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人的传家手艺|盆景里的山水人文情怀 - PenJing8|盆景吧
玉溪人的传家手艺|盆景里的山水人文情怀
2017-09-05 18:14:28  浏览:19
玉溪人的传家手艺|盆景里的山水人文情怀
 
 
  通海盆景始于元、明,兴盛于清朝、民国。通海县像张国琳这样的民间盆景艺人有一大批。他们沉醉于盆景的世界中,既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又受到艺术的熏陶,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自己乐在其中,也为这座小小的滇南县城增添了无穷的人文生活气息。
 
小盆景,大世界。
 
 
 
张国琳,听翠轩中一花匠
  通海县秀山街道九龙社区一片普通的农田里,围着砖墙有座不起眼的简易砖房。轻敲铁门,主人张国琳应声前来开门。豁然而开的小世界里,罗汉松、清香木桩、迎春花桩、桃桩、梅桩等应有尽有,占地一亩有余的花棚里竟别有洞天。隐匿于通海城郊阡陌间的这方小世界,张国琳将之命名为“听翠轩”。
 
 
  在通海这座滇南小城里,有一大批像张国琳这样的盆景艺人。2010年通海县盆景协会成立以来,现已有会员100余人。在这座几乎户户养花的小县城里,仅协会会员的盆景就有5万余盆,在全国盆景界独树一帜。
 
张国琳
号杞湖一鹳,通海县文联书画协会理事长、通海楹联学会会员、玉溪市书画协会会员,以书画见长,此外独爱盆景。每天守着一盆盆松柏花木,数十年乐此不疲,成为通海盆景艺人中的代表性人物。
  1979年,时年17岁的张国琳到秀山栽花草、打零工。这个酷爱花草苗木的小伙子到了秀山工作后,便师从大师张仲辉学做盆景,从此沉迷于盆景的世界中乐此不疲,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
 
张国琳
“当时买到好的桩材,会夜里兴奋得睡不着。半夜披衣起来,打着手电、借着月光又赏玩一番,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去睡。”
 
  上世纪80年代初,各地赴通海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涌向通海,必到县文化馆、秀山公园赏花、赏盆景,带动了通海盆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盆景艺人。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一些精明的通海人开始做起盆景生意,在商品经济还不繁荣的上世纪80年代,通海盆景一盆可卖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为业界所称羡。
  有了名师指点及良好的外部环境,张国琳的盆景技艺提高很快,对盆景的领悟力也逐渐提高。张国琳告诉记者,盆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涌现出川派、浙派、岭南等风格。而通海盆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也创出自己的风格。
 
 
玉溪人的传家手艺|盆景里的山水人文情怀
视频请在WiFi条件下观看
 
 
  沉迷在盆景的小世界里,张国琳对盆景艺术感悟日深。在他看来,盆栽与盆景是两个概念。好的盆景多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这样才能打造出感动人、吸引人的器物来。
 
张国琳
“比如这些松柏,虽只浓缩于一个盆景中,自有震憾人心的力量。这是来自大自然的树,它每天迎着朝露晚霞,受尽风剑霜刀才长成了这个样子。只有历经大自然的洗礼才有这样的参劲不屈、百折不挠。这与人工栽培、未经风霜的园林树不可同日而语。好的盆景,能让文人看了诗情泛,武人看了剑气豪。”
 
  每天只要闲来无事,张国琳就守着这些盆景苗木,沉醉在盆景带给他的诗情画意中。花木有情,盆景的养护既是经验,更是情怀。
 
 
张国琳
“你惟有懂得每盆花的习性,尽心去呵护它,它才能回馈你应有的姿态。”
 
