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树桩盆景用粗扎细剪的方法制作 - PenJing8|盆景吧
上海树桩盆景用粗扎细剪的方法制作
2018-10-04 21:54:25  浏览:27
        饱览了江南美景后,常引来“夜船听笛雨潇潇”与‘旧出江花红胜火”的画卷入梦。假山怪石、曲径小溪、小楼香榭、湖光山色竟成了难以淡忘的情结。在深夜笔耕间歇时品茶,虽有“宁静致远隐沉毅”之感,却常因身边、窗外无山水花草而惆怅。幸好近日邻居赠我一根桩盆景,总算“借景补憾”,继而竟萌出写盆景的念头来。 
    
        圣陶先生在上海弄堂居住时,有种“非但栽不了深林丛树,就是几棵花草也无法种,因天井里铺满着水门汀”的遗憾。后来只好“同花园子约定,每个月送两回或三回盆景来”。叶先生以为“我们乐于亲近植物,趣味并不完全在看花。一条枝条伸出,一张叶子展开,你如果耐着性儿看,随时有新的色泽跟姿态勾引你欢喜”。(引自叶圣陶《天井里的种植}))在对植物的感悟方面,这位文字巨匠自有他独到之处。
       
        常见列车上及旅途中的游人携一盆景回乡,问及原因,回答是:“把美景带回家可终日欣赏。”言简意明。那种与秀色相随、难断情缘的执著中,多少带些闲适飘逸的风度。 
    
       我极爱宋代诗人陆放翁赞美山石盆景的诗句:“盆山苍然日在颜,此物一来俱扫迹。”把超乎大自然奇趣、清秀飘逸,层峦叠嶂的盆景吟诵到高妙之境。 

 
上海树桩盆景用粗扎细剪的方法制作
       
       人生情嗦万千,闲情更显得浪漫、天真。到盆景展中伫足凝思,似于苍育间俯瞰人间的山川奇木,有空灵感。向盆景专家请教了数次,在园艺书刊架前徘徊了数次,竟也得了“盆景学”的皮毛,“茶云飘移夜阑思”时,浅述一下盆景,权作闲话。
       
        中国盆景种类虽多,却只有五大流派。扬州盆景以扎为主,以剪为辅,剪扎功夫可称一绝。其风格包括“疙瘩”、“云片”、“三弯”。我最爱扬州盆景中的黄杨盆景:枝干一寸可显三弯,叶脉如黯云,层叠如梦、空灵飘逸。  
        
          四以雍容典雅、曲折多变的树桩盆景享誉海外。山石盆景也因再现“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三峡天下险”、“剑门天下雄”的壮丽景观而受到中外宾客及盆景行家的赞赏。由于成都与扬州在历史上都曾是著名都城,分别处于长江上下游,自古文化交流密切,商贸往来频繁,文化雅士多有沟通,故川派盆景艺术风格与扬州盆景在技艺方面有相通相似之处。  
          
            上海树桩盆景用粗扎细剪的方法制作,最惹我喜爱的是五针松罗汉松真柏盆景:松云盈翠、枝干苍古、形态怪异,堪为珍品。最使我陶醉的是山水盆景:构思镇密、立意新颖,如“意象派”的短诗。这种盆景有远山近景之分。远山盆景,给人以空寂、辽阔之感,烟波浩渺处隐现点点白帆,把“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展现得恰到好处;近景则见奇峰耸翠,绿木幽深,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侧挂倚绝壁”的气势。
          
              安徽盆景出自盛产四大名砚砚的县。千余年的“徽派”盆景技艺,融入了新安画派的艺术风格后尤显奇妙,故“徽派”又称“新安派”。  
              
               此派的众多盆景虽风格迥然,技法精妙,而使我感到妙趣十足的是梅桩盆景。骨里红与送春梅盆景在室内绽放着清香,似有一层“春在心上”的慧觉。宋时一位比丘尼的诗是写梅的,很有禅意:“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身在春光中,却在苦苦寻春,原来“春”就在身边,在自己的家中。看梅桩盆景,若与“春意”有若即若离之感,可谓读懂了梅。  
               
                 其实我也非常欣赏岭南盆景。“两广”人喜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在盆景技法上也进行了改革。半个世纪以来,广东、广西一带的盆景艺人把岭南派画法巧妙地用于盆景造型上。把画技“一波三折”及“起伏收尾”等画理融会贯通,创出“蓄枝截干”的独特枝艺,达到了“疏散密聚”的艺术效果。与北派(指苏、沪、徽等)盆景不同的是:北派盆景一般以枝繁叶茂时为最佳观赏期,而岭南派盆景,即使叶花落尽,仍以曲折含韵、遒劲挺拔引人叹赏。    盆景何时成为艺术品,被众人精心呵护的?何时发展和风靡一时的?为探究“盆景史”,我又一头扎进了“书海”。
 
上海树桩盆景用粗扎细剪的方法制作
               
          原来盆景艺术史在我国已绵延了两千年!据初考,此物源于东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这种“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佳品,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风格特点,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改革、出新。25年前,在河北一座东汉墓出土的壁画中,有六朵圆盆内栽的红花。这盛开着六朵红花的盆景如置于盆座上,给人以植物、器皿、座架三位一体的美感,据闻,这便是古“盆艺”之雏形。    从唐墓壁画中看到的盆景,已十分有欣赏性了。果实盆景、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一应俱全,可见唐代盆景艺术已达到较高的境界。
               
               翻开晚清时候的《扬州画舫寻》,便看到清朝时候,扬州“家家有花园、户户有盆景”的景况。扬州景美,盆景设计得也颇具诗意。当时有“瀑布山崖盆景”,“万花杂生树盆景”等等。其题材,内容,造型艺术,已臻完美。 
                  
                盆景不仅是用来观赏的,边剪裁边领悟其妙趣是“赏山水林木之妙法”。剪根、摘叶、摘芽后,虽似一堆弃木,然而你眼中必须看到:这个盆景已是根显苍劲如龙爪;叶细柔美似峨眉;干粗弯曲如怪石。因为不日后,你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盆景便会如此动人。这种“临纸未运笔,心中已成画”的妙感,实非门外汉所能感悟得到的。    赏盆景有远观近赏之分。远观,应赏酷似盆景的真景;如于天高云淡的秋晨,在岳阳楼上眺十五里水面外的君山。君山虽不足一平方公里,却有七十二峰巅、十余处古迹及奇竹名茶,如嵌于水面的一枚碧玉。唐刘禹锡称它为“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则称之为“一螺轻黛镜中心”。 
               
                  如欲得近赏盆景之妙趣,可择无边丝雨的清晨,把怪石嶙峋、苔鲜片片,丝丝碧草与点点白帆于绿波中映衬的山水盆景置于阳台临风处,且把“花吟推窗醉烟雨”或“深巷卖杏花”的诗意放下,凝眸后身心合一,融入那“烟江叠嶂”之中,走进那“蕴秀凝翠”的画幅,其感受的怡悦程度,岂一个“赏”字可以概括?岂一个“品”字可以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