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圈的诗词大会 - PenJing8
盆景圈的诗词大会
2017-02-20 22:43:38  浏览:29
 盆玩诗话 | 盆景圈的诗词大会


盆玩诗话 | 盆景圈的诗词大会
 
原创 2017-02-20 翁子添 半松园
 
余温未却的央视节目《诗词大会》大概掀起了一股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而对于盆景而已,诗词不仅是其赋形立意的源泉,亦是考察盆景千百年发展历程的重要参照。
 
作为有生命的艺术品,得以传承上百年的盆景已属珍贵。即便现存的唐宋古画,亦难觅“盆景”身影。在盆景花木专章记载尚不丰富的古代,文人墨客对盆玩的吟咏便是我们认识古代盆景的重要渠道。有学者在近一千万字的文献,查到与盆景相关的唐诗共48首。这些诗词,便成为寥寥几幅图像资料外的重要史料。
 
细剪苍松耐岁寒,郁郁千丈许同观。
山家近得凌云趣,老干新添第几盘。
 
——汪鋆 · 盆松赋
 
 
 
物生天地间,细大各有容。
伟哉霄汉姿,厄此盆盎中。
嗟吁尔橐驼,局促吾苍龙。
驼兮顾我笑,可悯岂独松。
—— 艾性夫 · 悯盆松


盆景圈的诗词大会
 
 
盆景在唐代,亦做“盆池”,作为盆景的初级阶段,往往被布置在庭院的重要位置。“圆内陶化功,外绝众流通。选处离松影,穿时减药丛。别疑天在地,长对月当空。每使登门客,烟波入梦中。”一泓清池,足以纳自然万景,盆景的小中见大,可见一斑。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清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唐人白居易这首诗所吟咏的大概是一组三峰组合的山水盆景。唐代壶中天地的庭园艺术对盆景的发展成熟影响极大,其首先表现就是唐人对盆器中营造山水的喜爱。而树木盆景的代表,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小松”盆栽。白氏另有一首自栽数十年盆松的吟咏:“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达。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得见成荫否?人生七十稀。”
 云气楼台,分一派、沧浪翠蓬。开小景、玉盆寒浸,巧石盘松。风送流花时过岸,浪摇晴练欲飞空。算鲛宫、祗隔一红尘,无路通。         
神女驾,凌晓风。明月佩,响丁东。对两蛾犹锁,怨绿烟中。秋色未教飞尽雁,夕阳长是坠疏钟。又一声、欸乃过前岩,移钓篷。
——满江红 · 云气楼台 · 吴文英
 
宋代,盆景的发展臻于成熟,文人墨客笔下更增添制作盆景的体会和感悟。苏东坡的一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苏东坡《取弹子石养石》)大概可以看出盆景“小中见大”的观法。而陆游一首“翠崖红栈郁参差,小盆初程景最奇。谁向豪端收拾得,李将军画少陵诗?”则道出,师法自然,诗画入盆的盆景制作旨意。
 
李符的一首《小重山》对盆景制作和欣赏的生动描绘,一直是盆景诗词中的经典:“红架方瓷花镂边。绿松刚半尺,数株攒。剔云根取石如拳。沈泥上,点缀郭熙山。移近小阑干。剪苔铺翠晕,护霜寒。莲筒喷雨算飞泉。添香霭,借与玉炉烟。”
 
而龚翔的《小重山》则旨在描绘三尺狭盆中山水村郭的细腻景致:“三尺宣州白狭盆,吴人偏不把,种兰荪,钗松拳石叠成村,茶烟里,浑似冷云昏,丘壑望中存,依然溪曲折,护柴门,秋霜长为冼苔痕,丹青叟,见也定消魂。”
 
 
 
白玉堂前树,谁移此地栽。
看教清意足,唤得艳阳回。
舞片疑云堕,留香待月来。
只应标格好,独为岁寒开。
—— 施枢 · 盆梅
 
 
懒向江头置木奴,瓦盆聊玩绿垂珠。
何烦二老输赢决,始悟商山乐不殊。
——张镃 · 盆橘
 
 
到了元代,“盆景”常常被称为“些子景”。“些子”,作微些、小型之意,极言其小。元人丁鹤年的诗<些子景为平江韫上人赋>便以此命名:“尺树盆池曲槛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澥波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毫发立大千”的盆景是否与佛教“须弥纳芥子”的思想有关,似乎也有待深入考察。
 
 
 
明清以降,随着花木专著日渐兴,与盆景相关的诗词更是多见记载。除了传统的松、梅盆景,其中所吟咏的花果盆景品种日渐丰富,或与当时越累越成熟的栽培技术息息相关。花果盆景不仅深受民间喜爱,在宫廷中亦不乏身影。康熙便有一首咏石榴盆景的小诗《咏御制盆景榴花》传世:“小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攒青叶里珊瑚朵,疑是移银金碧中。”
 
被誉为“无声的画,立体的诗”的盆景必以画入型,以诗立意。若胸中无诗意,又岂能见得盆中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