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记者 李艺
“盆景艺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门古老艺术,被称为‘第二自然’。随着近年来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加深,盆景艺术如今风靡全球。然而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只有日本盆栽名声在外,发源于中国的盆景却不被大众知晓。作为盆景人,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有责任在世界盆景界澄清盆景和盆栽的区别。让‘盆景’这个名词重归中国。”心怀使命,年龄加起来近150岁的温籍盆景艺术家林鸿鑫和陈习之,在盆景创作、养护一线实战之余,不顾年迈,携手深圳盆景协会副会长张辉明,投身于对中国盆景文化的抢救性总结。近日,凝结着他们心血的《中国盆景造型艺术全书》(以下简称《全书》)与世人见面。
“第一批书出版上架以来,目前已经销出大半,在盆景界深受好评。”和记者谈及这本书在出版界的价值,《全书》的责任编辑刘三珊说:“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盆景造型艺术的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一直以来,这个领域因为太专业又繁杂,一般人不敢接手著书。作为领衔作者,林鸿鑫敢接这本书,不仅因为他是中国盆景界大师级的艺术家,更源于有一份传承中国文化的家国情怀。”
历时三年对千年中国盆景艺术分类归纳
希望助力其走向世界
林鸿鑫先生今年80岁,妻子陈习之67岁,他们夫唱妇随,专注于盆景艺术多年。从温州红欣花木场起步,到创建起国家园林一级企业红欣园林艺术有限公司以及深圳东湖公园盆景世界,夫妻俩在盆景制作、销售第一线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盆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它的根在中国。早在距今7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已经有绘有盆栽植物的陶片。到了汉代,盆景已初具雏形。”说起盆景的前世今生,已于2011年获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殊荣的林鸿鑫熟稔于胸。说起来,温州与盆景也颇有渊源,南宋时温州状元郎王十朋开创了岩松树石盆景,他的《岩松记》也是我国最早传播树石盆景的著作。茶山人至今还有将马尾松、黑松进行简单栽植,做成盆景送人的习俗。
为了向全世界盆景人清晰展示盆景与中国血脉根深,助力中国盆景艺术走向世界,林鸿鑫认为,只有编写一本能涵盖中国各个历史时候和流派的书,并让它流传世间,才是最稳妥可靠的方式。
“为了编写这本书,我们历时三年时间,查阅了国内外各项历史资料和典籍,同时结合近年来出版的与盆景艺术相关的书籍,一一分类归纳。”说到《全书》,陈习之认为它本质上其实更像一本辞典,里面收录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盆景艺术家们创作的精品佳作,共七大类两百多件盆景作品,兼具历史、美学分析,图文并茂,可供人各取所需。“眼下全球已经掀起盆景艺术新热潮,要让中国盆景赢得世界认可,我们中国盆景人就需要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断创新。这本书里收录的精品造型,正是巨人肩膀。”
在《全书》中,编著者们细致考证了盆景的起源。根据现有的史料、图画、众多专家的论述,在开篇即开宗明义:“盆景艺术起源于拥有古老文明的东方礼仪之邦——中国。汉代初具雏形,真正形成于唐代。”并配图展示了历史证据——1972年在陕西省乾陵发掘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武则天之子)墓的甬道东壁上,绘有侍者手捧盆景的壁画画面。编著者们在展示这幅壁画的同时,用浅显的语言告诉读者:“壁画中的盆景和现代盆景非常相似,可以看出,盆景已经是宫廷饰物,成了皇宫庭院里的珍品。”
为了继续证明我国唐代开始流行盆景,编著者们还寻找到唐玄宗时候绘画名家吴道子弟子卢稜伽的《六尊者像》,画中有外族向尊者进献盆景和奇石的场景。另外,故宫博物院藏书画中,保存的一幅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制的《织贡图》,也展示了这样的画面:在进贡的行列中,有人手托山石并肩扛山石。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苏州当刺史时,尤其喜爱太湖石,并有制作山水盆景的描述。他在《太湖石》诗中咏到:“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全书》中,编著者们就是这样用一幅幅历史画面和诸多诗文史料为盆景艺术“追根寻祖”,有力证明了盆景源于中国。
