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公园举行中国杂木盆景研讨会 - PenJing8|盆景吧
泉州公园举行中国杂木盆景研讨会
2018-08-12 18:51:44  浏览:24
2010年6月5日,泉州释雅山公园松关阁里正在举行中国杂木盆景研讨会。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先生在主持现场制作表演时,由衷地指出:“我觉得近年来胡乐国先生所倡导的松树高干垂枝式造型是最中国化的,最能体现中国松树盆景的风格特点。”
“高干垂枝式”松树造型是胡乐国先生的强项,极富诗情画意,颇受海内外盆景界人士喜爱。此外,胡先生还喜欢制作“高干合栽式”五针松盆景,创作出《向天涯》、硎缶风图》、《信天游》等一批经典之作,引得世人竞相效仿,成为一时之风尚。
杂木盆景研讨会期间,笔者有幸与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胡乐国先生作了一次深入的访谈,较为详细地了解了其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盆景艺术探索历程。结缘盆景,勇于创新。胡乐国,祖籍浙江永嘉,1934年出生于浙江温州。受家庭政治背景复杂的影响,1957年高中毕业后,他进校办农场当过农民,在工厂做过工人,也在学校担任过代课教师。
1959年,他经人推荐进入温州市园林管理处做临时工,写写美术字,刻刻蜡板,再去妙果寺花圃帮忙种种花草。而正是这份种花养草的工作,使得青年的胡乐国如获重生:“当时,人与人之间尽是尔虞我诈,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言行会得罪什么人,很是痛苦。人虽无情而花草有情,只要我用心对待它们,它们也努力回报于我——我种的花总是比别人开得艳。”
从此,年轻的胡乐国便安心在此工作。他拜盆景技师项雁书先生为师,学习制作盆景。其时的温州盆景,受苏派、扬派、通派的影响,呈不规范的规则式,蟠扎材料也是棕丝。在大量的实践中,他发现规则式的造型死板,千篇一律,仅仅通过制作时技术的认真精巧来表现和判断作品的优劣。规则式盆景作品,既不符合自然生长规律,也毫无诗情画意,更谈不上意境。
“项老师也觉得老的作法不对,要求我们创新。”胡乐国继承了恩师勇于创新的思想。他开始夜以继日地自学大学植物、土壤、园林等学科知识,利用单位派他对外采购花木的机会,前往上海、苏州、广州等地,拜访殷子敏、周瘦鹃、朱子安、孔泰初、陆学明等盆景界前辈宗师,并游历名山大川,饱览自然美景。通过学习和游历,胡乐国逐渐懂得盆景艺术源于自然。但如何才能高于自然?他认为要做到“活学活用”,“活”字是关键,如不能活,只能被认为是匠人们的随意造作。因此他大胆地依据自然界的原生树姿,破规则式为自然式,如早期作品黑松《横空出世》,为盆景创新闯出一条新路。在蟠扎造型技艺方面,他借鉴上海的作法,改棕丝为金属丝,使枝干自然舒展。
1965年项雁书先生过世后,胡乐国接手主持妙果寺盆景园,并开始大胆地按照新方法改造老作品。即使是在盆景被指责为“封资修黑货”、“玩物丧志”的时候,胡乐国仍然心无旁骛地创作盆景作品,沉醉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检阅成果的时刻终于到来了11979年9月11日至10月24日,国家城建总局园林绿化局在北京北海公园主办了首次全国性的“盆景艺术展览”。展览上,胡乐国的作品一经展出,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饱经风霜》(圆柏)、《生死恋》(翠柏)两件作品还被邮电部选作特种邮票图案出版。即便是31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由盆景艺术展览办公室选编的《盆景艺术展览》一书时,仍然惊叹于胡乐国当时的作品《有志不在年高》(五针松)、《恬静》(罗汉松)。
谈及“盆景艺术展览”,胡禾国激动万分:“这个展览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全国盆景界的情况,认识了自己的水平,也明确了今后学习的对象和目标。”
盆景艺术展览闭幕后,胡乐国即从北京返回温州,研究如何能像展览上的一些优秀作品一样,既能保持当地的传统艺术风格,又能有所创新。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他发现:从历史上看,浙东鄞县人屠隆在论及盆景素材时,认为“盆景自古以天目松为最古雅”,论松树盆景造型时倡导以马远、郭熙、刘松年、盛之昭的四种画风作为写照,在松树的种植结构上又多有“双本结对”、“或栽三五窠”等合栽式造型论述;后来,又有《花镜》、《芥子园画传》等著作。这些都给浙江、乃至温州盆景的造型风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造型借鉴。温州盆景以松柏类树木为主,五针松是代表树种。
温州的五针松盆景素材,经嫁接繁殖后按一般绿化苗木的要求进行地栽培育,没有从小就开始按盆景要求进行培养,所以一般来说主干线条基本都是直的。根据因材施艺的造型原理进行造型的结果,只能是以直干式的为多。而这种直干、高干型的五针松,更适宜二三株合栽来表现树木的群体美。于是,胡乐国在浙江盆景传统型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摸索着五针松高干合栽模式。此举恰好与杭州的潘仲连先生不谋而合。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完善,胡乐国成功创作出《向天涯》、《临风图>、《铁骨凌云》、《烂柯山中》、《涛声依旧》、《信天游》等一大批为盆景界所熟知的优秀高干合栽式五针松盆景作品。与此同时,他也逐步完善其它类型盆景的制作技艺与艺术风格。如柏树盆景,他开始采用舍利干、神枝等技法来加强作品主干的扭筋转骨与古拙苍劲,并与树冠的枝繁叶茂相结合来表现森森古柏气象;杂木盆景造型则崇尚温州传统技法和岭南盆景的“截干蓄枝”相结合,使枝条伸展更符合杂木的基本树相和枝条的个性特征。
