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盆景》教会我认识盆景以及怎样做人 - PenJing8
《花木盆景》教会我认识盆景以及怎样做人
2021-06-24 16:06:31  浏览:4
《花木盆景》,我的良师益友
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收到了一个大包的邮件。打开后看到是蓝色封皮上印有烫金大字的2008年《花木盆景》B版上、下两册合订本。当时我感觉它特别厚重。这是《花木盆景》编辑部馈赠的一份珍贵礼物,里面还印有反映我读《花木盆景》后的感受和心声的一些文章。所以我从心底里特别高兴,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翻看。
我在众多刊物中订阅了《花木盆景》,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首先,《花木盆景》教会我认识盆景以及怎样做人。20多年与《花木盆景》相伴,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它把散布全国的盆景艺术家组成团队,为读者服务,专辟版面介绍他们的从艺经历、造诣和成就,教我明白了做盆景也是一门学问,同任何事业一样,一旦投入就应耗尽毕生的精力。所以每当观赏《秦汉遗韵》、《刘松年笔意》、《双雄》、《古木清池》等盆景时,我特别敬重朱子安潘仲连、鲍世骐、赵庆泉等盆景艺术家。

《花木盆景》教会我认识盆景以及怎样做人
《花木盆景》介绍的众多人物中,让我最感动的,应首推建造中国唐苑的那位陕西汉子张小斌——为振兴中国盆景,用黄金铸造奖牌奖励优秀的盆景艺术家。张小斌此举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企业家的卓越追求,一位中国盆景人的博大胸怀。还有苏州遂苑主人杨贵生,从另~个侧面让我佩服他的为人。
遂苑盆景作品在2008年全国盆景展获奖后,有的台历和杂志刊登时署名作者杨贵生。他立即借《花木盆景》公开声明说:“本人杨贵生,乃一个盆景爱好者,不会制作盆景。遂苑盆景大部分由樊顺利先生制作或改作……署作者为杨贵生,本人甚感不安,深感有愧。”看了这个声明,我深受感动,这反映了他敢于道明事实真相的勇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次,《花木盆景》给我传授了盆景的制作技巧。我是从雀梅开始与盆景结缘的。但如何培养好雀梅盆景,这个难题苦恼了我好长时间。在苏州,各园林和朋友家里陈设的雀梅盆景,尤其是朱子安的那盆《寒梅争春》,根、干、枝、叶配置独具匠心,春夏秋冬都给我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印象。我因此对雀梅产生了迷恋。几次从苏州带回雀梅树桩和盆景,一心想着也要培植几盆像样的雀梅盆景来。
以后几年里,尽管我一丝不苟,精心操作、细心培养,结果却事与愿违,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日渐枯萎。对此,我束手无策。而2008年2月号B版的一篇《雀梅盆景的修剪技术》的文章,叫我豁然开朗,我终于找到了失败的主要原因。作者明确指出:雀梅的生理特征与其它树种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修剪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略有不慎,就会导致荞护失败。作者还详细阐述了修剪时应掌握的要点和技巧。我把看过的专著中有雀梅的章节翻出来,对照比较时发现都没这篇文章那么强调气温和节气是修剪雀梅盆景成败的关键。这又激活了我对雀梅的热情。
首先把尚活着的几棵雀梅全部移植地里。然后遵循作者介绍的经验和技巧,在头二三年里坚持养桩蓄枝搭框架,重点促根须复壮,以后视长势情况分批上盆培植。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严格遵守“惊蛰以后”和“夏至以后”这两个关键节气,进行造型修剪,即使在成型期,仍然要坚持“放”、“养”结合的科学规则。具体操作时,做到一丝不苟,万万不能为追求观赏而盲目修剪,时时记住过度剪枝、野蛮弯曲造型导致断裂水线、干枝枯朽直至死亡的教训。现在,我的雀梅,无论地植或盆栽,长势普遍看好。
第三,《花木盆景》还教我怎样寻找盆中欢乐。与《花木盆景》共处的20多年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转换的各个阶段,对盆景的欣赏需求也随之变化。在职时,弄几盆盆景,纯粹为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和居室摆设,也会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从而使身心获得一种欢畅和愉悦:从繁忙的岗位退下后,盆景正好填补腾出的空白,成了我精神的寄托,寻欢解闷的伴儿,已经谁也离不开谁了。对《花木盆景》也从一艘浏览转入精读笔记,尤其那一树一景,一篇不满百字的赏析,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总要细读几遍,还反复吟诵,启发可大了。
在阅读《花木盆景》和观赏盆景的过程中,我学着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声记录下来,拿出去与人交流,抒发情感,也有助于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继续努力的方向。这些学习和互动,扩大了眼界,改变了一直以雀梅为主的思路,在名目繁多的花木中,通过比较和选择,又引进几种我较为喜爱、也容易培植的盆景树种。于是,我的小园里又添了榆桩、三角枫等制作的盆景。江苏启东薛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