探索盆景文化的普及之道
传播刚健有为的人生观
“您的盆景大作上午已寄到小区,我外出下午回来时已取到。认真初阅后,深感你老精神可嘉,书的内容全面系统,详细介绍了我国各地盆景的风格和流派,为盆景工作者和爱好者起到极大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全书》出版后,林鸿鑫夫妇给浙江盆景协会秘书长、园林高级工程师王爱明寄了一本,王爱明读后,最近给林鸿鑫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我们编书之初,就希望这本书面世后不仅能对专业盆景工作者有用,也能让广大盆景爱好者看懂。”说到不顾年迈投入编写《全书》的另一个动力,林鸿鑫陈习之表示,是为了向大众普及盆景文化,“只有更多人了解并喜欢,这种文化今后才谈得上传承。”
为了在专业的基础上确保通俗,《全书》对两百多件盆景造型进行分类和赏析时,不仅搭配清晰的照片,更配上细腻易懂的文字。比如,在赏析树木盆景《探风云》时,著者是这样教读者欣赏的:不难看出,该桩头曾遭受劫难,雷劈火烧,九死一生。其主干靠右侧依稀可见劫后之残状,已无生命迹象,而树左侧有皮的部分却依然无畏不屈,顽强生存且长势日盛,大有欺霜傲雪之英雄气概。从整体树相来看,主干的侧枝单边由右向左出,结片如云状,朵朵生花,流畅逸秀,给人以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艺术感受。
盆景人说到盆景,都爱说它们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但世人说起盆景,也有“束缚生机,扭曲身心”的诟言。最广为人知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首开盆景批评之先声。
和记者谈及盆景艺术受到的争议,陈习之并不讳言。不过,她认为龚自珍批评的盆景属于雕琢过甚的盆景,是盆景中的“骈体文”。不可否认,过度雕琢、缺乏生气的病态盆景仍困扰着现代盆景艺术的发展。但也要看到,现当代很多盆景艺术家也在努力激浊扬清,使古朴典雅的盆景艺术焕发出与时代同行的勃勃生机。
比如《全书》中收录的温州老盆景艺术家王鼎仁的树石盆景《戈壁绿云》,作者将一组造型优美、变化奇特的千层石山峰布局在大理石方盆的右端,左端配石在真柏丛中若隐若现,左右通过绿色草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千层石的险峻造型和真柏的自然稳定形成一种矛盾中的和谐,极富现代感。
《全书》编著者从中州盆景园寻觅到的树木盆景《舍身传承》,则是一个典型的将枯木妙手回春的案例:盆中景由一株对节白蜡附绕在一株枯干的老桩头上生长而成,借助老桩头苍劲、老辣的树身,盆景艺术家将小苗附于其上,时间和风雨将其锻造得十分优美,让人佩服作者的创意。
《全书》收录诠释的七大类中国盆景,不仅有树木盆景和树石盆景,还有山水盆景、竹草盆景、异型盆景、微型盆景和组合型盆景。
在所有的盆景类别中,林鸿鑫和妻子都特别喜爱树石盆景,其中,又以五针松盆景为最爱,用陈习之的话说就是:“它们真是漂亮!叶子细小闪亮,树干越老越刚毅苍劲,我们都喜欢这种阳刚之气,也喜欢它们风吹雨打不低头的个性和傲骨。”
当年在深圳东湖公园创建“盆景世界”时,林鸿鑫将手中800多盆五针松盆景全都运到了深圳。然而深圳冬季平均气温超过10℃,五针松在那里不能获得冬眠期,生长状况不佳,第二年一下子死了50棵。林鸿鑫伤心之余把剩下的五针松又全部撤回温州,从此养在深闺。
对五针松盆景情有独钟,和林鸿鑫陈习之夫妇曾经同样坎坷的生涯、同样不向命运屈服的个性息息相关。1960年,23岁的林鸿鑫因打算和一些朋友去香港,被定为“企图叛国投敌”罪,服刑多年,1979年才得以平反宣告无罪。陈习之在那个年代,自幼就生活在“右派的女儿”的阴影下,后来又去内蒙古支边,因严重的抑郁症返乡。1975年,经人介绍,两个患难之人相识,坎坷的命运使两颗破碎的心联结在一起,没多久,他们结婚了,夫妻俩从此开始风雨同舟创业。在这个相濡以沫的过程中,陈习之的抑郁症没有吃一粒药竟然好了,多年后的今天说起此事,她都满心幸福地归因于自己找了个志趣相投的人生伴侣。
随着年岁增长,老两口反而愈发刚健有为。近些年为普及盆景文化已经共同出版了《中国盆景造型艺术全书》《中国山水盆景艺术》《中国树石盆景艺术》《紫砂壶盆景艺术》《树石盆景制作与赏析》等书。2015年,他俩还在温州创建了盆景博物馆。近年来,林鸿鑫在深圳也尝试多途径开发“盆景世界”的功能,他经常在盆景园内举办多种形式的盆景培训班,传授盆景制作经验,参加学习的人从中小学生到老年人,涵盖各个年龄层。
“盆景既是艺术,也是技术。”陈习之告诉记者,为了更详细地向大众普及盆景制作技术,她和林鸿鑫已经着手在编著《全书》的姊妹篇《中国盆景制作技法全书》,预计2018年底前出版,“我们将针对《全书》里收集的经典造型,向在世的盆景大师和知名技师广泛征稿,集思广益,争取把中国盆景艺术全面归纳起来,能够做这样的事,我们真的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