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树木盆景的艺术美 可分为三个方面 - PenJing8
欣赏树木盆景的艺术美 可分为三个方面
2018-08-16 18:46:41  浏览:41
  中国盆景艺术源远流长,是世界公认的艺术瑰宝,素有“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之美称。而树木盆景则以园艺、美术、文学和生态学等各种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特点,溶千里浩然之气于一盆之中,孕百年生机之态于咫尺之间,成为每个热爱生活、乐于欣赏、精于审美者心目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奇葩。
朱光潜先生认为:“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准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本文谨就树木盆景艺术美的欣赏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般来说,树木盆景的欣赏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受性阶段,即直观阶段,欣赏者可以从形、角、线、光、质等因素的组合,粗略地感受出美的印象,这一印象是欣赏者进入第二阶段欣赏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阶段是欣赏的深化和延伸阶段,亦可称之为再体验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欣赏者,便会主动地发现一些细部和隐部的艺术美,产生悟解的玩味和美感的升华,进入到余韵无穷的愉悦境界。
欣赏树木盆景的艺术美,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创意之美、奇特之美和韵味之美。

 
欣赏树木盆景的艺术美 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创意之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构思过程中的形象思维创造出的成果。形象思维是对现实生活在认识上的深化,艺术家们由此产生出“闭目如在眼前,动作即在手下”的强烈的创怍冲动,这种“冲动”完整化以后,便是创意。上好的创意,造就的是一种“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才能于有限的“形”中求得不尽之“意”。
例如:松柏类树木的坚贞苍翠、观叶类树木的繁茂峥嵘、观花类树木的芳香俊雅、观果类树木的昌盛洒脱、藤木类树木的顽强灵运等等,均可象征着人世间的高尚品性和风度,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让欣赏者从直觉与理性的统一中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愉悦。
正如不能以诗喻概念一样,艺术最忌直露。树木盆景之妙,也在于含蓄。一干一枝一叶,均当从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上耐人寻味。对树木盆景的欣赏来说,佳妙之景愈藏,则境愈大而意愈深。这里,藏是为了更好的显示出露,虚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实,有藏有虚方能使观赏者瞩之不见,观之不畅而思之有昧。
“犹抱琵琶半遮面”,才能令欣赏者产生审美的追求和趣味。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一文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种妙境,就是启发观赏者想象力的结果。他说的虽然是画理,但用在盆景艺术美的欣赏上,道理也是一样的精辟。
讲究意境和含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永恒主题,也是欣赏树木艺术美的中心内容。盆景艺术家们总是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来达到这一目标。如:借助自然材料本舟的寓意象征来表现意境,运用巧妙构思和构图形式来创造意境,借助作品命名和诗词题咏来突出、深化意境,采用一些小配件来引伸、渲染意境,甚至在陈设盆景时利用周边的环境氛围来烘托意境等等。手法虽多,但不同的艺术家则会按照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总结现实生活体验,匠心独运,创造出精而合宜、巧而得体的树木盆景佳作,这就是创新。只有具有创新之美的作品,才会感人至深,使欣赏者从其作品中领略无限的艺术意境。
二、奇特之美
奇特是常用的重要审美标准之一。对于盆景艺术来说,更以奇特作为一项特殊的审美标准。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指出:梅桩的审美标准是“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奇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树木盆景奇特之美的前提在于取材,据此,可分为树景与桩景两大类。树景类以幼树为材,自幼培养;桩景类的树桩则来自山野,以古、怪、枯者为佳。盆景艺术家们在制作树桩盆景时,多喜取古老而不枯的树桩,且常以刀凿雕琢其身,使之形枯而显苍劲,树活而致姿妍,具有干弯(粗)、枝曲、叶细、根露的特点,从而,以亦巧亦拙之态势而达惟妙惟肖之功。其树种则以枝密、叶细、形态优美者为首选。
树木盆景奇特之美的关键在于造型,即通过对幼树或老桩采取一系列艺术处理方法,使之变为缩微的大树、吉树、巨树,将自然界中树木的精华浓缩于一盆之中。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浓缩,来自于盆景艺术家对大自然中优美树木形状长期的、多方面的观察、总结,然后根据盆景用材的要求进行适宜的艺术构思和加工,通过“因势就势”的艺术剪裁,使之更加凝练、夸张、升华,或挺拔高耸,或亭亭玉立,或柔和妩媚,或张扬险绝,彰显出平中有奇、刚柔相济、动中取静、静中有动、险中有稳的巧妙配合,即如古人所述的“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清代“扬州八怪”所倡导的“师法自然”的画风,对于创作和欣赏树木盆景也有融通之义。
当然,这里所说的造型奇特之美,决非一般意义上的组合和拼凑,而是由“天工”与“人巧”结合下产生的新的艺术生命,是一种“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大巧之巧”而达到的新境界;也决非是脱离生活体验的胡思乱想,而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讲究均衡、对称、比例、节奏、韵律等形式观念的艺术创造,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美的创造、美的规律等形式观念时指出的,“这主要就是物质生产中的形式美(造型美)的创造”。
三、韵味之美
欣赏树木盆景,可以从观形、赏色、听声、闻味几方面入手。但是,即使面对同一个盆景,由于欣贳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习惯、审美观点不同,其得到的欣赏结论和审美享受也大不相同。若是被欣赏的盆景不同,那就更是干差万别了。如我们常见的松柏,虽然不开鲜花,不结香果,但形态和风韵却会表现出多样的美来。南岳松径、蜀道柏林、泰山古松、黄山奇松、庐山青松、恒山盘根松,都是各有各的雄姿美态,歌咏这些松柏的诗词佳作更是不胜枚举。
设若在这些诗词佳作中撷取出名句或词藻,作为某个与之有着内在联系的树木盆景的专用名字,那就可以让观赏者立即进入诗情画意之中,不仅可以为观赏者提引欣赏的途径,而且可以对盆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出一种画龙点晴的概括,突出地表达并延伸盆景作者的艺术构思,促进盆景作者与欣赏者的无声交流和融洽,使盆景的观赏价值大大提升,甚至可能产生预料不到的艺术效果,令人拍案叫绝。古人所谓“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就是这个道理。
树木盆景的命名,可以按盆景的题材或表现的景物直接命名。这种命名方式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易于欣赏者理解,但也存在着含蓄不足、意境不深、难以引发较深层次的想象等缺点,如:“黄山迎容松”、“卧龙”、“硕果累累”等。
树木盆景也可以依据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善于表现作者的创作主题和煮境,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有较浓的诗情画意,令欣赏者浮想联翩,余味无穷。如:“听涛”、“秋深树景疏”、“梅林春晓”、“苍龙回首”、“独秀”等。
树木盆景还可以借助于名诗佳句来命名,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霜叶红于二月花”、“疏影横斜”等,但这种命名容易形成“人云亦云”的反复套用,致而缺乏个性意义,影响诗情画意的韵味。这就有待于盆景艺术家着意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文化修养,果能如此,问题也是不难解决的。
树木盆景艺术美的欣赏,多为静观过程。它可以使欣赏者身体放松,心情恬静,摒弃杂念,细细观察品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去扩展、丰富盆景作者的美感意义,达到天人合一的新境界和意趣,从小空间进至大空间,突破有限,通往无限,感受和领悟到盆景艺术所追求的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