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树石老人马景寿的盆景人生 - PenJing8|盆景吧
台湾树石老人马景寿的盆景人生
2017-12-09 13:57:06  浏览:16
 树石老人的盆景创作只送不卖,因为他种树就像栽培小孩一样。尽管桃李满天下,老人说:“我从不去想种树能有什么成就,但我因树石缘而快乐、健康并得以回馈社会,人生至此已然知足。”
 
现居于台湾台南县新化的马景寿,自诩“树石老人”,他首创在石头与树木间求取最大美感,创作出独一无二属于“中国山水式”的树石盆景,将山水自然缩影于盆器之中。
 
盆景与盆栽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几盆,但对于马景寿而言,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讲究整体的美、空间、比例、色彩,讲究意境。盆内的树、石、盆、基座青苔、装饰品等布局,都极为讲究。
 
台湾树石老人马景寿的盆景人生
 
“树石老人”马景寿。
马景寿与树石结缘至少有六十年,为什么会选择种树?他说,七岁起就经常看着父亲种树,欣赏他用石头、花、树所布置的雅致庭园。由年首至年尾,园中繁花盛开,丰姿百态。
 
 
石头夹缝中的树不易生长,因泥土少生根不易。
 
他问父亲,为什么那么喜欢种树?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父亲说,种树会带给他“健康,快乐”。不识字的妈妈则告诉他:“孩子啊!你自己快乐还不够,应该同时让别人也快乐,这世界除了健康与快乐,其他都是虚幻的。”父母亲的一席话,在他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
 
马景寿强调,“种树学做人”,不会种树,没有人会取笑,但是不会做人,就是一个耻辱和笑话。种树不难,做人难;这种从种树学做人及怡情养性,是高龄八十二的盆景艺术大师马景寿的生命体验。
种一棵树 还大地一份快乐
 
台湾树石老人马景寿的盆景人生
一九二六年,马景寿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年轻时到了台湾。长期的军旅生活中,他一直利用闲暇之余培育盆景,因而获得丰富生活的原动力。他相信,种一棵树,能还给大地一份快乐,当树开始落地生根,就是种下了成长的希望。
 
 
盆景置于庭院中,由专人帮忙洒水,降低庭园内温。
 
回首种树生涯,马景寿说:“刚开始种树,出发点就是喜欢而已,依照自己的想法,用铁丝绑着树枝,牵引造形,一心只想到把树种活、种好,满足自己的乐趣。”这阶段他尝过多次失败,种活的树也缺乏美感,唯一收获是,慢慢地学到捕捉树的特性,了解到不同的树材间各有其特点,无法以单一法则照顾所有的树。
 
收集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盆景,花费可谓不少,马景寿透露,年轻时也曾因经济压力,妻子发牢骚,为了能保有此兴趣,但又不影响家庭生计,还增加工作时间,努力挣钱,以免兴趣被剥夺。
 
一九七八年,马景寿退休,有人开高价礼聘他,请他到印尼协助开创气体工厂。马景寿说:“我为政府付出半生的时间,退休并非为追逐名利,而是希望后半生能为自己而活。”婉拒邀约后,便一头栽入与树、石为伍的天地中,每天投入八个小时以上,全心全力展开树石盆景的创作。
 
马景寿认为,种树不是目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种树与修佛一样,把不要的去掉,留下美丽的。人要正直、诚恳,树要多变,景要宽广、要有深度。
 
 
专注的神情与树互动,调整其枝干,修树像修佛,把不要的去掉。
 
近三十年来,累积了超过二百盆以上的作品,每一个盆景从栽植、培育、成长、茁壮,从不假手他人。马景寿把盆景当作一门艺术,每件作品都经过不断的修正,溶合个人内涵和修为,每个盆景都仿佛山水的缩影。
 
十三岁拜别父母立志从军的马景寿,直到台湾一九八七年开放探亲,才有机会返乡祭祖。他在三个月期间,游历廿二个省份,那次的行旅,才细细欣赏中国大陆崇山峻岭之美,也因此酝酿许多创作的灵感,影响日后创作的风格。
 
追求盆景艺术,让马景寿神游于树石天地之中,找到自然界的奥妙,同时更丰富了退休后的生活。
 
开班传授 以树石和同好结缘
原本只沉醉于独乐乐的创作,一九九七年在品茗闲谈之际,经友人一再鼓励、游说,马景寿应允了朋友的善意,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开班招生,传授并推广种树经验。跨出藩篱,马景寿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另一番乐趣,因而成立“树石缘”,以树石与更多同好结缘。
 
经过十年的时间,“树石缘”已经汇聚了来自各地近两千位喜爱树石盆景的学生,大家在这个园地中互相切磋,相互扶持,进而分享彼此的人生体会。
 
学生群的背景多元丰富,有家庭主妇、市井小贩、花艺家、劳工等等,其中也不乏艺术家、专业人士、企业经理人、政府官员。每位学生都抛下身段,重新贴近自然,以各自的专长,学习做个快乐的种树人。
 
