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 玩盆景成了这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 PenJing8
在成都 玩盆景成了这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2018-11-23 23:04:36  浏览:10
 在成都,玩盆景成了这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原创: 梨吹花  
 
提到盆景,一般人都会联想到老年人。实际上,盆景绝不是“老干部”退休生活的标配。在成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种盆景也卖盆景。盆景不仅成为他们的事业,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油画在左,盆景在右
 
 
 
在三圣乡荷塘月色的环荷路上,有一处小径分岔的地方:大路通往蓝顶美术馆,小径通往一个斜坡,爬上去右转,就是一个叫鲟也的小院。
 
 
在成都 玩盆景成了这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三年前,小院的主人李云也站在小径分岔的地方,一边通往油画,一边通往盆景。她选择了盆景,看似莽撞,却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和变化。
 
 
 
 
 
鲟也小院
 
 
 
从川师油画系毕业后,李云就住到蓝顶青年艺术村,一头扎进油画的世界里。“我那时候还是有执念,觉得自己就是要画画”。
 
 
 
当时,李云的生活重心是画画,其他的时间就是旅行,她自嘲是“打着写生的幌子去玩儿”,“年轻的时候一心想出去玩儿,总想着周游世界”。
 
 
 
生活,除了诗和远方,还有吃饭。画画收入不稳定,李云慢慢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她决定找个事情做,但是不知道做什么。
 
 
 
有一天,她和朋友去逛花市。朋友突然说,“你可以弄这个,不贵,还可以当个事情做嘛。”她本身就喜欢植物,在阳台上了种了许多花花草草。
 
 
 
朋友提议的那个瞬间,她就决定了,第二天就去找铺面,第三天就租下来了。一心想让她安定下来的父母,投资并入股。
 
 
 
 
 
李云和她的盆景
 
 
 
李云的店开在白鹭湾湿地附近,刚开始并不太顺利,有很多未知的事情找上门来,比如卖什么,该卖多少钱,卖不掉的怎么办,怎么伺弄外地的植物等等。
 
 
 
对性格温柔内敛的李云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她不太会卖东西,聊天的过程痛苦,讲价的过程更痛苦。后来,李云能说会道的男朋友加入,负责卖东西,她就专心地做东西。
 
 
 
刚开始的半年,李云一直往店里投钱,卖的钱还不够进货。她开始决定改变思路,不做跟大家一样的东西,而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因为她发现自己偶尔做的一两盆多肉、盆景,别人还更喜欢,也不太讲价。“他觉得看上了这个东西了,别家店都没有,那就只能向你买了。”
 
 
 
李云一直比较喜欢沉默笃定的木本植物,不喜欢大红大绿的花儿。从经营的角度来说,盆景也会越养越好,苔藓会慢慢长起来,花的话一两个月就凋谢了。开店之后,她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做盆景。
 
 
 
传统的盆景艺术有五大流派,李云的盆景没有流派。“对我来说,只看画面构成。我不管它是什么派,捡了一个石头放在那里恰好合适就放。根据植物本来的造型,需要修剪、盘扎的地方就弄一下。”
 
 
 
在李云看来,任何一行都只需要学习技术,盆景和油画的基础是相通的,“我的专业解决了审美问题”。
 
 
 
 
 
李云的盆景
 
 
 
李云的盆景比较生活化,普通人也够得着。她做的几乎都是小盆景,常用的元素有树桩、苔藓、石头和盆器。出于成本考虑,使用的树桩一般是六月雪、榆树等便宜树种,盆子则喜欢挑手工做的,比如透气性好的紫砂或土陶。很多时候,盆器比树桩还贵。
 
 
 
每次回老家新津,她都会去河边捡石头。“新津有一段河的石头特别好看!”说到石头,她如数家珍。有时,她也会买一些千层石、钟乳石,也让花市做假山的匀点边角料给她。
 
 
 
 
 
 
 
李云的盆景
 
 
 
盆景的原材料都不贵,关键是创意。在做盆景的过程中,李云脑洞大开,思绪天马行空,常有意想不到的创意。
 
 
 
朋友送了她一个鱼缸,她却在里面搭建了旱景。有一阵子,她故意把罐子打碎,还把多肉和树桩组合在一起  “瞎配”。
 
 
 
