免变化败坏。所以自有情世间至器世间,自精神现象到物质现象,都是在运动流转,生灭变化,剎那不停。有情众生的生老病死,器世间的生住异灭,都是表示万法流转,生灭无常。
 
 
3.1 因缘观如何用盆景呈现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成道,为什么在菩提树成道?释尊在菩提树悟到什么?为何不是在华丽的宫殿?为何不是在壮阔的大海?身为佛教徒的我,如何用盆景来表达呢?艺术家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体验感受中,产了某种思想感情,通过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表现出来,产生了一种动人的境界和情调,叫做“意境”。
 
榕树是盆景所使用树种和菩提树最接近的,同为桑属榕科的植物,一样有着气根与隐花果。所以我透过榕树来呈现因缘。隐花果的果实是隐喻因果不容易被发现,需要智慧来观照。当人与人的关系不相干也不认识,如同两条相交的并行线(用榕树的气根做成平行)。

当我们有交集(用榕树的气根做成交叉)的时候,往往会碰到许多奇妙的相遇。而当我们以为我们的关系亲密无间时,却也可能渐行渐远,人们关系是并行线或是有交集,错综复杂的气根与树枝构成一颗榕树,隐喻人的关系网络复杂变化,但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用榕树的气根与树枝连结、延伸、交叉与平行)(如图 7)。人们的关系总是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着。当人的关系是如此,所有万法也是如此。

明心见性与盆景的2个关系 图片
 
 
图7 隐喻人的关系网络复杂变化
 
佛教讲的无相,是说一切相都是虚妄相,不是真实相。现象虽然有,但那只是幻境、幻象,是因缘有而自性是空,只因为因缘的凑合而有了现象;如果另外的因缘产生,现在的现象就会改变,形成另一种现象,所以称它为虚妄相。既然清楚的知道不是真实相,就不会被其困扰,而产生痛苦的烦恼心,此时智慧就出现了。所以这作品的榕树,所体现的重点是“因缘”,榕树的状况会因土壤、阳光、病虫害与人为照顾等等因缘而变,而本质上是空的。


 
 
3.2 认识本心如何用盆景呈现
 
《六祖坛经》:“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心是什么呢?《圆觉经》:“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就明白的指出,我们心譬如清净的摩尼宝珠,明澈剔透,从不同的方向观看,映现种种不同的颜色,种种愚痴的众生,就固执以为摩尼宝珠,本身实有所见的五色,而不知,人的自性都是清净无染的,因为有这个妄想心,所以才会有错误的见解。
 
我使用不锈钢盆来体现“人的本心”,是清净的,观赏者不同时间空间观看作品,不锈钢盆反射着不同的境相(如图 8)。希望能欣赏者能感受到,其实一切境相都在剎那变幻无住,没有片刻的停留,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实境相的“虚妄”不是“没有”,而是“暂有”;不是“真有”、而是“假有”。既然一切境相都是虚妄的,那么,对境生起的“心”又何曾真实过呢?

明心见性与盆景的2个关系 图片
 
 
图8 不锈钢盆反射着不同的境相
 
4. 结论
 
人们“玩盆景”提升的最终目,是为了提升精神生活。儒家要我们修身养性,做一个有品德的人;佛家要我们明心见性,做一个有功德的人;道家要我们性命双修,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玩物丧志还是玩物养志,是由人格和精神底蕴所决定的。通过盆景作品“人的关系”,呈现自己对学佛的体认,认识本心与因缘观最为重要。将认识本心与因缘观以凝敛的形式置放于盆景作品之内,使盆景可以“言志”,可以“载道”。
 
我们一直以盆景的角度来阐述盆景是艺术,甚至说盆景是高等艺术。这些问题,都在于我们盆景界对艺术的演变、深度与广度不清楚造成的。建议盆景人选一本《艺术慨论》来研读,最好印刷日期距今 20 年以内,内容需包含东西方艺术。详细阅读之后,才能略窥“艺术”的面貌。2020 年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已经超越了审美、造型层面的问题,更聚焦于展现艺术家的观点、思考等等。

艺术作品本身美不美变得不重要,反倒是成为一种“索引”,导向更重要的“观念”。就像中国著名艺术家徐冰所说:“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通过作品向社会提示了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以及被连带出来的新的艺术表达法。”期待盆景艺术能进入艺术的殿堂,关切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外在环境与内在心灵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