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那年 我种了第一盆迎春花盆景 图片 - PenJing8
15岁那年 我种了第一盆迎春花盆景 图片
2021-06-24 18:08:55  浏览:4
常州随园园主王永康先生,不仅是一位名满天下的盆景艺术家,而且还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几个盆景经营大户之一。他创作的盆景作品,曾在第八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会、首届中国唐风盆景展等国际性和全国性盆景展览上多次斩获金奖。同时,在盆景的销售方面,他更是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
“五一”期间,笔者专程前往江苏常州拜访了王永康先生。这位卓有成就的盆景大家,以他一贯持之的温和谦逊,向笔者讲述了他几十年来在盆景创作与营销方面的经验。他在盆景领域里的艺术人生,就在苍翠蓊郁、绿意盎然的“随园”里缓缓流淌…..

15岁那年 我种了第一盆迎春花盆景 图片

“15岁那年,我种了第一盆迎春花盆景”
1951年6月18日,王永康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普通家庭。1961年,10岁的王永康与盆景艺术开始了懵懂的结缘。当时,有一位早年的国民党军医住在离他家不远的一个庭院里,老先生整日侍弄盆景,不辞劳苦。年幼的王永康见老人家身单力薄,搬运盆景时显得很是吃力,所以一有空闲就去帮助老人。

就在与老人相处的时光里,王永康耳濡目染,渐渐喜欢上了那些造型别致的花花草草,也逐步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栽培和修剪技艺。回忆起这段往事,王永康对那位老先生言语间充满了感激,他说,自己与盆景结缘,得益于刍年老先生的熏陶和指点。
王永康每日看老先生栽花种草,自己忍不住动手尝试。一次,他种的两颗黄豆发出了两株小苗,于是便牵肠挂肚天天去看,关注着它们的每一个变化。可惜,母亲晾衣时,一不小心将竹竿滑落,竿头砸断了其中的一株小苗,王永康竞为此伤心不已,嚎啕大哭了半天。这段儿时的记忆,王永康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自己对于盆栽植物的热爱,或许是从小就已经深入心灵了吧。

15岁那年 我种了第一盆迎春花盆景 图片
“15岁那年,我种了第一盆迎春花盆景。”王永康回忆起这件事情时笑容灿烂。他告诉我,这盆迎春花陪伴他走过了40多个春秋,直到几年前,在一次工人进行的例行换土后枯萎。自从种出第一盆自己的作品之后,王永康开始走上一条艰辛的盆景创作之路。几十年间,他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致使创作被迫中断的无奈,经历过知青回城后重拾旧爱的愉悦: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初销售桩材成为首批“万元户”的荣耀,更经历过1988年因创业需要而无暇顾及盆景创作的痛苦……
1995年,当他创办的常州市绿杨花卉有限公司的运作步入正轨后,他再次回到了盆景的专业创作上。谈及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摸爬滚打、成败得失,王永康没有过多的唏嘘,但是不难看出他怀有一颗坚定的心,这份坚定,就实实在在地来源于他时盆景这门艺术的热爱与执著。
“我从来不知道我有多少棵树,但我认识我的每一棵树”

15岁那年 我种了第一盆迎春花盆景 图片
上世纪末,随着搜集的盆景素材和亲手创作的盆景作品日渐增多,原有的场地显得不堪重负,于是王永康在常州武进区涌湖之畔租地150余亩,建造了一个私家盆景园——随园。
提起“随园”这两个字,或许有人会想到清朝大诗人袁枚的后花园。袁枚曾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以他的随园为原型创作的。王永康在给他的园子命名的时候,对此全然不知。他说,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一是觉得他自己做的这个园子崇尚的是随意自然,二是觉得世间机遇须讲求“随缘”。当得知袁枚的“随园”在南京后,他长吁一口气,略带自嘲地开玩笑说:“幸亏袁枚的园子在南京,要是在常州就麻烦了。
漫步随园,满目苍翠,各式各样的盆景俯仰生姿。兴致高时,王永康会不厌其烦给每一位参观者介绍他的每一盆盆景——“这盆是最自然的盆景”、“这盆是最老的盆景”、“这原本是别人丢弃的死桩,我把它救活了”、“这一盆是花200元买的,前不久有位日本客人说它值100万元人民币”。

