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扬州第四届中国盆景研讨会上的发言 - PenJing8|盆景吧
2008年扬州第四届中国盆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1-06-12 11:05:33  浏览:5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科技的进步,盆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普及面越来越大,盆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上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但纵观盆景艺术总体情况,似乎尚嫌过于粗放,跟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这其中除了客观上盆景作品的年功较浅之外,我们的审美理念、制作技艺其实并不落后,其主要原因应是在精品意识体现和先进科技应用方面的差距,尤其是精品意识表现在盆景事业的各个环节,已成为盆景艺术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艺术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总是由一定数量的代表性作品(精品)来见证其发展水平的,盆景艺术也不例外。而任何门类的艺术对其精品都有一定的鉴赏衡量标准,盆景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尽管在审美角度、造型形式、制作技法等方面存在着地域、流派、风格上的差异,但只要坚持盆景的鉴赏要素,并从精品的“精”字上去衡量,得出的结论相信是一致的。
 
首先,盆景精品必须是完全成熟,有一定年功,能符合自然美、技法美、意境美的要求,并对配盆、配件、几架摆设直至命名都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没有明显的重大缺陷,能引导潮流,走在人们的前面,体现当前盆景艺术发展最好水平的盆景作品。精品的衡量标准跟所她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审美理念、审美情趣相适应,也随着盆景事业的发展而变化,比如第一、二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的一等奖作品,以现在的鉴赏标准来衡量,可能有些就不能算上精品,甚至入围也难,但却都是当时的精品,是当时盆景艺术发展水平的见证。  

扬州第四届中国盆景研讨会上的发言
 
 艺术作品源于创作,创作队伍是盆景事业发展的主体,目前我们的创作队伍中从事经营比例较多,以经营为目的往往影响了精雕细琢的积极性,而盆景作品的创作受到树桩山石等载体的局限,好桩难求,有的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万里挑一,同时又会受到气候、季节变化的制约,更需假以时日,反复创作,常语说:“一景方成已十秋”,何况要作成精品,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艺水平和一定的综合修养。
 
要达到精品的要求确实很难很难,就算是高手,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出多少件精品,所以我们不可能要求所作的作品都成为精品,但只要本着对盆景艺术的不懈追求,远离功利,静下心来,重视创作,不断实践,珍惜盆景创作中的每一个机遇,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力争把自己的作品做到最好,以证明自己的努力,这就是精品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有时可能并不理想的素材也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来,也还有从小苗培植出来的成功之作,这类作品更加显得难能可贵,当然,作者自身的技艺水平和综合素养非常重要。
 
当前,在现实的创作活动中,有的人过于偏重树种、体量和市场价值,对作品的预期估计不足,创作精品目标遥远,也有的虽然得到理想素材,但往往由于缺乏精品意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许还有培植和技艺上的原因,不重视养桩,枝托全未到位就匆匆上盆造型,上盆后生长受阻,枝托过早老化基本无法长粗,让人觉得老树嫩枝,比例失调,也有的根本就不选芽蓄枝,而是将一些原生枝勉强扭旋改变方向,称为“借枝”,使线条结构显得杂乱造作,理想的桩头出不了理想的作品,令人惋惜。

再如在一些展览中,不难见到有的作品树相很好,技艺水平也高,且已成熟老到,作者对桩景创作下了不少功夫,但就是对盆面却全不讲究,土团堆砌,杂草丛生,枝干又很不干净,有的则配盆配件过于随意,大小比例或颜色搭配严重失当,给整体观赏效果带来很大折扣,降低.了档次,可谓精品不精,其实只要增强精品意识,多花上小小功夫,效果就截然不同,就可成为真正的精品,遗憾的是有些人往往不以为然,认识不到。 
 
  盆景展览作为盆景艺术的展示平台,既要展示发展情况,更要展示发展水平,起到鼓舞人心、引寻方向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在全国性大型展览中,似乎都是把评比作为最主要的任务和目的,且偏重规模人气,精品意识没有足够体现,表现为参展作品数量偏多,地区性的数量平衡,导致质量过于参差不齐,展前缺乏对参展作品基本要求和把关程序的有效落实,导致参展作品中精品比例过少,又普遍存在展场环境和设施上的不足,展台空间高度、宽度和长度一般都不够,有时两件作品挤在一起,也有只能摆在柱子后面的,让人感到压迫和杂乱,还有些展览不设背景,作品透视效果模糊,观众想拍照片出不了效果,总之,不少展览就是上不了档次,缺乏那种震憾人心的艺术氛围,而对金奖数额展前的硬性限定有时会脱离实际,如参展作品精品较多水平又接近时,评委难于取舍,有时则又只好“矮仔选将军”,勉强凑数,加上评比时间紧和评委自身的问题,造成评出的金奖准确性和代表性不一定能如实反映盆景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引导上可能出现偏差,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2008年扬州第四届中国盆景研讨会上的发言
 
笔者并非否定照顾面广的大型展览,也不是不赞成评比,只是认为举办一次大型展览并非易事,都要花费相当的财力物力,组织者包括评委都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十多年来举办的盆景展览已经不少,但展览的形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精晶意识没得到进一步体现,特别作为最高层次的中国盆景展览,应该提升展览档次,适当提高参展门槛,控制规模,可能盆数600盆左右较为合适,再多也不要超过800盆,对参展作品应有更加具体有效的把关程序,对一些半成品甚至是坯桩是不具备参展作品资格的。而中国盆景展览每四年才举办一次,时间又觉太久,是否可以通过另行组织或支持帮助举办一些不同地域、风格(流派)、树种、造型形式等的专项展览,以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让更多爱好者和更多的作品有参展和交流的机会。
 
