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姆渡出土的陶块上,有三叶纹、五叶纹和长方盆纹,统称“叶盆刻纹”。无论是作为“盆景”还是“盆景”,都很可能是先民崇拜神灵的神祗或图腾的依借、用作祭祀的供品,而不可能用于实际生产。从图饰的盆器看,长方形盆利于表现图腾、神祗、自然景观,且只合适配置盆景使用,也是当代山水盆景的专用盆器。另外,盆景迄今尚无使用长盆的先例。
1973 年开始发掘的河姆渡遗址,是“20 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该遗址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晚期文化。其中出土的两件饰有叶盆刻纹的陶块,被学界认为是中国园林 “盆景”最早的证据。陶块一为砖形残缺陶块,面饰三叶长盆刻纹,残 高 15 cm, 残 宽 9 cm, 厚 4 cm(图 1);陶块二为马鞍形扁方陶块,面饰五叶长方盆刻纹,高 19.5 cm,残宽 18 cm,厚5.7 cm[1](图 2)。
对于盆景、盆景起源,盆中植物为何种植物,引发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俞为洁[2~4]认为“叶盆刻纹”的植物为“盆景万年青”。盆景起源于河姆渡时代以及“盆景万年青”之说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5],如韦金笙[6]认为:“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陶片上方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说明早在B.C.10000 ~ B.C.4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以供观赏了”,也支持上述的说法。
对于盆景、盆景起源,盆中植物为何种植物,引发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俞为洁[2~4]认为“叶盆刻纹”的植物为“盆景万年青”。盆景起源于河姆渡时代以及“盆景万年青”之说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5],如韦金笙[6]认为:“现有考古、文献记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陶片上方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万年青的植物,说明早在B.C.10000 ~ B.C.4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以供观赏了”,也支持上述的说法。
但对于河姆渡出土陶片的装饰图中的盆景植物为万年青的说法,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而认为五叶植物是蔬菜,因为“五叶纹植物的叶看上去是短、宽,鲜嫩、青脆、肉质较厚……是一种人们经常食用的叶菜或小菜”[7];也有说是若兰(虾脊兰)[8]、孕穗期水稻 [9]、裂叶薯[10]、烟草[11],不一而足。以上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就河姆渡“盆景”实属盆景,并就其理由、功能及用场提出自己的观点。
把河姆渡陶块上的图饰推作是当时进行盆景水稻、蔬菜、裂叶薯、烟草等生产活动,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众所周知,盆景的生产效率远比地栽低得多,技术上也更复杂,按照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先民生产的模式已经从纯粹渔猎和采集,进入豢养动物和农业生产,他们不会舍易求难,以盆景来生产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况且红薯类和烟草植物并非源自中土,按其引种年代绝不可能是河姆渡时代。河姆渡时代使用盆景很可能是出于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需要,因史前氏族社会盛行图腾崇拜,动物、植物、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等都可以被认作为人类的祖先,祭拜植物、动物和自然,就如同祭拜祖先。
“叶盆刻纹”的盆景用于祭祀是最有可能的,至于用盆景和盆景美化家居环境,但那是后世的事。祭祀和信仰寄托本身就是早期园林审美活动。根据当时的科技水平,先民皆情真意切。后世盆景的借景抒情,并非真意。比如说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明明是比喻,而非真情。正如李嘉乐教授[12]所言“最早的造园活动之一是出于对神的膜拜和对祖先魂灵的祭祀。”最这一论述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把盆景起源推前至先民的祭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