目前,有多位学生在台湾中南部各地设立树石园地,借此将种树的理念推广出去。看着学生们这么认真的学习,马景寿说:“很高兴盆景艺术的种子能有更好的土壤得以成长茁壮,不管是对家庭环境的美化,或者是社区环境的创造,希望影响更多人投入环境的绿化工作。”
真心喜欢 非金钱所能衡量
 
台湾树石老人马景寿的盆景人生
 
以欢喜心与树对话,我爱你,要你好看。
马景寿曾婉拒一对富商夫妇的要求,不愿为他们单独授课,却喜孜孜地应邀到小学里,教一群小孩种树,领每小时二百五十元的钟点费。
 
曾有位学生提到,他的一位朋友深受马景寿的作品所感动,有心学习,但因经济困厄,即使每个月一千元的学费,对他而言都是一项负担。马景寿立即欢迎这位朋友来上课,不仅免收学费,还送他树材、盆器,因为“有心”、“真喜欢”是超越金钱的条件。种树的美感熏陶、师生互动的情感绝非金钱衡量得了。
 
马景寿所创作的盆景从不出售,只送给有缘人,因为它们就像是他的小孩一样,总希望为它们找到理想的养育家庭。当确定养育者会真心相待,不会因为一时疏忽而伤害一棵生命,才会放心的把树交托出去。
 
用心呵护 甘愿以泪水浇灌
在马景寿心目中,树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一件作品的产生不是一夕间造就,更没有所谓完成的阶段,每日需要勤劳浇灌,与它深深的互动交流。每件成熟的作品都是好几年心血的累积,有时候因为一时的疏忽,多年的心血就这么付之东流。
 
他举例说:“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从合欢山上移植到平地的一棵杜松,从高山上逐年移五百公尺下来,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才逐渐适应平地的气候。”移至平地三年后,却在一次出差时,因太太忘记浇水而枯死,令马景寿难过得重责了妻子。
 
 
 
上亿年的木化石,上面的树已有近七年的时间,每天要浇水3次。
 
另有一次,他心爱的“寿娘子”被偷了,竟然梦见树在小偷家中枯死了,梦中的马景寿独自到深山里向一位神仙求救,神仙说:“只要用你爱的眼泪去浇灌,就有救。”于是马景寿就拚命的哭,想用眼泪来浇灌拯救枯死的寿娘子。醒来时,整个枕头都被他的泪水湿透了。马景寿对待盆栽真正付出感情,用心去呵护,由此可见一斑。
 
马景寿钻研盆景艺术多年,一直期待能有个常设会所,永续的维护照顾其所累积的作品,将之发扬开来。他梦想能有一座盆景博物馆,除了照顾这些作品之外,最重要的是,让社会大众有更多的机会亲近盆景艺术,并于接触了解之后,产生喜爱之心,然后对周遭的环境产生自觉,共同爱护自然,进而保护山林。
 
他同时希望,借此能化解人类彼此之间,乃至对自然的冷漠,与树共处,感受充实快乐的人生。
种树做人 艺术根源于传统
 
 
 
马景寿的作品。
马景寿说,任何人只要有“三心二意”──也就是爱心、恒心、慧心及意境高、意味淡,就算用破茶壶,或残缺的陶瓮、怪石,也能栽培出淡雅的盆景。
 
马景寿认为,艺术有两个特色,一个是文化的特色,另一个就是你个人的特色,如果没有这两个特色,艺术不存在。中国盆景有两大类──树木盆景山水盆景,这两大类盆景早在宋代就已形成。
 
 
 
马景寿的作品。
马景寿说:“盆栽艺术是中国的艺术。我们的特色是什么?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书法、我们的国画,再加上个人的特色来表现。如果要创新,你的特色不能变,你做出来的东西别人一看就是中国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没有那种特色的话,就没有根了嘛!树有山,它才能够生存;山有树,它才会变得更美。所以,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讲究孔子跟老子的思想,互相尊敬、包容。”
北部社区大学杜录荣老师带学生到新化园区,看到马老师的作品相当兴奋,杜录荣说:“目前世面上所看到的都是日本引进的盆栽,但盆景是中国的东西,看到马老师的作品,将书上所说的东西,呈现在眼前,难怪学生会惊喜。在这里不仅是学到老师的技术,同时学到老师的做人道理。”
马景寿说:“坦白跟你们讲‘教学相长’,如果我不再创作,我拿什么再教学生,那一定会‘江郎才尽’,你没有东西教别人嘛!所以,有时候我会学生走一步,我走两步,所以有学生讲:‘老师,你是一座宝山。’”
 
 
马景寿从不去想种树能有什么成就,但是因树石缘而快乐、健康,并得以回馈社会,他认为,人生至此已然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