火棘是一种常绿小灌木,生命力顽强,荒山野岭随处可见。李云曾经买过一棵火棘,是从几百盆里挑出来的。她给这棵火棘换上一个灰色的陶盆,修剪枝条,铺上苔藓,旁边放了一个山形的石头。春天,火棘开出白色的花;秋天,挂满火红的小果子。经过她的手,不起眼的火棘让人眼前一亮,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出身油画专业的李云创意独特,对美也有一种敏感,能比常人更早发现潮流。前几年,国内兴起一股性冷淡风,花市还没有什么变化。李云敏锐地感知到这一点,自己做了一批水泥花盆。果然不久,水泥盆里种仙人掌成为一种潮流,琴叶榕也是,基本上成为ins风家居照的标配。“我发现植物这个东西也有潮流,就是有几年就特别流行那个东西。我觉得可能是自己有这种感觉,我看上的好像都变成了流行。”
 
 
在成都 玩盆景成了这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李云的小院
 
 
 
做盆景,让李云不仅在物质上有所收获,对生活和艺术的看法也有所改变。刚毕业的时候,她对艺术的理解还是一个架空的行为,会觉得“我是画画的,跟别的就不一样,可能就瞧不起做设计的”。
 
 
 
走出画室,做盆景之后,她改观了:“其实设计做得好,也是艺术。别人饭做得好也是艺术,地种得好也是艺术。现在开始理解,艺术在生活里面。”以前她喜欢梵高,现在喜欢杜尚,就是因为他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开始看很多普通的人,他们身上有很多不自知的东西,都是在做艺术表达,可能比展览馆里面的那些好太多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
 
 
 
以前,画画一直是李云的梦想,“除了梦想,什么都可以不要,什么都听不进去,就是要去画画”。做盆景之后,她觉得把生活过好也挺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下梦想,画画对她来说更加纯粹了。“以前画画,可能还图个什么,要不图名,要不图利,为了讨好市场或者讨好别人,画面会受影响。我现在完全不去想这个事情了,它就才能变成一个真正愉悦自己的东西。”
 
 
 
花店开到一年左右,有客人看到李云店里高低错落的盆景和植物,请她帮忙设计自家的阳台。她表示自己不会弄,对方却说,“你店里这样摆就挺好的。”于是,她开始帮别人改造阳台,接着设计花园,没想到一直有人找上来,她开始设想专门做这个事情。
 
 
 
一年前,她关掉花店,主业变为花园设计,在荷塘月色附近租了一个小院,种了一些盆景。这次不是为了卖,而是给自己看。现在,她对很多东西都挺感兴趣的,不再把创作局限在画画上面。写东西、搞音乐,她都想尝试。盆景,为她打开了通往生活的大门。
 
 
 
 
 
直播盆景生活
 
 
 
 “枝条杀了之后好看多了。老铁们,喜欢就加我微信!”“乐雨盆栽”在视频软件快手上面,一边直播修剪过程,一边叫卖盆景。手机那端的网友们即时交流互动:“漂亮!”“用锯吧。”“这叫什么剪刀?”——“球形剪。谢谢小神仙0926送的西瓜!”
 
 
 
“乐雨盆栽”现实生活中是住在都江堰安龙镇的宋波,七年前他开始在网上卖盆景,售卖渠道从最初的QQ、微信,到现在的抖音、快手,平均一年能卖一两百盆。
 
 
 
宋波从十七岁开始做厨师,曾在天津一家知名的川菜连锁店工作。2011年,结婚生子后,他再也不想到外面跑了,于是回到安龙镇。宋波和一个洛阳的作家在网上聊天,对方听说他是安龙镇的,立马说曾在他的老家买盆景。宋波萌生了在网上卖盆景的想法。
 
 
 
 
 
正在直播中的宋波
 
 
 
宋波最开始在QQ上卖,当时网上卖盆景人的少,一天能卖七八十盆。当时宋波主要卖川渝的特产树种——金弹子。金弹子挂果后,热闹喜庆,受到江浙、山东等地盆景爱好者们的追捧。
 
 
 
起初顾客们主要追求挂果量,就像喜欢金桔盆栽一样,果子掉了就不好看了。外地的盆地爱好者也不知道怎么种金弹子,买回去后经常养死。宋波的很大一部分客户因此流失。
 
 
 
他意识到,卖出去的金弹子需要造型,也需要后期的服务,“光卖不行,也要懂技术。”于是,开始向同村的汪勇学习盆景技术。
 
 
 
网上卖盆景,好的照片很重要。在同村前辈的建议下,宋波在自家院子里搭建了一个摄影棚,以竹帘为背景,棚内放一张大木桌,既是茶桌,又是盆景架。在这里拍出来的照片,画面干净多了,又有韵味。
 
