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工匠精神启蒙的扬泰盆景技艺园本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文韩琴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
(一)指向工匠精神启蒙
2016年《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出“工匠精神”已不再是局限于工匠,其诉求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作为一项具体而综合的学习品质,工匠精神本身就能够成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所在,同时,它也是促进幼儿人格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尤其是个体人格中可以称之为“精神力量”的部分。
(二)盆景技艺
泰州是扬派盆景的发源地。扬泰盆景技艺起源于六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由泰州籍老艺人王寿山、万觐堂将祖传技艺传承至今。2008年6月,扬泰盆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园本传承与创新
园本传承和创新并不是要将孩童都培养成扬泰盆景艺人。而是要以幼儿为核心,为了幼儿的特色发展,基于幼儿的实际需要,通过课题研究,普及盆景技艺知识。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开发出适合幼儿制作盆景的材料和形式,让幼儿形成爱好。并以此为载体,拓展扬泰盆景技艺传承的内涵和外延,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实现幼儿园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目前,有关盆景技艺的课题研究还比较缺乏,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有盆景技艺。因此,如何将盆景技艺的精神进行传承和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盆景技艺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的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园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将盆景技艺引进校园,让幼儿在观赏和制作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
传统的盆景技艺是通过山、石、树为主要材料,通过棕丝“精扎细剪”的造型方法而形成,其既有北方雄健的特点,又有南方秀美之特征。
我们将其引入幼儿园,在其原有技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一起挖掘适合幼儿的材料,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来制作,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盆景的理解,鼓励幼儿大胆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幼儿园也会为幼儿搭建展示作品的舞台,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启蒙幼儿工匠精神;
●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从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师队伍中发扬工匠精神;
●培养幼儿和教师的审美情趣、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融入工匠精神元素,打造校园文化建设;
●分年龄段活动设计;
●盆景技艺的展示与平台搭建;
●如何在研究中融入工匠精神。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
收集、归纳、分析、借鉴其他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
充分挖掘盆景技艺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工匠精神,对幼儿进行工匠精神的启蒙教育,并提升教师的工匠精神。创造良好的园所文化。
围绕“盆景技艺”,将其融入我园的办园文化品牌——“润泽教育”,使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举一动都成为自然美和艺术美和谐统一的园所文化环境,让有限的园所空间生发出无限的教育文化资源,使每个进入园所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开展文化实践活动。通过成立幼儿盆景技艺工作室和教师盆景技艺工作室,探索适合幼儿制作的盆景材料和方法,为幼儿、教师、家长,搭建展示盆景制作的平台,提高课题的实践研究效果。
(二)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观察研究法:通过观察,形成对盆景技艺的初步认知,积累相关经验。
调查研究法:通过走访,建立最具典型性和情趣性的盆景技艺资源库。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将盆景技艺和幼儿园课程、活动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园本特色课程,可以让幼儿从小就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技艺,感受家乡文化的优秀,对于幼儿园来说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