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画论对于盆景创作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 PenJing8|盆景吧
许多画论对于盆景创作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2018-01-12 22:47:14  浏览:11
 ■赵庆泉

 编者按:盆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涵盖了文学、书画、雕塑、园艺等门类,而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涉及各个领域。从本期起,本刊特辟“读书”栏目,约请专家学者为读者推介好书、新书,以便于读者朋友学习。本栏目也欢迎作者自荐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

 自从事盆景以后,受恩师徐晓白先生的指导,我曾选读过一些书和文章,主要集中在文学、,美学、艺术理论和园艺栽培等方面。而其中对我的盆景创作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就是《芥子园画传》。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版的书籍逐渐多了起来。一天下午,我听朋友说扬州的新华书店刚到了《芥子园画传》,于是立刻赶过去,买了一套(三本),是巢勋临本。当我兴致冲冲地回到当时工作的扬州红园时,正巧遇上去那里参观盆景的杨廷宝先生。经单位领导介绍,杨老知道了我是搞盆景的,又看到我手中捧着的《芥子园画传》,立刻非常高兴,大加勉励,并说做盆景能以中国画为借鉴,这条路太对了。

 许多画论对于盆景创作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第二天,杨老又在扬州市政府组织的报告会上提到:“扬州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昨天我就见到一个做盆景的人才……”杨老是蜚声中外的建筑学家,与梁思成先生一起被称做“南杨北梁”。他在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擅长绘画艺术,有很深的艺术造诣。杨老的夸赞对我真是莫大的鼓舞,此后我也更看重这本书了。

 

1991年我去美国纽约拜访著名的日本籍国际盆栽大师吉村酉二先生,记得他带我参观他的盆栽藏书,在一间数十平米的房间里,放满一排排书架,上面全是盆栽书籍和杂志,就像是一个盆栽图书馆。吉村先生从中挑出一套线装的书示我,这是他最珍贵的收藏。我一眼就看出,那是《芥子园画传》。在与吉村先生交谈中得知,日本的盆栽人也将《芥子园画传》视作宝典。

 

《芥子园画传》又称《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教材,诞生于清代,问世300余年来,风行画坛,且不断拓展出新,至今不衰。《芥子园画传》对于作画的人,如同《唐诗三百首》之于写诗的人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芥子园画传》分为一、二、三集,包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并附中国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描摹传神,镌刻精工,深入浅出。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传》作为进修的范本。山水画名家陆俨少也是通过临摹《芥子园画传》,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传》为启蒙之良师,丝毫也不过分。

 许多画论对于盆景创作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全书与盆景艺术关系密切的内容主要在第一集(山水),其中有画学浅说,树谱中有各种树法、山石谱中有各种石法、山法二皴法、坡径矶田石壁法、流泉瀑布石梁法等等。虽然绘画与盆景是有区别的,前者为平面造型,后者为。立体造型,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特点,但许多画论对于盆景创作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这里略举几例。

 

“松如端人正士,虽有潜曲之姿,以媚幽谷,然具一种耸峭之气凛凛难犯,凡画松者,宜存此意于胸中,则笔下自有奇效。”

 

“二株画法有二:一大加小,是负老。一小加大,是为携幼。老树须婆娑多情,幼树须窈窕有致。如人之聚立、互相顾盼。”

 

“石分三面,树分四岐。”

 

“三株树画法:最忌根顶俱齐,状如束薪。必须左右互让,穿插自然。”“画石大间小、小闾大。树有穿插,石亦有穿插。树之穿插在枝柯,石之穿插更在血脉。”?“画石,近水则稚予千拳而抱母。环山则老臂独出而领小。””“山有三远,自下而仰其颠日高远,自前而窥其后日深远,自近而望及远日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致冲融。”

 

类似的画论在书中有很多b可贵的是,这些理论都有具体的图像作注解,因此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的许多盆景创作,如早年的《八骏图》、《小桥流水人家》,后来的《饮马图》、《烟波图》、《垂钓图》、《古木清池》等,直至现今的一批文人树作品,都受到了《芥子园画传》的深刻影响。曾经有人为文人树盆景究竟源自何方而争论,我以为无须争论,因为都是受中国画的影响,而影响最大者又莫过于《芥子园画传》。

 许多画论对于盆景创作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个人在多年的学习和创作中也深切地体会到,在中国盆景理论相对滞后的今天,以中国画论作为借鉴或指导,不失为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芥子园画传》中蕴含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对于我们创作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盆景艺术极具指导意义。按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道理,中国盆景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完全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芥于园画传》对初学盆景者来说是一条艺术上的入门捷径,对资深的盆景人也是良师益友。今天,它仍然是我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一本书,它经常放在我的案头或床头,如今又被扫描进了我的电脑,装入了我的ipad,以便于外出时携带在身,随处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