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盆景艺术提高的必然之路 - PenJing8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盆景艺术提高的必然之路
2018-03-25 20:08:28  浏览:13
  ■江苏南京 潘煜龙

 

盆景起源于中国是不争之实, 汉唐是盆景开始形成期, 宋元是发展期, 明清是成熟期 ( 我认为只能是成型期) , 这也是诸多专家学者所论证过的。盆景是艺术和技术的结晶, 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盆景就会产生质变, 这也是一切艺术发展的规律。中国盆景真正向成熟期走近, 应该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 中国盆景艺术展, 1979 年 10 月北京) 。由于历史的原因, 近一百多年里, 清朝没落, 外来侵略, 军阀混战, 八年抗战……, 国计民生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到了上世纪 50 年代, 留下的盆景少之又少, 几乎出现断代危机。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盆景艺术提高的必然之路

 

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 到了上世纪 70、 80 年代, 中国盆景事业从恢复时候逐步进入到极其兴旺的局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出现,全国盆景同仁致力于创中国流,这是发展的趋势, 应该给予肯定。虽然历经六届全国盆景评比展和其它大大小小的展览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大陆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 但不能认为目前大陆盆景已经成熟, 已达高峰。

 

 试想从理论到实践, 中国盆景艺术尚有一些根本问题还未解决。言起盆景, 顾名思义就是盆中之景, 对于盆与景的关系, 是否有一盆、 有一景, 就是盆景了呢?其中的美学要义、辩证的关系如何? 目前一些书籍、报刊谈及较少, 尤其是一些初学者, 看到一些文章介绍, 如何制作, 如何丝雕,如何改造, 如何设计…… ( 我仅是举例, 决无褒贬之意, 请谅解) , 就认为这些就是成品之作、大师之作, 就是盆景了, 无怪乎一些走捷径者 “搜尽奇桩打天下” , 想 “一盆定乾坤” 。也确有这样的情况, 凭着奇树怪桩, 不经几年, 在一些重要的展赛上就可得到金牌, 这样对中国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要知道一般盆景的形成, 要经历初步造型与多年修剪两个主要过程, 初步造型之前的定向假植也有一定的学问, 初步造型只是为以后成景打下一个基础, 更主要的是通过修与剪逐步完善造型, 这是盆景造型由浅及深的必然过程。这里仅以树桩盆景为例, 从根盘的取势、 主干侧条的合理分布、枝梢有力变化及盆与景的和谐......, 要想使其完美,不能有任何的马虎随意, 这就要求作者耐着性子, 不急不躁, 将乐趣留在创作全过程中(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这也就是人们所讲的 “修身养性” 之学,“陶冶情操”之说, 比之 “十年磨一剑” 要更久远, 有的可能要穷其一生, 有的甚至要两代人去完成。制作一盆成功的盆景, 是一个浩翰的工程, 所以我认为, 未能造型成熟的不能称为盆景, 应称之 “盆栽” 为好 ( 与日本的盆栽不能混之) 。

 

 

前些日子我曾看到一篇题为《当代书法枉担繁荣虚名》 的报导(《文汇报》 2006.12.11) , 作者易新生 ( 书法批评家) 认为, 如今在书法与写法混为一谈的情况下,“书法场” 失去了必要的门槛, 谁都可以拿上或精心打造、 或胡涂乱抹的 “笔墨” 走入其中, 这样好像书坛是热闹了, 书法是发展了, 但实质却是书法界增添了不少戴着 “艺术家” 、 “书法家” 面具的 “写手” ......, 还有的书法家为了追求所谓成功而热衷于炒作,往往通过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 的书法作品, 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然而这极易产生审美疲劳—— —这些以迎合为目的的作品, 必会成为毫无定力的 “变色龙” , 变成一次性、 快餐性的 “书法产品” , 显示出追逐时髦、 用完即扔的特点。

 

易新生的所指, 似乎盆景界也有吧! 虽不是主流,负面的影响也不容小视。盆景的优劣之分, 应借鉴中国画, 从意境、 章法、 风格三个方面去审定。历来评画都以意境高下定之 ( 也正是中国盆景所特有的) , 它概括了作者创作过程中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的联系作用。明末清初的石涛和尚有几名传世名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山川脱胎于予也, 予脱胎山川也, 搜尽奇峰打草稿也,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说出了要想有高的境界, 必须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使作品成为无声的诗, 反之, 脱离实际的作品是难有生气的。章法是实现意境的手段, 通过作者有意识的宾主、 开合、 藏露、 呼应、 虚实、 疏密等关系的合理应用, 以达意境目的。对于章法的应用因树而宜,决不能生搬硬套, 否则就会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道了。

 

当然到了最高境界, 是有法可依, 无章可循。盆景的风格是生存发展的动力, 虽然目前已是信息时代,通过交流, 各地之间的艺术风格区分已经逐渐淡化, 共性愈来愈突出, 但是北方的黄土高原之粗犷, 江南小桥流水之优雅, 海南热带风光之明亮, 都有着天壤之别, 必然各有其历史和地方文化的反映, 如果没有这一点, 诸多盆景放在一处, 岂不成了千篇一律吗?

 

学习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盆景艺术发展、 提高的必然之路, 俄罗斯画家列宾说过:“艺术不与科学结合, 艺术没有科学的帮助, 它将永远处在小工艺阶段” , 尤其中国大陆盆景是上世纪 70 年代恢复起来, 起点不高,技艺又有门派之分, 因此必须学习一切先进的、 可为盆景艺术所用的科学技术和观念, 并要用历史的眼光, 发展的眼光看待 “三古” ( 古桩、 古盆、 古几架) ,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 不能全盘否定, 也不能照单全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每一位盆景爱好者, 一定要接受它的挑战和它带给我们的机遇。(编辑/徐 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