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正视中国盆景与日本盆栽的之间差距 - PenJing8
我们要正视中国盆景与日本盆栽的之间差距
2018-01-31 11:56:49  浏览:39
 ●河南  冯如林 

 

   读了赵庆泉大师的佳作《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受益非浅,感慨良多。很有些话想说,又觉得自己身小力微,不足于附会大师。于是便找出了《花木盆景》近年来刊发的众多的关于中国盆景与世界的文章,再次解读,切实觉得赵大师的文章朴实,又切中时弊,既深入透彻,又浅出明理,宾服之余,谈些想法,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见谅。

 我们要正视中国盆景与日本盆栽的之间差距

    一、正视中国盆景与日本盆栽的差距  

 

 谈到外国盆景,实际上其主体就是日本盆栽(Bonsai)兼及一些他国盆景,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一些热心于盆景事业的人和媒体的努力,我们已经有很多渠道可以看到日本、韩国甚至欧美的盆景了。对来自异域的东西,不外乎有三种心态:

 

其一,不问贵贱,一概鄙视之,如古人视海外皆为蛮夷,唯中国乃为正统。茂盛者认为其没有层次,缺失文人品味:小品者认为其稚嫩,缺失山野古桩野气;舍利者认为其卖弄技法,剖骨挖心,有失自然……总之一以蔽之,他们的东西叫盆栽-Bon-sai,不叫盆景。不像中国盆景之求动势,求内涵,求意境,求文化云云。

 

其二,半斤八两论,他们也能平心静气欣赏国外盆景的长处,但又觉得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于是,便有了伯仲之说。比如我们的水旱盆景的景深意远,就非他们所钝及:我们文人树的清高瘦硬,也远非他们所能及等等。

 

其三,承认差距,我想这个差距应该是综合评定的结果,承认差距不仅是痛苦的,也需要胆略和勇气,甚至还要有勇气承接一些国骂!赵大师是个平和而有胆识的人,他在《谈中国盆景走向世界》-文中,首先提到,在中国盆景近代衰落的同时,日本盆栽却有了飞跃发展,特别是在培育方法、加工技艺以及盆景工具盆景材料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改进。并明确指出:中国盆景在某些方面与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其实承认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我们经常说,盆景是一种事业,可有多少盆景人把她当作事业来做呢?研究盆景是一门学问,又有多少盆景人真的把她当作学问来研究呢?我欣赏过日本人创作的文人树,那种格调,并不比我们的文人盆景差,日本古典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日本书画在一定时候甚至是中国书画的天下,但日本凭借其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却最终摒弃了中国文化中怪异、玄学的成份,一些被中国文人偏好的诸如疏狂、懒散、消极避世的东西被日本文化淘漉和酝酿后最终形成了日本极具民族特色的审美倾向,既看重那些表现细腻情感的作品,又追求作品雅静、雍容的端庄之美,而文人的淡泊则更多她表现为对自然的崇尚和淡淡的感伤,这恐怕就是日本盆栽所极力表现的民族风格或谓文人化的东西吧!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莫名的忧伤感成为其盆栽表现的主题,这种民族风格还波及到韩国甚至欧美一些国家,其盆栽求静而不求动,求雍容华丽而不求残缺疏狂,这种与我们文化和审美倾向太多的不同自然注定了中日盆景的差异。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掉、指责异国盆景缺少文人气息,甚至是中国式的文人气息,那样的话既不礼貌,也会被别人笑为无知。

 

只要我们认真比较中日盆景的差异,就不难发现正像赵大师总结的那样,我们在养护条件上,在制作工具上,在材料开发上,在药物控制上等都还很不足。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盆景的连续性创作上,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进而论之,我们在把盆景作为一种事业进行开拓、研究与发展上,还很不够。我们围绕着盆景创作进行研究开发的大企业还很少。只有真正认识到不足,才能有较快的发展,长足的进步,“中国盆景要走向世界,必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弘扬民族特色,继承传统精神,不断进行创新,积极参与国际性盆景活动。只有这样,中国盆景才能进一步走向世界”。 

 我们要正视中国盆景与日本盆栽的之间差距

   二、加强学习与培训,全面提升盆景人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整个中国盆景的品位    盆景品位的高低.最终是靠盆景作品来说话的。实际上,一个盆景人在盆景界的定位同样是靠他不断推出的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来确认的。

 

