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解读盆景作品(一) - PenJing8
我来解读盆景作品(一)
2017-03-09 20:10:58  浏览:14
 我来解读作品(一)
 
2017-03-04 林家辉 青龙庄盆景

 
我来解读盆景作品(一)
 
        写了那么多论述,从来不评论别人作品,本是为了留一步,大家好见面。可是大家总是不留颜面谩骂有加,讪笑老儿为不学无术之辈,根本读不懂"高深莫测″的岭南盆景,这种种致疑和不信邪的无知,正中老顽童下怀,那就且听我评理评理呗!唯一告诫是担心气炸别看,山人自说自弹,不须旁人打鼓敲锣。
        
        
 
        咱们今天开讲第一棵作品,也不认识作者何人,随手拎来,多有得罪,莫怪。此作品一眼便知是选自挖材,挖材咋不好呢?咱们压后慢谈,先说说这作者的制作功力,岭南派的蓄枝效果是不错的,至少差不到那里,但不是唯一的枝法,只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而已。若从它的过程和所花的时间,只能说这是硬功夫,正如铁衣衫,金钟罩之类苦功,但不一定是天下第一功。中华民族不是洋大个子,讲究硬打硬拼,以咱们小巧东方人的倾向,推崇的是巧劲奇思,尤以四両拨千斤的心得广入民心。故书画运笔讲究顿挫转折,灵巧变化,所以古代才用上綜絲缠绕取弯的技术,当然不是后来那呆板的一寸三弯。试想唐以后的书画中绘树,都是那么优美典雅,画风技法甚至延用至今,故当年开创盆景先贤的审美观肯定不是后代那匠人手笔所能比拟的。
        
        
        
        
        话说回头,言归正传。这作品除了枝法深得师门之风外,连整体性的植物生态都乱套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内大师都是只重师承,而忽略了植物科学的合理性,甚至连观察入微的基本要求都没有,所以许多很明显的弊端都表露无遗。例如咱们从整体的干形来说说吧,一个简单平凡的圆弧形,一看就都保留那树本来的原貌,小树一棵,完全没有老树该有的内涵和变化,毕竟那是挖自大自然中天然小树本来的面貌,当初并没有人去为它注入日后该用以制作为大树的利好因素,也只能如是效果,至少挖材的目的是为了速成,马上就有了如斯巨干,至于质地好坏就不是作者考量的出发点,否则明知将是永恒的缺陷,谁会选择?除非利益关系为潜目的,这也是当年周瘦鹃老人的初衷,能速成!

 
        这作品是典型的悬崖式制作,许多悬崖盆景都如是处理分枝,这又犯上绝又不科学的弊病,试想盆景的目的是为了呈现自然界中的天然巨树,经百千年随地理环境和机遇,在自然规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长,依随阳光和地心吸力的影响,造就了每一个不同外貌却又有迹可寻的古树形态,这些古树都是自然界中的乔木,无论它如何成长或倒下,它还是乔木一棵,这是不变的规律。
        
        
        而盆景用苗选桩却以小灌木为主,小灌木的习性、生态与大乔木有着很大的差距,小灌木常会在主干边萌发许多分干和出现枝桠,故往往制作者没这方面的认知就会把小灌木的习性融进大乔木的创作中。
        
        
        
        这作品明显犯上这毛病。大家可以从主干分枝上看到,离桩部不远即开始留分枝,殊不知倒下的乔桩依然保侍乔木该有的面貌,它是不会在近桩处生出分枝,那只有小灌木才有的习性。
        
        
        九成的大师都会制作一棵戴冠的悬崖式或飘干树,因为没有正统的科学认知使然。加上这棵作品枝桠出爪有力且苍劲,分明除了选干方式不对,科学观察不足之外,作者本身的功力还是不可抹杀的。这种情况在整个中国来说,实在太普遍了,我评点的目的不是要否决国内大师的技艺全然不行,毕竟大家都是数十年功力累集下来的技术,只是我以为如果大家能平心静气的取长补短,加以改进,中国盆景将另创高峰!
        
        
作者:林家辉盆景师
稿于:201703030623
注:本文中岭南盆景图片来自于《岭南盆景造型艺术》一书。
 
 
本人微信号:LKH620304LKH  欢迎您互动交流!
公众账号:qlz-pj
关注青龙庄盆景,与最美的艺术相遇!
另注:  为便于学员和认可青龙盆景理念的盆友交流探讨,林家辉先生开设了“中国青龙盆景联谊会”和“青龙盆景(函授)学术会”微信群,欢迎认可青龙盆景理念的盆友入群交流!
       入群方式,可直接微信林家辉本人(微信号:LKH620304LKH )或者管理员云墨(微信号:rubig2628)入群!
 
 
阅读 2194 投诉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