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团组织服务青少年不做盆景做花园 - PenJing8
武汉团组织服务青少年不做盆景做花园
2017-03-19 18:59:50  浏览:7
武汉团组织服务青少年“不做盆景做花园”

    看到林鑫(化名)与家人和解后重回校园,武汉市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主任陈宇长舒了一口气。

    12岁的林鑫,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自从退学后,他整日沉迷游戏。

    “这么小的孩子必须回去上学!”劝说无果,陈宇先是让社工陪林鑫玩游戏取得信任,自己再与他谈心、帮他找到妈妈。近一年过去,终于,陈宇解决了林鑫与家人之间的重重矛盾,林鑫重回课堂。

    “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社会教育及时干预、协调,才能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团武汉市委书记叶文静说。

    补齐社会教育短板

    当前,社会教育因环境多变、主体多元、资源孤立而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成为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早在1979年,武汉市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党政直接领导、40余个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全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虽然经历多次机构改革的浪潮,但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始终未被调整,力量反而得到不断加强。

    近年来,武汉市又先后成立了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以青少年社会教育为主体、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大青教工作格局。

    在武汉市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团武汉市委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的意见》,构建并完善青少年社会教育组织、项目、阵地和保障体系,形成了一个纵向市、区、街道、社区垂直到底,横向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的立体化青少年社会教育组织网络,基本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间的良性互动和和谐发展,创造了在全国具有影响的青少年维权“武汉模式”,补齐了社会教育短板。

    江汉区民意街天后社区“少年之家·校外之校”每天都吸引着四年级学生潘思放学后准点来报到。这里,两位社工每天开展课业辅导、个案辅导、小组活动、主题活动、心理咨询等。

    “很多小孩放学后直接来‘少年之家·校外之校’写作业、做游戏,然后再回家。”社工刘丹蒙说,他们每天平均辅导二三十个孩子,虽然辛苦,但和孩子们相处“心里很充实”。

    在大城市,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家长工作忙又文化程度比较低,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孩子。类似天后社区“少年之家·校外之校”这样的社区学校,在武汉市有1055所,让家长们省了不少心。

    为全面构建一个立体化青少年社会教育组织网络,团武汉市委提出了青少年社会教育阵地“4+1模式”,即在社区一级,壮大青少年学校;在居住区一级,探索建设青少年空间;在市区两级,激活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的服务功能;此外,以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为依托,积极建设青少年社会教育无形阵地,由此实现了青少年社会教育阵地的立体化、系统化和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目前,武汉市已建立5个市、区两级青少年宫、1055所社区青少年学校、125个社区青少年事务综合服务平台、11所青少年空间、52个“小时候HAPPY HOUSE”活动(托管)室。

    解学生家长燃眉之急

    每逢暑假,上班族普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孩子去哪儿学习、玩耍才放心?

    2010年起,团武汉市委组织开展的“青少年暑期日间社区托管”项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的燃眉之急。

    10岁的赖俊宇,住在马沧湖青少年空间旁。爸爸妈妈工作繁忙,去年暑假期间,因为无法照顾他,暑期托管班一开班,妈妈第一时间就把赖俊宇送来了。

    起初,赖俊宇非常认生,常常躲在角落里,不和其他小朋友说话。社工志愿者找赖俊宇谈心,特意为他举办生日派对。暑假过去,原本内向害羞的赖俊宇,变得活泼开朗了。

    家住汉口的双胞胎熊菲和熊路,也是暑假托管班学员。姐妹俩今年的暑假,在汉阳区惠民苑社区托管班度过。两个月后,父亲熊胜利发现,姐妹俩变活泼了,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实,早在今年暑假伊始,暑期托管班开通热线电话后,工作人员就不断接到家长的来电咨询。

    “当时高频度的来电,甚至用坏了好几部电话机。”团武汉市委权益部部长周洁很欣慰,“5年的实践和努力,已经让家长们相信了,免费的社区托管班在思想教育、学习辅导、习惯养成、才艺展示、心理健康、普法维权、帮扶帮教、扶贫助残等方面,都能提供多元化服务。”

    家住硚口区的琪琪,就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典型案例。

    因为琪琪被学校以智力跟不上班级进度为由要求退学,琪琪的父母向硚口区六角亭街学堂社区青少年服务站寻求帮助。

    志愿者把琪琪带进了暑期托管班,与她谈心,教会她生活常识、与人沟通,还帮她补上落下的功课。经过社工及团区委等相关工作人员暑期两个月的努力帮助和教育,琪琪不仅重回校园,还比以前更适应集体生活,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打造“小时候”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品牌

    为进一步做好新时候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武汉市政府每年出资400万元用于购买青少年社会教育服务。

    依托青少年宫、青少年空间及社区青少年学校等教育阵地,团武汉市委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按照“高校专家+专业社工+志愿者”模式,每个街道2至3人事业编制用于聘用青少年教育专职辅导员,与社区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共同组成青少年社会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初步实现了青少年社会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与此同时,团武汉市委还在全国率先提出“人人都有小时候,每个人的小时候都应该是快乐的”工作理念,着力打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武汉特色的“小时候”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品牌。

    200多个大学生项目助理深入托管室一线,助力武汉市青少年社会教育持续发展。武汉科技大学的张凌燕,今年暑假就在新洲区旧街街道办事处的留守儿童服务站,志愿服务“小时候·HAPPY HOUSE”暑期夏令营活动。在辅导孩子们做作业之余,张凌燕和学校其他9名志愿者还教孩子们安全知识、书法、舞蹈等。

    为倡导活动品牌、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团武汉市委瞄准寒暑假、“六一”、双休日等节假日的时机,开展了“小时候·儿童剧进社区”“小时候·安全教育进社区”“小时候·周末音乐会”等4100余项教育实践活动,覆盖全市1000余个社区,让青少年学生体验童趣,感受快乐。

    《嘟嘟和达达》《下次开船港》《愤怒的小鸟》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武汉城市特点和青少年社会教育“小时候”特色的儿童剧,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及专业剧场展演200场,反响热烈。

    “《嘟嘟和达达》轻松好玩地把环保的理念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很有意思,比家长说教管用多了。”提起儿童剧,家住汉口的徐女士啧啧称赞。

    “双百场演出、解救‘电视孤儿’、青少年讲堂注重实效,形成了武汉特有的文化品牌,切实服务了青少年群体。”团武汉市委书记叶文静说,每一项活动都是从试点到逐步推开,每年服务青少年数十万人次,“不做盆景要做花园,要让全市青少年共享社会教育成果”。

    本报武汉9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