胡乐国相继创作出了《孤高风烈》(圆柏)、《天地正气》(圆柏)、《狂风动地》(圆柏)、《少年壮志》(真柏)、《独好穷僻》(瓜子黄杨)、《清趣》(黄杨)、《秋容初醉》(槭树)、《朝霞》(茶梅)、《张灯结彩》(石榴)等作品。这些五针松、柏树和杂木盆景作品先后荣获历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中国花卉博览会盆景展,以及1986年在意大利举办的第五届世界花卉博览会的金奖共9枚,银奖、铜奖则力数更多。
1979年至1994年,胡乐国创作的盆景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构图清新秀美,景观动静相宜,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书卷气,对当代浙江盆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他的带领下,温州盆景获得了全国盆景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同,形成了“浙江盆景以杭州、温州为中心”的格局。温州盆景进入了全国强者的行列。
1994年,胡乐国从他所参与创办的温州盆景园退休。退体后,他在楼顶开辟了一个120m2的盆景园地,继续潜心于盆景艺术,力求有更新的突破与发展。
自1985年起,胡乐国便应邀前往在全国各地举办的盆景培训班主讲“树木盆景”课程。退休前,由于工作繁忙,讲课便以个人经验为主,主要讲述树木盆景的制作过程。退休后,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艺术理论,尤其是国画理论,用以指导自己和学员的盆景创作。
通过对大量古籍和古画的研究,胡乐国发现相对于现代人的松树盆景作品,古代的松树盆景作品更带有一定的原生态的自然美和更浓的文人味与书卷气。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他认为是由于我们今天的盆景作品因受长期的创作活动影响而自身逐渐形成一些模式或规则,再加上近些年来外来的一些模式和规则的影响,使盆景创作跟原先提倡的“宛自天开”的造型原理有所偏离。
胡乐国认为古代的盆景还是值得我们现代盆景人来学习的。他从古画中总结出了“高干垂枝”这一松树盆景造型型式,并且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大量的佐证,从而得出“在大自然中,‘高干垂枝’是松树生长的自然规律,这一特殊性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规律性的表现”的重要结论。
胡乐国更进一步地指出,松树盆景造型中,“高干垂枝”的提法,较之五针松盆景的“高干合栽”来得更概括、更简洁、更明确,它从干与枝两个主要方面都阐明了各种松树盆景的姿态特征,因而更能体现松树的高贵品质和浩然正气。“高干合栽”是针对五针松盆景造型而论的,它十分符合五针松盆景素材那主干高瘦、树身光滑缺少变化的特点,故采用“高干合栽”的提法实属最合理、晟有效,对今后五针松盆景造型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而“高干垂枝”的造型要诀,则适用于各类松树盆景——因为年轻的松树枝条呈上伸式,随着树龄增长,枝条逐渐变为下垂式。
在该理论基础上,十余年来,胡乐国创作出了大量高干垂枝式松树盆景作品,如《昂首天外》(五针松)、《山居图》(五针松)、《踏歌行》(黄山松)、《空谷潜龙》(黄山松)等,极富诗情画意。在辛勤创作的同时,他还将他的思考凝结成文字,撰写了《一方水土养一方盆景——谈松树盆景的“高干垂枝”》(见本刊2008年第10期)一文,详细加以阐述。


泉州公园举行中国杂木盆景研讨会
“高干垂枝式”的概念一经胡乐国倡导,立刻得到了海内外盆景界人士的追捧。许多人认为,相对于日本松树盆景的矮壮型风格,“高干垂枝”的飘逸潇洒、大开大阖是最中国化的,它植根于中国文化,极具中华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中国松树盆景的风格特点。
鉴于胡乐国对中国盆景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1994年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授予他“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7年后的2001年,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又联合授予他“中国盆景艺术大9币”之称。可以说,他见证和推动了当代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
开拓创新勇弄潮,与时俱进勤不休。从艺51牛来,胡乐国先生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时代的弄潮儿,与时俱进,勤学不辍。1959-1979年间,他坚定信念,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与同时的前辈宗师殊途同归,力矫规则式盆景技艺的流弊,为温州盆景及个人的盆景艺术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9-1994年间,他潜心钻研,在保持当地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因地制宜,创作了大批“高干合栽式”五针松盆景作品,对当代浙江盆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4年至今,他继续苦心孤诣于盆景艺术,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总结出“高干垂枝”这一松树盆景造型型式,此举可谓是他对自我的一次成功超越。
“盆景是我退休后的一种生活寄托,也是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大师表示,对于盆景艺术,他将一如既往地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