对奖项中的金奖,展前可做出一个预定比例,但评比时应放权评委,根据参展作品的具体情况,允许上下浮动25%的幅度,实事求是地把精品评选出来。全国性展览的金奖,应该是符合精品标准的作品,虽然准确性无可能绝对,但应可以尽量减少或避免偏差。另一方面,盆景艺术发展至今,举办名符其实的精品展条件已经具备,而且也很有必要举办。
 
精品展只认作品,可不限地区单位或个人,不下定额指标,也不论曾得过什么奖,只是通过有效的认真审核,把在状态的最好作品组织起来,规模200盆较为现实,规格上树木盆景应与国际接轨,但独具中国特色的山水盆景(包括水旱、树石、水石、山石盆景),盆的长度可以适当放宽,展出时间要考虑树木生长的季节性,尽量让精品在最佳状态展出,并要在展览环境和艺术氛围上下足功夫,有条件最好能在室内,真正上档次。南京第七届中国盆景展览,四周拉起围栏墙,道路铺上红地毯,再加上武警站岗,档次就大不一样,微型盆景摆在室内,与室外的观赏效果也大不相同,当然这跟组委会的努力和地方行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精品展可以只送展,认可参展资格,不一定评金银铜奖,但要出高质量的精品画册,上全国性的盆景赏石网,争取媒体宣传,旨在展示真实的盆景艺术最好水平,推动中国盆景向更高层次发展。参展只为追求盆景艺术而不追求奖牌,目前可能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精品展不评奖可能很难开头,但随着精品意识的增强,理念的更新,社会逐步认可和有志者的积极参与,只要精心策划.充分准备,或分步实施,相信会取得成效。对某些实为操作经营的展览,无论其冠以什么头衔,均不在评论之列。 
 
  盆景书刊画册也是展示盆景发展的重要平台,可以共赏交流成功作品,借鉴精品创作经验,共享发展成果,提高盆景创作的热情,为盆景事业的普及和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些年来,书刊、画册出版不少,有的确实很有吸引力,特别是《花木盆景》杂志注重质量,越办越好,改版以来更是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和喜爱。

扬州第四届中国盆景研讨会上的发言
 
笔者对各种盆景画册书刊多年来一直跟踪购买,唯恐遗漏,但一一拜读之后,总觉得其中相当部分的作品本身其实与精品名作根本沾不上边,纯属追求数量滥竽充数,而且有的摄影质量低下,印刷效果欠佳,却也冠上堂皇的书名,或在赏析上大做文章,堆砌华丽闪光的词藻,极度夸张,把很平常的作品吹上了天,岂不让人觉得中国盆景不外如此,内行者则会感到有伪劣之嫌,也削弱了购买的兴趣和信心,实际上是对盆景艺术的自我贬低,也反映了出书者精品意识的低下和责任心的欠缺,当然这其中不能排除浮躁心态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诚然,那些纯属个人作品共赏交流的画册,不可能要求一个人有那么多的精品,也并没有冠上什么头衔,所以另当别论,其精神可嘉,无可非议。 

 
 
  盆景是活的艺术品,有生命的盆景造型,带给盆景艺术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对盆景艺术的发展提出了精品的传代问题。在境外我们不难见到百几十年盆龄,历经几代人或几经易手的盆景精品,而我们国内一些盆景精品的艺术生命却过于短暂,近二十年来,历届全国性展览的金奖作品、经典名作,虽然缺乏具体跟踪准确资料,但已知其中相当部分因作者年纪或身体原因,或几经易主,养护管理跟不上,导致昔日风彩不再,树形松散走样,枝托偏枯致残,严重者早已灰飞烟灭,就连万景山庄五件顶级名作竞也同时夭折,确实令人伤感,值得反思!
 
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造就不带功利的高素盆景队伍,增强精品意识,更好学习、掌握和运用当前国内外先进的科学养护管理经验,保证我们的盆景精品长盛不衷,艺术生命得到延续和传代,着实刻不容缓。诚然,我们应该看到当前盆景收藏正逐渐形成扩大,更难得有一些热心于盆景事业的企业家加入,既激活了盆景流通市场,提升了盆景精品的艺术价值,反映出我们的盆景事业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也使精品的归宿有了更有利的空间和条件,但也必须意识到,真正重视盆景艺术本身并且养护管理到位的收藏家还是少数,相当部分还是存在追求名贵树种,偏重超大体量的倾向,或者盲目购入“行货”,以求数量,收藏目的各不相同。

扬州第四届中国盆景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们期望有更多把握理性收藏的收藏家,能有目的地选择心目中的精品和育特色的代表作,切实确保科学的养护管理,或聘请能手帮助,为精品保健保型,直至改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技艺水平,真正享受收藏盆景的无限乐趣,提升收藏实力,成为盆景事业的中坚力量。希望上层盆景组织加强精品意识的宣传,尽可能对现有顶级精品建立跟踪管理档案,从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出发,争取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网络、杂志、专题研讨,观摩考察等多种形式,提供精品展示交流和养护咨询、技术支援的服务平台,使盆景精品能得到有效保护,完整保留。
 
   振兴中国盆景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不断增强精品意识,用足够的恒心和毅力,苦练基本功,提高自我素养,善待素材,重视创作,精益求精,不断积累和展示盆景精品,相信经过若干年,或许需要几代盆景人的不懈努力,定能用足够数量的盆景精品来证明中国盆景艺术本身,让盆景堂堂正正地走进艺术殿堂并找到应有的位置,让中国盆景真正走向世界而领先于世界。    以上一己之见,实话实说,旨在抛砖引玉,失当或不足之处,望予批评指正。 
 
  (本文系2008年11月20日在扬州第四届中国盆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编辑/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