 
 
去年,随着抖音和快手平台的兴起,宋波和伙伴们开始在上面拍视频和直播,交流盆景养护经验,顺便卖盆景。春节期间,他们享受到了新平台崛起的红利,“过年一个月,在快手上卖盆景的安龙人都赚钱了,最多的赚十几万,一晚上就卖三四十棵。”
 
 
 
宋波卖盆景的流程一般是这样:买家看好盆景后,发一个快递地址过来,宋波打包后邮寄过去,对方收到盆景再付款。整个过程没有第三方监管,全靠诚信。网络交易有风险,宋波有过两次被骗的经历。尽管被骗,他说,“我还是选择相信。玩儿盆景的人,大多数素质比较高。”
 
 
 
 
 
安龙盆景
 
 
 
有个浙江绍兴的盆景爱好者,想买两万元的盆景,宋波聊了感觉不错,就告诉对方:“货收到了,再把钱打我。”对方买了多年盆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为朋友。“我们没见过面,但是关系很好。他对我帮助很大,不管是玩盆景,还是介绍一些老师。”有时候他想买一批盆景,宋波反而劝住,“买东西要适可而止,可以买一两棵,没必要买太多。”
 
 
 
宋波还有一个云南的顾客,有五六万元没打过来,他却一点都不担心,“他是妻管严,钱管得很严。每天我们都在微信上聊,算是朋友了。他是做生意的人,很讲究诚信,也很相信我。”线上熟了之后,关系就延伸到线下。宋波每年去江浙住一段时间,向买家朋友传授川派盆景技术,自己也学习浙派盆景岭南盆景等。
 
 
 
盆景小镇的年轻人们
 
 
 
和宋波不一样,同是80后的汪吉主要做线下盆景生意,他也是安龙镇年轻一代里的佼佼者。汪吉从小接触盆景,中学毕业后,学了几个月盆景就出去打工了。他先是在金堂镇学做糕点,后来又进了温江的机械厂。2007年,汪吉感觉还是做盆景比较自由,又回到安龙镇,师从川派盆景大师赖胜东,从头开始学习。
 
 
 
刚开始做学徒,汪吉经常六点起床、吃饭,八点去崇州帮别人盘扎,晚上六点回家。吃完晚饭,他就去地里挖棵树,回来倒一杯茶,在灯下做盆景,没思路了就喝会儿茶,看看怎么剪,越做越清醒,剪到凌晨四点,睡两个小时,又去干活儿。那时候十七八岁,他不觉得累,反而享受一个盆景从毛坯变为成品的过程。这种创造的乐趣是他在以前的工作中没有体会过的。
 
 
 
2008年清明节,汪吉和朋友开了一车盆景去赶会,第一天一盆都没卖出去,第二天也没有卖出去,第三天他们所有的盆景都被买走。当时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其实卖多卖少无所谓,重要的是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被别人认可了。”到了2011年,汪吉的盆景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几次获得成都大型盆景技艺比赛大奖,“获得名次之后的那种成就感是没法用钱来衡量的”。通过朋友圈和朋友介绍,他的客源也稳定下来。
 
在成都 玩盆景成了这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2016年,汪吉建了一栋漂亮的中式楼房,楼下的院子就是盆景园。空闲时候,汪吉就和朋友们坐在院子里,喝茶、聊天、吹盆景,聊着聊着拿出手机,“你看看我这个盆景怎么样?”光看不过瘾,于是拿出工具动手修剪。旁边的人看得手痒痒了,又参与进来,不时切磋一下。汪吉的盆景生活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安龙镇盆景协会的90后越来越多,甚至不乏95后的身影。
 
 
汪吉没事儿就约人逛园子去。园子自然是盆景园。据安龙镇文化站站长冷月刚介绍,安龙镇有八千户多人家,做盆景的就有六千户左右。走进安龙镇,随处可见小洋楼自带的盆景园,大的精品盆景园就有十二个。安龙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盆景小镇。
 
 
安龙镇自古以来有种植盆景的传统,清末诞生了两位川派盆景艺术大师龚吉如、杨才炳,分别传承、创造了川派盆景十大身法中的两大身法“大弯垂枝法”和“三弯九倒拐法”。
 
安龙盆景技艺数百年来传承不绝,详实可考的传承谱系就有五家。随着汪吉、宋波这批80后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安龙镇,捡起盆景这门古老的技艺。家家种花木,户户有盆景。盆景,不仅是安龙人安身立命的所在,也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