近些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盆景凭借一些有思想的盆景艺术家们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盆景界树立了一座座可为楷模的丰碑,甚至有部分知名艺术家已经走出了国门多次到国外讲学,但我们仍然不能不承认整个中国盆景在世界上的地位,让人觉得尴尬,其实力无法与日本盆栽相抗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根本抓起,从整个盆景创作队伍抓起,进而全面提升中国盆景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品位。

 

    1、加强技法研究,提高创作水平 

 

   大师们常说,思想重要,技法简单。但对于基层的创作者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技法问题,比如岭南杂木的剪截之法,江浙松柏的造型之法,甚至传统的蟠扎法,时髦的舍利干等,这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包括生桩的裁截促活、商品树的改造等。如果我们能花些力气把全国的挖桩与养桩者进行培训,那么,野桩滥采资源浪费等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遏制。技法不难,难的是谁来做这些工作。

 

近年来,我们可喜地看到,杂志社或盆景协会等都在举办培训班,这对中国盆景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还很不够,特别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办的还很不够,且有些实用性不强。比如是否可以办得专业性再强一些,就针对一个问题办班,让大家彻底洞晓某一技法,如“岭南杂木剪枝截干培训班’、“江浙松柏造型培训班”、“水岸的设计方法”、“小型盆景创作培训班”等。

 

王选民大师近年来推行的舍利干制作方法,不仅改进了中国盆景的饰干之法,而且正在影响着中国盆景的创新理念。这就是由小技法生发出来的大课题。看看各地的展览,截桩毛茬枯干断面的修饰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盆景在摒弃丑陋,追求完美,这不也是中国盆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盆景呢?

 

同样应该从基础着手,各地的盆景协会应该承担起最基本的培训任务,只有从育桩、采桩、养桩到制作创新,进而到理论水平、文化修养的全面提升,整个中国盆景的创作水平才能上去,也只有整个盆景界的综合素质上去了,那么具有中国特色、富含民族精神的盆景,才能达到较高的品位。 

 

   2、加大盆景工具、药物等方面的研究投入,拓展盆景创作工具、药物等企业的营利空间,提升中国盆景的科技含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盆景工具、药物的研发和生产,直接关系着中国盆景的发展。比如紫砂盆、汉白玉盆、云盆等盆具的不断改进,就直接影响着盆景艺术的效果,试想如果没有汉白五或大理石盆的话,很多水早盆景的意境发挥就会大打折扣。盆和几架的生产,一直是我们的强项,而制作工具与常用药物的开发还比较落后,比如大干的拿弯、高干的降低、皮层的愈合等,仅靠我们的传统方法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要正视中国盆景与日本盆栽的之间差距

我们崇尚盆景的自然美,但自然美绝不能等同于自然,应该是艺术家对自然的高仿,是来自艺术家心源里的自然,是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的艺术典范。纯自然的东西可以是商品,但绝对不会是艺术,就像赵大师文中说的:“要依赖平时对自然的观察和对艺术的领悟,根据实际情况施以不同的人工。”“追求那种不见人工的人工。”如果没有先进的工具,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高超的技术,不见人工的人工谈何容易!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工具的开发与药品的研制,但还很不够,特别是我们的协会、杂志、舆论对他们的推崇还很不够,木村正彦的药水未必就那么具有魔性,但他醉心于盆景创作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的盆景,连出口消毒杀菌关都过不了,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如果中国的盆景能出现几个倾心于盆景基础研究的实业家,那么对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3、培养盆景收藏家队伍,拓展盆景市场。 

 

   提到收藏家和盆景商,很多盆景人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偏激之情,感情上总觉得他们与我们不同,他们不就是有钱吗!有钱有什么不好?中国的收藏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相比较于书画界的收藏家而言,盆景收藏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这恐怕也是盆景事业不够发达的原因之一吧。近些年来,中国书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瑰宝,已经成功地走向世界,这说明很民族的东西同样可以为世界所接纳,这与国内收藏家与国外收藏市场的联动密不可分,收藏家功不可没。盆景为什么不能像书画那样举办隆重的拍卖活动?

