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老人痴迷盆景三十年 是商丘盆景界第一人 - PenJing8
62岁老人痴迷盆景三十年 是商丘盆景界第一人
2017-03-18 20:05:17  浏览:20
 62岁老人痴迷盆景三十年 是商丘盆景界第一人

每天侍弄这些盆景,唐庆安老人觉得生活有滋有味。

与地栽的苗木相比,盆景显得更加娇贵。每天,62岁的唐庆安都起个大早,在自己的盆景基地里巡视一番,清除枯枝、落叶、杂草、烂果,修剪造型。30年来,他花了大量的精力侍弄这些花草树木,用艺术的眼光和修养,将一个个树桩、顽石化腐朽为神奇,塑造成浓缩的风景。

唐庆安可算是商丘盆景界的第一人,采访他可以了解到整个商丘的盆景发展史。

上世纪70年代,从一盆菊花开始,唐庆安开始迷上了花花草草,家中摆满了各种盆栽。1980年,他把爱好变成了事业,调入人民公园的花卉班,负责对公园内地栽的各种植物的日常管理修剪。从业余养花到专业从事园艺,唐庆安最初感到力不从心。为此,他专门托人从上海等地买来大量的园艺书籍,埋头钻研。1981商丘市花卉盆景协会成立,同年在人民公园的动物园内办了次盆景展,全市共收集了近30盆盆景。在这次小规模的展览中,唐庆安送展的两盆盆景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也引起了单位领导的重视。此后不久,市中心人民广场公园内准备建一座假山,特地邀请徐州山水盆景名家周石磊先生作技术指导。唐庆安被上级领导特意安排在周大师身边学习,算是正式跨入了盆景制作这一行业。从此之后,人民公园又多了一个新工种——盆景园艺师。

当时,盆景制作在商丘还算新生事物,一没技术、 二没素材。唐庆安业余时间就到附近农村挖些柽柳、枸杞等种在花盆里,开始了最初的摸索。“当时最主要的还是缺技术,得知上海、苏州、扬州保存有好盆景,我就说服领导让我协助跑苗木业务,利用出差之机参观学习了上海植物园、苏州拙政园、扬州红园等盆景名园。”唐庆安回忆道。

中国传统盆景源远流长,分为扬派、岭南派、川派、苏派、海派等五大流派。每到一地,他都要到新华书店逛逛,购买盆景书籍。他在南京买到的川派盆景大师陈思甫所著的《盆景桩头蟠扎技艺》对他帮助很大。“看了陈老师的书后我深受启发,就写信谈了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寄往成都市园林局转交给他。”陈思甫很快给唐庆安回了信,并邀请他有机会可以到四川学习、交流。

陈思甫出生于成都的一个盆景世家。旧时的手艺人都恪守“千金不卖道”的习俗,很多技能都是通过口授心传的形式承袭,川派盆景技艺亦是如此。陈思甫力破这一陈规陋俗,在各种培训班上,将这些历来被视为祖传秘笈的手艺悉数传授给每一位学员。在成都,唐庆安得到了陈思甫的悉心指导。

盆景制作需要的素材多是本地树种。从四川学习归来后,唐庆安就把发掘树种作为首要工作。当时的商丘除柽柳外几乎没有其他资源。一次,唐庆安去挖柽柳时在一农家小院看到一棵石榴树,眼前一亮。“在我们当地农村石榴树很多见,石榴树既可观叶又可观花、观果,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材料。于是就决定把石榴树作为首选,一定要使石榴树成为商丘盆景的当家树种。”从1985年春天开始,唐庆安就经常到农村收集各种石榴桩材,养活后在当年夏季用嫩枝嫁接法嫁接上小石榴(俗称“看石榴”)成活率居然很高。在其他人都在用传统的柽柳、榆树等制作盆景时,唐庆安开创了用石榴树制作盆景的先河。

“在商丘玩盆景,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资源。商丘是平原地区,树种单一,不像南阳、信阳等地的山上有很多造型奇特的树桩可挖,就连个做衬景的石头都得到外地购买。”一景二盆三几架,是盆景艺术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为了买到称心的盆器、几架,唐庆安利用经常到南方出差的机会,挑选花盆,找能工巧匠打造花架。

培育盆景对场地、投入都有很高的要求,最初和唐庆安一起的很多“盆友”,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半途而废了。只有唐庆安三十年痴心不改,专心致志钻研盆景艺术。他的盆景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比赛大奖,作品多次发表在顶级专业杂志《盆景赏石》、《花木盆景》上。

30年间,一些传统的技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受台湾、日式盆景的冲击,一度被推崇的五大流派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唐庆安始终铭记着老师陈思甫的教导,继承传统、因地制宜、师法自然、做出地方特色,做出有自己特点的盆景。他通过对自然界各种树相的观察,参考台湾、日式盆景制作模式,结合其他流派的制作技法,形成了自然潇洒、动静有势、景情交融、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盆景爱好者加入到制作盆景的队伍中,很多人都慕名前来求教。玩盆景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还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像制作最为复杂的附石盆景,往往是从筷子粗细的小苗培育起来,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多年才具有初步的观赏性。有人说盆景师的生活是“半农半艺半神仙”。盆景师是花农、艺术家的结合体,不但要有娴熟的技术、艺术的积淀,还要有长久的恒心和耐力,宛如一场修行,锻造出一身沉静内敛、逍遥出世的气质。 62岁老人痴迷盆景三十年 是商丘盆景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