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将于今年10 月在成都市温江区举办。论坛内容大多会涉及温江区12项生态项目,其中先锋村盆景就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之一。一个村庄的盆景有何过人之处?近日,笔者慕名走进了先锋村探个究竟。
人人有事干
进入与郫县接壤的先锋村,笔者发现在村道两边,盆景桩头比比皆是,个个形象生动,造型优美。不远处,一群人在田里“扎堆”。诧异间,同行的温江区花卉园林局负责人说,该村正在举办蟠扎技术培训,这是四川农业大学园林学院的老师在现场授课,讲授当前市场流行的盆景造型形态。
在盆景村话题自然离不开盆景,研究生毕业的党支部书记郭富强介绍说,先锋村的盆景虽说是川派盆景制作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川派盆景也需要创新,在制作上采用新元素。也就是说,蟠扎出来的艺术感观要比传统的好看,这也是举办蟠扎技术培训的初衷。
显而易见,这是一次技能提升的培训。学员们都有坚实的基础,一点就通。郭富强说,仅先锋村三组就有50多人持有区级农业技术中级职称,3人有高级职称。三组组长郭良学介绍说,这里的人个个都能静下心来做事,心思全都放在盆景的制作上。
他们比的不是财富积累了多少,而是技能的娴熟程度和创新方式是不是技高一筹。前不久获得温江区首届盆景节蟠扎现场比赛二等奖、仅次于温江盆景大师胡世勋的程跃全,是先锋村盆景制作能手。尽管如此,程跃全仍然在现场认真学习。据郭良学介绍,程跃全有10亩盆景园,虽不是最多的,但做工是最精细的,每年产值都在80万元以上。平时他很少走出村子,从早到晚都在钻研他的盆景。
心中有梦想
郭富强介绍说,先锋村三组盆景基地约200余亩,在地资产2亿元左右,全组79户农户家家都有盆景园,除了孩子和妇女,人人都会制作盆景。盆景的材质主要是金弹子和罗汉松。盆景是他们的产业,也是创业的根基。盆景村读书在外的年轻人领到毕业证的那刻起,思谋的不是在外打拼,而是带着知识回村创业。2012年,文化根从重庆商学院毕业后,把现代营销方式应用到盆景基地,帮助村里的盆景专业合作社跑市场,不仅灌输了新理念,还让销售收入增加了三成。
毕业于攀枝花大学的文武,毅然放弃了成都的白领工作,选择回村从事盆景制作。他回村后干的头件事,就是帮助家人改良盆景造型。据郭富强说,文武家两亩多地的罗汉松,去年有一个外地买家出价230万元要全都买走,文武的父亲有些动心,但文武劝父亲不要出售。他认为,这批罗汉松经过两年的造型改造后,绝不仅仅值200多万元,况且几年前不少种植户已放弃了罗汉松盆景,家里仅存的两亩罗汉松盆景已属稀罕之物。在文武的劝说下,这批罗汉松被留了下来。
从开春到现在,父子俩每天的工作就是蟠扎,每天制作5株。文武信心很足,今年肯定全部完成罗汉松的改型。
大学生毕业回村是受产业的吸引。据说仅三组先后就有6名大学生学成归来,无一人留在外面工作。他们所学专业都跟盆景产业有关联,如营销、商务、园林等,似乎是定点培养的“家庭委培生”。“有这一批年轻人的积极参与,盆景村不愁后继无人。”郭富强说。
家家奔富裕
在村里随意走走后发现,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是培植的盆景,有的高大,有的矮小,但件件都是上乘作品。为何这里的人们都会制作盆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经走访后获知,盆景制作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年下乡知青邓祥志的父亲是成都百花潭公园的园艺师,他经常到先锋村看望当知青的儿子,并且一住就是好几天,闲暇无事便教人制作盆景,后来他的一名得意弟子将此项技术在村里发扬光大。
80年代开始先锋村规模制作盆景,但因交通不便,一直未引起外界关注。直到90年代,花木产业在温江升温,村里的“大师们”才走出闭塞的村庄与外界搭上了联系。他们在成都青石桥花卉市场销售时,不仅学会了如何线下营销自己的盆景产品,而且学会了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年郭良学几人自筹资金,组织20多户人家建起了温江区首家商务网站。
“虽然当时网络并不发达,但我们发布出去的信息大多数起了作用。可村子太偏,客户到了温江却找不到先锋村在哪里,我们便在镇子乡场口树起了一个招牌,客户按图索骥才找上门来。”郭良学说。
民风淳朴是金字招牌
通过网络,先锋村把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但仍然是内冷外热,本地人对先锋村知之甚少,直到今天,仍没有一家媒体走进这里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报道。郭富强说,大家的心思在盆景上,宣传不宣传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精美的盆景卖到市场。村里的盆景有市场,就要靠口碑,村里人都很淳朴,从不欺客。淳朴的民风也是一个好招牌。郭富强指着路边许多高大的盆景作品说:“像这些价值上百万元的盆景桩头就种植在路边,没人守护,没人担心会失窃。”
先锋村里至今无一人外出打工,曾有几名妇女想感受一下外面热闹非凡的世界,外出去一家商场当售货员,但俩月不到就集体回村了。当年外出打工的董先华坦言说:“在外面收入还不如在村里锄草多,还照顾不了家里人。”
“虽然大多数村民已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但截至目前,先锋村里没有一户搬进城居住。”“你买了一套还是两套?”
郭富强随意问旁边一位村民。村民憨厚地说:“两套,都不很大。”大家不愿离开居住地,除了有事干,环境也是留人的必然条件。村里人和睦相处,修路修沟,搞公益活动,大家都不计较得失。前一阵修复沟渠,要移动几棵米径10多厘米的桂花树,郭良学一动员,第二天那几棵树即被全部挪开。“帮扶是我们村的美德。”郭良学说。
村里的帅留成很多年都从事花木种植,2012年竟然把几亩地的花木全卖掉,花了上百万元购回许多可制作盆景的桩头。但他对盆景制作并不在行,于是全村的四五十名技术能手轮流到他家手把手教他,从培植、消毒、锯枝、留芽,直到造型,没有任何保留。
蟠扎技术都是相通的。一到晚上,他们便三三两两地聚集在文化成家的院子里,把当天蟠扎的感受互相进行交流。这一习惯从80年代一直保持到了今天。文化成免费提供场地、茶水。“每天晚上都有一二十人在他家‘华山论剑’。”郭良学说。
和谐、包容、淳朴是立身之本,客人都乐意跟村里人打交道,从不担心会吃亏。因此有外地客商把先锋村比喻成有产业支撑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