 
玉溪人的传家手艺|盆景里的山水人文情怀
做一个好盆景
  除了基础的管护外,做出好的盆景更关乎美学的体验。在张国琳看来,做盆景首先要观树型。哪面作正面,哪面作背面,皆要因势利导,因景造型。其次要取势,即看树木的走向,从哪边做最恰当,这样才能把最美的景发掘出来。然后就是留材定位、养护盆景。这一过程中,枝条有筷子那么粗就要盘扎定型,定好型以后随它长,长到协调了之后,再剪枝、另做新的形态。这样一级级地培养,从一级枝、二级枝到四级、五级枝,快的要10年左右,普通的要30年左右才能做好一个盆景。
 
  每天,张国琳就围着这些盆景剪枝、造型,工具是大大小小十余把剪刀与各种铝线。
 
 
 
 
 
张国琳
“普通的造型法指的是剪和扎的技术,即用剪刀剪去枝和芽,这是最无难度的部分。接着就是扎,也就是缠绕铝线。”
 
  张国琳边说边示范。他认为,缠绕铝线时不能将树枝挤压过紧,原则上两者之间要留有适度的间隙。除了普通的造型技法外,张国琳还总结了三大特殊的造型技法,如整型技法、雕刻技法与嫁接技法。一一示范起来,让记者叹为观止,小小的盆景世界里,竟有如此多的文章。而无论何种造型法要应用好,需对树干的皮层、形成层、导管层和木质层的结构位置及正常运转肌理了如指掌、手摸心会,方能打造出自然天成又独具匠心的盆景来。
 
 
张国琳
 “盆景讲究个‘盆、景、基’,这三个东西要全部配合好才行。再一个是树讲究年工,就是枝干的粗细。你不要看它小,很多枝没有十多年出不来。一盆好盆景,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精心养护才出得来。”
 
玉溪人的传家手艺|盆景里的山水人文情怀
  而这些花精力、花时间、花心血才培养出来植物其价值亦不可估量。一盆好盆景就如一件艺术品,遇到懂得欣赏其价值之人,往往不惜重金买入。在张国琳的听翠轩中,上几十年的盆景几乎都没有了。通过为心爱的盆景找到新的主人,是张国琳的重要经济来源。
 
  声名在外,一些喜爱园林艺术的人会找到张国琳,让他帮助设计、打造自己的私家园林。依靠这些收入,普通农民身份的张国琳才有了维持自己喜好的经济基础。
 
 
 
作品欣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要成为好的盆景大师,除了具备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匠人情怀外,还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这在中国的盆景界已成共识。
 
张国琳
“比如秀山,那么一座小小的土山,却在明代就成为云南的四大名山之一,就是因为它无门不联、无额不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盆景亦然。从匠到师,隔的就是文化这道鸿沟。”
 
  尽管没有多高的文凭,但张国琳酷爱书法与绘画,还喜欢吟诗作对,闲了就读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很深。现在,很多盆景艺人有了好作品,都喜欢让张国琳帮起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唯有一个与盆景相匹配的好名字,才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让盆景里蕴含的意境为更多人所理解并产生共鸣。 
 
  适逢大国崛起的太平盛世,通海县像张国琳这样的民间盆景艺人有一大批。他们沉醉于盆景的世界中,既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又受到艺术的熏陶,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自己乐在其中,也为这座小小的滇南县城增添了无穷的人文生活气息。听翠轩里经常会有张国琳的朋友过来,品茶,聊天,交流书画与盆景技艺。从听翠轩二楼的落地玻璃看下去,绿意盎然,一如其名。以至炎炎夏日,竟让人有忘暑之妙。工余之暇,张国琳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些亲手培育的盆景。哪怕身处陋室,摆上一二盆景,神游其中,可使人如入山林之中,领略大自然之幽趣。
 
  为方便大家交流、切磋技艺,2010年通海盆景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五次通海盆景艺术展。这些展示与交流,大大提高了通海盆景艺人的技艺。协会成立以来,还组织会员参加全国盆景展赛活动四次,每次参赛,通海作为云南盆景界的翘楚均有斩获,获奖作品占了云南省参展作品的大头。2015年盆景协会审批的9个云南盆景艺术师中,通海就有3个,占了三分之一。
 
