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与一般多桩并立成林的作品有所不同,树桩基部壮大犹似连根,11个粗细各异的大树形桩干约略分为右7左4的两组,每干都高大、苍老,枝杈交接、拥簇牵扯,真一个自然得如不需一剪一扎的天生尤物、地造神品。
右边这一组,主树巍峨、大枝右探,组内偏左的辅树则多略左倾,与左组树交柯。左边的一组主树也高大但不及右组主树,它的辅树则大枝左飘,偏右的出枝与右组辅树交柯。两组间下部小有空隙,上部却“亲密无间”,于是相互若即若离、和合融洽,整个作品,天衣无缝,师法自然到了毫无瑕疵的境界。
树桩盆景自古推崇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融合,艺者都认可师法造化、天人合一,但常常不自觉地就在加工治桩时卖弄起人工机巧来,爱把刀凿用过头,当前有了高科技机具,人们更易动不动就抓起电动铣、锯、钻、铲挥舞一番,刮皮剖腹,痛快淋漓,殊不知那些“肚破肠流”的树桩,凄惨盖过了健康,人工“挤掉”了自然美,哪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殊不知再好的“巧夺天工”也难比“鬼斧神工”!另一例为浙江省乐清胡春芳创作的榆桩盆景《山林雅趣》。这是一件妙趣横生的佳作,它的不同寻常在于“承载” 30余“株”的“山体”本是一件硕大的榆桩块,其上每一“株”榆树都曾是块上先后着生的芽生长而成的,或者称之为“连桩”林。由于本作品的趣味点在“山”上,让我们从“山”说起:作品的成功取决于作者对树木制景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造型功底。可以肯定,当作者面对巨大的榆桩基块时,就意识到将它作为山体是最佳构思,因为它不具有或侧矗、或斜立、或反转等姿态作桩的条件,而以之横卧作山,顺理成章又是捷径一条,请审视这榆块作山宽宽绰绰是多么自然得体!
由于榆块当初挖取后饱含生机并栽植及时,求活保养得法,能够迅即发芽,真的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材,于是就培育群芽,新“株”就乖乖地错落竖立在“山”上,直至成为预想的丛林;在作者精心呵护下,左中山位高处留主株,右中较低山位则留一高株,左侧较高山位留相对较低株以平衡各株间关系,全部大致分作三组,右侧一组株多占地也多;注意,左侧树株大枝多留相对较低株以平衡各株间关系,全部大致分作三组,右侧一组株多占地也多;注意,左侧树株大树多留手伸向左、右侧树株大枝平伸向右,于是整体林木就显得疏朗、和谐、匀称、舒展,且顺畅、从容、端庄、大方。树木丛植所给人的和合之美,从意境上品味,大的能表现一个人群、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美好的现状和前景;小的能给人见美景生清静、愉悦、畅快、欣喜之情。
这件佳作最具妙趣的是以桩块拟山形的构想的“山”、树的关系处理,实在是不同凡响!丛林式盆景如上所列,还有多种形式未能一一举例细作分析,这里再简明地对两种盆景作些介绍:连根林:已见有独木成林,树株粗细、高矮各异,林中疏密、俯仰不同的,常见以榕、榆、朴、六月雪等杂木为之。有以异形活株平卧半埋,待各处出芽甚多,选留少数放长成干之后,覆土继续养育成株,此后几年土下再生芽,每年选留数干,使之成林。
或以根际极易生芽的树种留合适根芽成林。一般土面略露根(或原理地干),以让欣赏者看出是一木成林,增加趣味,同样表现和合之美。寒林:拟文人画中的寒林,林树不多,大多无叶或少叶,树多直立,作者多为营造一种寒冬雪景或凄凉秋景。既有用活树展示时摘除全部叶片或少留叶片的,也偶有就以枯树配石上盆“作秀”的。
目前有的盆景画册上题为《独钓寒江雪》或《西风古道》的多属此类,专门渲染凄苦、悲凉 宁静、闲适的情调,也有美可寻。树木群植的美大大不同于单株、双株树桩的美,读者可自己认真地去体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