 

一方面,固然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收藏家太少,而且大多都是刚起步阶段,还在收、在藏,谈不上拍卖交流,这与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和国外的盆景市场都是不相称的。我们应该培养收藏家队伍,拓展盆景市场,像书画市场那样,经营的人多了,收藏的人多了,经纪人和鉴赏家多了,市场自然火爆,而从事盆景鉴赏的专家多了,对盆景品位的提升,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了正规的市场,盆景的经营与销售,才能按质论价,按品相论价,而不是现在流行的按大小论价,按名人论价,按大师论价!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激活盆景人的创作欲望,拓展创作空问,而不是现在流行的唯大师的马首是瞻,模仿有余,创新不足,守正有余,过枉不足——大师雕干,我就挖沟,不管树相老嫩,不问树态宜否,挖了再说;大师水旱,我就堆石头,不论地貌如何,意境如何,放上就好。还自嘲日:大师一定喜欢!这种创作心态是非常可怕的。

 

    4、加强理论探讨,特别是基本技能方面的理论探讨,把中国盆景推向世界。

 

    中国盆景有着久远的历史,但理论研究的成果却很少见,我们偶然能在诸如《浮生六记》、《长物志》等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盆景的论述,也多讹误不清,这充分说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历来文化素质偏低。如果说中国古典盆景的主流是文人手中的自然式,我看并非客观,因为中国古代的文人多为官或为师,失意了,写字、画画,抒发一下心中不快的多,没有哪一位文人会把盆景当作终身的事业去做。甚至到了近代、当代也很少有这样的人物,周瘦鹃可谓其中的翘楚,但在很多名人辞典中介绍时仅说他为文化名人,以及发表过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却从不提他的盆景。

 

以此类推之,我们不能否认文人们对中国盆景产生的巨大影响,但把古代文人手中的玩物当作中国盆景的主流的说法还值得探讨,中国盆景要推向世界,推什么?我们不仅要推具有文人气息的自然式盆景,同样要向地界展示我们流派盆景的传统规则式盆景,“传统规则式盆景,应该作为活的文物,连同它的技艺完整地保存和继承下来,以向世人展现中国盆景的历史(但不适宜在今天普及推广)。”

 

传统的规则式盆景,让我们想到了书法中的楷书,他们仍然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从日本茂盛一类盆景中难道找不到中国规则式盆景的影子吗?日本人在重大展览中,刻意把中国古盆配植的盆景展示出来,以向世界展示其盆景的年代久远,而我们对古典的东西为什么总是弃之如敝履?自然式发展的结果同样会成为一种模式!

 

 

比如素仁式的文人树。我们无法否认规则式盆景是中国盆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理论研究的领域很宽,因为中国盆景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还远远没有形成体系。不要说各种意境的探讨,流派的纷争,就连盆景欣赏盆景历史等都尚未形成体系。这些都是中国盆景界和外国盆景界所关心的问题!通过这些基本理论的探讨,我们甚至可以借助其他行业的帮助,把中国的盆景理论介绍到世界盆景界去,让那些对中国盆景一知半解,或充满神秘感的人了解中国盆景。    

 

三、强化协会的核心作用,发挥协会的引导功效。通过协会和政府的双重努力,促进盆景事业的对外交流,加快中国盆景走向世界的步伐。  

 

  中国盆景要走向地界,是盆景界的一件大事情,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情。这些年,已经有部分有志之士在努力地对外宣传着中国盆景,扩大着中国盆景的对外影响,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力量还很微弱。赵大师文中提到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理论突出、外语过关的专业队伍到国外示范、讲学,以弘扬中国盆景,是很有见地的。早在2001年《花木盆景》杂志在苏州举办培训班时,上海胡运骅先生就讲到类似的问题,并说日本有一支这样的队伍,专门到国外宣传日本盆景。可见日本人每时每刻不把盆景当作一种国粹去宣传,正是这种精神,刺激了其国内盆景事业的迅猛发展,巩固了日本盆景在世界盆景市场上的几近垄断的地位,我们怎么办?随着时代的发展,盆景艺术的生态与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匠人手下的商品变为大型展台上的艺术品,从自娱自乐修身养性到专业创作不断更新,中国盆景正逐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

 

 

这就迫使我们的艺术家不得不对盆景创作的方向、模式等进行新的审视和定位,比如关于传统与自然式的大讨论,就是一次思想的大碰撞。实际上每次大展特别是届展都是展示艺术家思想结晶的最佳时机,每届大展的金奖都会像旗帜一样昭示着盆景人努力的方向。这就是盆协的引导功效,如杲届展结束后,协会能根据评委对金奖作品进行详尽的剖析,指出其手法玄妙、意境蕴籍、成败优劣、努力方向,既反馈作者又启迪大众,而且增强了评审的透明度,我想其引导功效会很好。

 

 

正是这种正确的引导作用向人们揭示了中国盆景的创新方向,加速了中国盆景主流事业的发展。走向世界是一个大课题,是我们中国盆景人必须长期面对的大课题。不仅要靠全体盆景人的共同努力,而且要靠社会各界、靠各级政府的努力,共同把中国盆景——这个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