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盆景在明代受“吴门画派”崛起的影响,清代已具有“云林山树画意”的造诣。苏派盆景吸收了传统苏州盆景造型和技法,选材以地方树种为代表,以采掘古桩为主,用棕丝攀扎,“粗扎细剪”“剪扎并用”,注重自然,具苍劲古朴、自然清秀的艺术风格。“粗扎细剪”也就是“以剪为主,以扎为辅”。把枝条攀扎成“S”型片子,然后将叶片修剪成型。造型中力求顺乎自然,避免矫揉造作,结“顶”自然。保持形态美观,剪摘部分“冒尖”的嫩梢,使其枝叶分布均匀,高低有致。
沈柏平先生真正从事苏派盆景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因师从苏州油画家余克危先生研习绘画,经常徜徉于苏州各大园林和苏州的山山水水之中。当时苏派盆景主要集中在拙政园、留园等各大园林中。受苏州山水、苏州园林和苏派盆景艺术的薰陶,加上自己在绘画艺术的领域长期浸淫,幼小心灵中的那份“盆景种子”便油然而发。
1980年,苏州市文联旗下成立了由业余盆景爱好者组成的盆景研究会,绘画出身的沈柏平自然而然就参加了这一业余盆景研究组织。研究会中除了会长戴立干等一批有一定盆景造诣的盆景创作者外,还聚集着一批有文学和绘画造诣的文人墨客。盆景与绘画两种造型艺术的互通互补,加上原有的天赋,使沈柏平的盆景技艺有了极大的长进。
只要自己努力,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有着千百种的机缘,就这样,沈柏平有幸随苏派盆景大师朱锦源、朱永源和原苏州园林技校(即现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风景园林系前身)李衍德老师等名师学者一道参加了第一届华东地区盆景研讨会,由此而结识了上海、杭州等地的盆景名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20世纪80年代,苏州盆景曾是引领中国盆景之翘楚,全国各地许多盆景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来到苏州进修、取经,不来苏州就等于还没有迈进盆景的门槛。
当时的苏州园林技校就好像是成就盆景家的“黄埔军校”。当然,在苏州盆景界有所成就就等于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由此,沈柏平先生便与苏州园林界的同行和园林技校的教师们结下了剪不断的情缘。进入20世纪90年代,沈柏平先生经常出入于苏州园林技校盆景园,与盆景教师严雪春(现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胡建新以及苏派盆景名家叶青之子叶世树等切磋技艺,研习和交流苏派盆景技艺。由于好学,加上转益多师,沈柏平先生逐渐由盆景界的“野鸡”脱胎蜕变成了盆景界的“凤凰”。
经过数十年勤奋耕耘,努力钻研,他制作的盆景充分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艺术养分,又汲取苏派盆景的技法特长,形成了姿态秀美、韵律自然的清新风格。沈柏平先生的盆景诗话意浓,缩微自然,比例得当,透视合理,其合理布局,善于剪裁,融情于景,充分体现了一种人化自然的艺术之美。他创作盆景作品时对工艺的要求也有独到见解:盆景培养中树桩盆景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山采和实生苗两大类,山采就是直接从野外山区将自然生长的盆景可塑材料采挖下来再进行人工栽培。
实生苗又分花籽育苗的有性繁殖与分株、扦插等的无性繁殖两种。山野采集到的盆景素材应在树木停止生长的冬眠期进行采挖,以确保较高成活率,采挖后,先栽入木箱或瓦盆等透气性好、容积大的培育盆中,并放置在暖房或大棚中,使其处在保湿保温的小环境中,直到来年春发根萌芽成活后,才能逐渐适应自然环境生长,而实生苗的培育基本上都在春季进行,同时应在暖房、大棚中为最佳。当然,素材在培育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季节和各自生长习性,如浇水、施肥、换盆、植苗都应严格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
素材培育完成后便可进入造型阶段,造型的基本方法是运用金属丝或棕丝绳对胚桩枝条进行蟠扎定位,对主次树干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人工雕琢,造型有托片技艺为主枝大S型、侧枝为小S型以及椭圆和半环型片等。如此,再经过数年的反复调整成形后方能换入紫砂观赏盆中,一件作品才算完成。
进入21世纪,在全国、省、市以及国际盆景展览会上每每可见沈柏平先生的身影,他的盆景被中国盆景界所认可,盆景作品屡获大奖。他还经常出现在各类盆景研讨会或学术交流会上,不断学习,汲取中国其他盆景流派的先进技法以及盆景理论养分。
鉴于在盆景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沈柏平2006年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理事,2007年成为B.C.I国际盆栽赏石协会会员,2009年被评为中国高级盆景艺术师,2010年任WBFF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中国区执委,2010年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赏石分会授予“中国高级盆景艺术师”,2012年被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同年,被授予苏派盆景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受聘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农业技术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