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莆田听松盆景园 - PenJing8|盆景吧
访莆田听松盆景园
2017-07-04 21:19:57  浏览:21
访莆田听松盆景园

 ■本刊记者 刘少红

 

    认识黄金耀先生在我来说是比较偶然的。201 2年立冬时节,我们应老友、容园园主郭国廉先生之邀再次造访福建莆田,他热情地带我们去北高镇拜访这位“新近涌现出的盆景大户”,并参观其盆景桩材培育基地——据郭国廉先生介绍说,这位黄先生仅“三年时间就从山东、江苏等地购进了一千五百多棵黑松”!

 

看着满地栽植的“大、老、粗”的黑松桩材,我们确实有些“震撼”,不过也就仅止于这位老板的阔绰,以及他对于盆景的发烧程度。    参观完桩材基地,黄老板带领我们去参观他名为“听松园”的私家盆景园。而这次,我是真正从内心被震撼了!

 

    听松园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园林,以私家庭院的形式,与住宅合二为一,虽规模偏小,然胜在设计精妙。其造园组景继承了我国古典园林“相地合宜”、“巧于因借”的传统,又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庭园”景观。这从另一个园名“江夏草庐”即可看出端倪。“江夏”是天下黄姓的郡望所在,“江夏草庐”就点明了听松园住宅的一大功能。

 

    一路跟随园主“跋山涉水”、穿廊过桥,闲庭信步,走走停停,用了将近一个小时才走到全园的最高处——听松阁。凭栏四顾,除却“清谷”、“揽月”、“龙飞凤舞”等几处景观,因为水系的缘故朗然于目,对于整个囡子的路径我真是转晕了。后来,对照大厅内悬挂的由当地画家创作的听松园全景图(见左页)细观,我才对它的全貌有了整体上的认识。    听松园占地十数亩,全园以山为主,山体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园内山盆景与园林有什么联系?如何将盆景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访莆田听松盆景园

  怎样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盆景园?这些问题恐怕困扰过或正在困扰着每一个盆景爱好者。限于个人经历、文化素养与经济条件,每个人的解决方案也会不同。本期“人物”栏目特别推介一位在园林造景与盆景收藏领域卓有建树的盆景发烧友,通过介绍他的探索与实践,给读者朋友呈现一个较为成功的解决方案。
 

重水复,姿态各异的松树盆景更是随处可见,可谓园中有景,寄景于园,饶富意趣。庭园前部为两幢风格迥异的别墅,后部为园林。园林分为中、东、北三部分,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揽月亭居于正中,其南有曲径通向游廊,北部隔湖与听松阁相望。从游廊东侧南望,近处是座镌刻着“清谷”二字的石桥,稍远为一块长660cm宽445cm的整石双面浮雕屏风。听松园的布局采取利用自然、分割空间、对比借景的手法,吸收了传统绘画艺术,因地造景,景随步移,创造出山水相映的自然风光。

 

    坐下细聊得知,园主黄金耀先生从事建筑业二十余年,深爱古典园林,时常深入苏州、北京的深宅大院参观学习。八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他结缘盆景。从此,盆景开始融入他的生活。“多的时候,房前屋后、办公楼内外全部摆满了盆景。买得多了,也就尝试创作、改作盆景,也正是这个过程,让我发现原来盆景艺术与园林造景艺术是相通的!” 

 

   黄金耀认为,盆景与园林同出一脉,都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二者皆藏大美。在处理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上,盆景与园林可谓异曲同工,它们都崇尚自然,布局随意,使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园林可居可游,盆景可玩可赏。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山水盆录实际上就是缩微了的园林。盆景和园林的灵魂,是意境的营造。意境是通过布局来体现的,也就是构图造景、构图造型。园林中有“小中见大、曲径通幽”之妙,盆景中则有“缩龙成寸、咫尺千里”之美。它们都富于诗情画意,使人们在欣赏、游玩的时候,不仅看到了景,而且通过景,激发出感情,产生深远的联想。

 

    “盆景和园林的艺术手法是一致的,都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欣赏标准和哲学观支配。”黄金耀说,无论是主题与立意、布局与构图,还是变化与统一、主次与均衡,甚至在点睛与题咏的处理上,盆景与园林都是一致的,都要遵循同样的艺术准则。比如布局与构图,园林有其独特的布局及空间构图手法,叠石、布水、堆山、借景等都是从山水的内在规律出发,是真山抽象化和典型化的缩移摹写,在很小的地段展现天然山岳的局部、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

访莆田听松盆景园

 

 

盆景在布局时,也需要把其狭小的空间划分成若干区段,取得扩大景深的效果。一般是在垂直高度和水平方向安排适当的层次,即习惯上称为上、中、下三层(竖向),左、中、右三层(横向)和前、中、后三层(纵向),通过这些层次的综合布局来表达作品的意境:构图时还要掌握基本的要领.主次要分明,远近需有序;虚实应相生,繁简要适宜;动静宣互衬:比例尺度需适宜,等等。“这些实际上就是园林布局及构图的细致论述。” 

 

   “在将盆景与园林作比较研究的时候,我的盆景技艺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我对于园林造景的进一步思考。很多人都说,自从迷上盆景后,我的园林工程也做得与以前不一样了,更有意境,更加注重细节。”为了回馈盆景,给它们一个优美舒适的生长和展示环境,黄金耀决定将其住宅改建成一个集人居、园林与盆景相结合的庭园,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听松园。

 

    关于园名,黄金耀解释有两层涵义。一是他喜欢松树。“松临风潇潇,像在倾吐情怀,又像在欢迎你的到来。轻轻地抚摸松树的健美身姿,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松树生性淡泊,不绽花朵以媚人,不因霜雪而凋落,一年四季总是那么翠绿欲滴,恬恬静静地屹立着,却又不失潇洒、高洁之态,俨然山中的隐客修士,大有仙风道骨之度。”二是“听松”谐音“听说”,即“听说有这么一个园子,里面有几棵好松树盆景”。园主自嘲,这第二层意思实际是自己不自信,想结交业内的朋友,却又怕被人瞧不起。所幸的是,最近三年,园内的松树盆景经过园主自己和青年盆景艺术家龙飚及其团队的打理,已经初显规模和档次,可以对外界开放了。

 

    黄金耀对于“松”的喜爱,不仅表现在以“松”名园,也不仅表现在对于松树的疯狂购买,更是喜爱到近乎偏执——“引种只能在黄河流域生长的油松!”他说,他就是爱油松的古朴苍劲,也爱它枝干的盘旋扭曲,犹妇“龙凤之舞”。黄金耀颇有自得地说他从泰山地区引种的几棵油松“长势很好,比在山东长得还好”。

 

    黄金耀不善言辞。访谈过程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的我也说不出什么名堂,我就只知道我爱盆景,连做的梦都经常是关于盆景的梦!谈到“江夏草庐”这个名字,他说,对于目前居住的地方而言,他实际上是个“外乡人”,从第一代迁居于此的长辈算起至他,已是第四代了。

 

 

“江夏”是“黄”之一姓开源之地,“听松园”别名“江夏草庐”也有望祖归宗之意。半世的打拼,半世的辛劳,眼前这园子里的一砖一瓦皆是他亲手垒就,一石一木饱含了他对古典园林形式和意趣那份莫可名状的情愫,他更将自己所钟爱的盆景寄存于此,让园子有了灵魂,让那一盆一景有了归宿,或许,更能为子孙们留下一笔可供品读的精神财富。言谈至此,我蓦然想起园中那幅画耐人寻味的题款:“客地云霞天外景,故园山水梦中诗。”

 

 

这或许正是:    一座园子,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