15岁那年 我种了第一盆迎春花盆景 图片
虽然他对于每盆盆景都能如数家珍地解说,但当人问起他究竟有多少盆时,他却说道:“我从来不知道我有多少棵树,但我认识我的每一棵树!”这确足实情。随园每日都在进行盆景交易,买进的多,卖出的也多,所以数量上就难以把握了。但是,王永康却对每一盆经手的盆景都倾注了自己太多的心血,日复一日,如同照料老友一样悉心加以照料和呵护。当他说“我认识我的每一棵树”时,不难体会出他言语间所渗透的自豪和亲切。
对于自己的园子,王永康从来不说“我的花园”、“我的随园”,而是说“我的花场”。这也可以看出,他的心态是多么的随和。而对于这个园子,常州盆景界的朋友却亲切地称之为“常州盆景的活名片”。常州的盆景爱好者很多,而有能力建私家盆景园的太少了,加之随园地大景佳,王永康亦生性好客,于是很多人便将盆景存放于随园。久而久之,随园就成了常州盆景的“博物馆”、常州盆景发烧友的“会所”,因此“常州盆景活名片”的称号随之而来。
“做盆景最关键的是一种理念,一定要有年功意识”
王永康自幼喜欢接受新的事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通过一位盆景发烧友的上大学的孩子接触到了日本盆景艺术。当时,他将那位青年学子从大学图书馆复印的日本盆景书籍奉为至宝,反复揣摩,并将之与中国盆景的传统艺术理论与制作技艺相比照,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吸收日本盆景的新理论和先进技术。
王永康认为:“做盆景最芙键的是一种理念,一定要有年功意识。”当时,作为“第三产业”的盆景很好卖,一般是春节期间上山挖桩,上半年种活,下半年造型后就能卖。结合当时的状况,王永康觉得,不论是当时,还是当下的中国盆景界,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对于蓬勃发展中的中国盆景艺术来说,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王永康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善待山采桩材,并有意识地培育一批批小苗。20多年后的今天,他培育的第一批小苗,已然亭亭如盖,楚楚动人。

15岁那年 我种了第一盆迎春花盆景 图片
在盆景的创作方面,王永康还有一句至理名言——“制作盆景,就是要呈现出其最美的一面。”所以,有时候为了主干上的“一个点”,他往往要等上三五年,将其他部位养好了,再来动手,将整棵树最美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眼前。荣获首届中国唐风盆景展一等金奖的黑松作品《寿》就是这样诞生的。当年这棵黑松被人从山上挖下来后,被王永康收购并栽培成活。为了培育左边的大飘枝,王永康足足等了3年。有谁能想象,一截平凡无奇的山野朽木,竟能够在4年后为主人赢得一枚用150克24K纯金打造的奖牌?!王永康的这棵黑松做到了,这无疑是对主人悉心栽培与呵护的最好回报,而从中也可见王永康对盆景艺术独到的见解。
“做盆景也要有销售意识,只有通过交易才能体现出盆景的价值”
2002年,在台湾盆景界友人刚刚进入祖国大陆经营盆景之时,王永康就开始与他们做盆景生意,从而奠定了他的盆景经营基础。为了更好地销售盆景,2007年,王永康又斥巨资在常州金坛市的尧塘公路花园兴建了“新随园”。目前,两个“随园”里可用于销售的盆景成品、半成品与桩材的数量过万,而专业的盆景养护工人就有近20人。
“做盆景也要有销售意识,只有通过交易才能体现出盆景的价值。”这是王永康酌盆景销售观。王永康深谙盆景销售之道,他对盆景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独到的见解。
首先,成品与半成品盆景的销售要有其他经营项目的支持。盆景的销售与其他植物的销售不同,盆景从选桩到销售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一般要用10年才能基本成型。因此,很多盆景生产者熬不到成品与半成品盆景销售的环节,就在经济上支撑不下去了,而王永康却依靠销售鲜切花、做绿化工程和租摆绿植支撑起了成品盆景的生产和销售。
其次,在盆景的销售过程中,还要分清“作品”与“产品”,要全面顾及各个消费阶层的顾客。因此,盆景成品、半成品与桩材都可以销售。为了拓展客户群,随园每年还开发不少年宵盆景,而这些由贴梗海棠、火棘等品种制作的“应季货”,已经被很多常州市民认可,在每年年宵时都可以为王永康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
再次,销售盆景更要能够为自己的盆景定出适当的价格。有一次,王永康应邀到广东的一个盆景展担任评委,同时他还带去了6盆盆景。展会刚刚开始不久,他的盆景就全部售出。王永康说:“并不是我的盆景本身有多么出众,而在于我为它们开出的价格比较合理。不少盆景销售者一张口就开出天价,让消费者望价兴叹,毕竟现在能消费得起又懂得天价盆景的人还不太多。”

15岁那年 我种了第一盆迎春花盆景 图片
从艺远半个世纪,王永康对于盆景创作与盆景销售有着太多的感悟。一些高深的道理,听他娓娓道来,就会显得那么浅显易懂。
我们的访谈不时被手机铃声和慕名来访的盆景爱好者打断,王永康每次都是不厌其烦地接听手机、接待来访者,虽然大多数都不认识。
对于将来,他有着自己的期许:“我应该更努力地去探索、了解大自然树木的灵性,用现代盆景创作理念,用科学的管护技术,靠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去追求那很远很远的目标,让有灵气的树伴我走过人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徜徉于满目苍翠的随园,想到王永康当初为园子命名时的淡泊和达观,王维的这句诗情不自禁地在我脑海中浮现。想大诗人那般的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而眼前这蓊郁的生机、这浓郁的美感,又岂能不令我们领悟到一份远离名利和喧嚣的宁静,一份催人向上和积极进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