  现在,通海县盆景协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个人的艺术修为均有大幅提高。除了传统的花桩盆景外,所有的树种都可以做成盆景。以前的盆景艺人不注重打造枝干,喜欢借用原生枝桩的形态,现在的盆景艺人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很多。为了不破坏大自然的原生苗木,很多盆景艺人开始自己育苗,自己培养需要的苗木。基于这样的基础,通海县从上世纪90年代起恢复了清代就存在的“花街”,并隔年举办一届。到2016年已举办了16届“花街”。人们在花街上交易盆景苗木,叫卖通海小吃,表演各种民俗活动,以花为媒的花街已成为颇具通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近年来,很多通海人会把孩子带到张国琳面前,让他传授盆景技艺。
 
张国琳
“我必问孩子,是不是你自己想学?因为兴趣才是学好盆景技艺的基础。”
 
  在张国琳看来,盆景是可以对话、沟通的有情之物。每天守着这方盆景世界,与其心灵相通,其乐无穷。为此他曾赋诗一首:
幽居深山年复年,
偶遇知己步凡尘。
熟人见会冷眼看,
佳朋诗语乐无边。
 
 
 
 
盆景
感悟
  他说,只有热爱盆景之人才会有这样的感悟与体验。
 
视频请在WiFi条件下观看
 
历史悠久的通海盆景
  通海是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的“根据地”及起兵地,与大理国渊源甚深。通海民间一直有户户养花的习俗,元、明两朝兵荒数十年里,随之涌入大量的中原文化和各地产物,亦将栽花技术传入通海,为通海盆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祟祯年间的徐霞客曾在其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中留下这样的记录:
 
“秀山颢穹宫内,有山茶二株,曰宫粉,曰宝珠。宫建万历初,距今五十年,山茶树遂冠南土。”
  到清康熙年间,通海百姓安居乐业,办学建庙、栽花养草得以大兴,莳弄盆景成为文人墨客、大众名士的追求。清末史料记载有阚光庭、阚华堂父子、李世昌、龚朝臣、张鸣九等一大批擅于栽花养草、莳弄盆景的民间艺人。可惜的是,很多艺人都是昙花一现,只有阚氏园艺传承下来,堪称通海园艺之正宗。
  生于1904年的阚华堂便是阚氏后裔,他于1952年到县文化馆工作,传业盆景技艺,培养了大批的桃、梅、樱花、紫薇桩。
 
  1962年6月8日,时年76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重游通海,在秀山万寿宫与阚华堂亲切交谈,听他介绍院中花木。随后,朱德兴致勃勃地观赏了秀山的花桩盆景及名木古树,有感于通海人爱花养花的传统及在花桩盆景上的造诣,写下了“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此地文物胜,花桩百样殊”的诗句。通海的花桩盆景广为世人所知。
 
 
  阚华堂的园艺生涯中有多个弟子,最让其骄傲的莫过于大弟子阚斗生、二弟子张仲辉二人。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各地恢复古建筑,作为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的通海秀山进行重修,园艺的恢复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阚斗生、张仲辉二人一个坐阵秀山公园,一个坐阵县文化馆,把传统的盆景技艺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据《康熙县志》记载,通海盆栽花卉有50余种,其中以碧桃、山茶、牡丹、芍药、菊花等为盛。咸丰至同治年间,树桩盆景、特别是字形盆景逐渐问世,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阚氏用罗汉松制成悬崖式盆景,其用梅树、银杏、紫薇等制成“福禄寿禧、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鸟语花香”等吉祥字样,在苏派与岭南风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是滇派盆景把结构严谨的中国汉字引用在盆景上最早的地区。通海人还善用老而朽的桃桩、梅树等通过修琢处理,栽培成活,在桩顶萌发新枝上嫁接各种观赏花,使老朽的树桩上开出美丽的花朵,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枯木逢春,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