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区靖安镇的陈友贵是一位盆景造型师,他以一盆一景之小,展现自然生命之大。他说从事盆景创作的十四年来,最大的体会就是通过盆景改变了他的生活,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同期声 陈友贵)“十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盆景,当时我也不知道盆景是什么东西,刚开始是一种谋生的方式,到最后是一种真正的喜欢,深入骨髓的喜欢。做其他东西都不喜欢,我都坚持不下来,唯一就是盆景让我坚持下来了,一坚持就是十四年。”
拿起剪刀,陈友贵一下子就精神抖擞起来,眼神专注地盯着面前的树木,手忙个不停。他边工作边告诉记者,盆景创作看似简单,实则繁杂,需历经立意、雕刻、嫁接、反复蟠扎等多道工序的营造,方能变成一盆艺术品。他说: 现场同期:“(盆景)最大的忌讳就是规则的东西,任何规则的东西都要破掉,比如三角形、直线很多东西都要破掉,不破是不行的,它是枯荣并济的,生长环境恶劣的前提下,枯的成分要大一些,所以大自然是很神奇的。”
“意因感立,景由心生。”谈到盆景艺术,陈友贵用这8个字来概括自己的创作过程。他认为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在创作中要避免重复,避免雷同,体现出每一个盆景的特殊的、自然的美。(同期声 陈友贵 )“ 盆景艺术跟其他艺术是不一样的,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活的艺术品。我们必须随时要关注它生命的迹象。
盆景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每棵树都不一样,让我驾驭的东西都不一样。就像这棵树,它跟其他树都有区别,所以我的脑子里面就要装很多东西,每棵树要怎么去对待,避免重复类似的东西,每颗树与每棵树表现的东西(都不一样)。这个板状是这棵树最大的特点,首先在做的时候肯定要考虑好,这棵树的特点在哪里,它的特质和特殊的美在哪里,它以前是很圆润的,经过我们的雕刻,把它的线条、阴阳感、立体感和细纹都要勾勒出来,让这棵柏树枯的和荣的(部分)融为一体。”
汗水不会白流,付出总有回报。多年的坚持,技艺的提升,陈友贵的收入也逐渐好起来,年收入由最初的每年几百元到最近一、两年的二、三十万元。他在昭通城里购买了商品房,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为支持他的事业,妻子辞去了中学老师的工作,在家带孩子,打理家务。由于一年到头很多时间都在省外从事盆景造型,没有太多时间陪伴父母,陈友贵特意在老家为父母建了一幢近300平米的两层楼房,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
当然,他也是父母的骄傲,他现在成了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在全国盆景赛事中获大奖。其中“双龙会”(赤松)荣获“首届徽风杯精品盆景展”特等奖;“岁月峥嵘”(刺柏)荣获“201 0 厦门盆景展”一等金奖;“礼”(真柏)获“2013 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精品展”银奖。2016年他获得中国盆景制作“年度新人”。
昭通盆景协会副会长戴武告诉记者,在昭通,从事盆景的有500、600人,陈友贵是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时灵感来了,他一天可以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他说:(同期声)“陈友贵先生对昭通的盆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昭通能有这么一位盆景制作师,我感到自豪。他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盆景(艺术)的追求是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每当创作思路和灵感来的时候,(他)会茶不思饭不想,在这一点上是我们每个盆景人值得敬佩的地方。”
陈友贵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盆景艺术参与者必须向生活学习,才有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但盆景艺术绝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艺术家去发现美,再通过艺术造型去展现出来。几年前他在家乡种植了5、6亩地的5000株黑松,他打算用30年的时间来精心打磨它们。他说(同期声)“艺无止境。
我现在还年轻,有更多东西还要去学习,不断的去进步,不断的从满到空。我现在在昭通的时间也不多,随时我都会出去向一些老师学习,找到他们身上的亮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去综合一些东西,这样提高会相对的要快一点,不会走太多的弯路。”
编后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陈友贵能取得成功,除了名师的指点和他自己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人能否走得更远的基础,值得我们学习。再此,我们也祝愿这个从农村走出的小伙子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