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邵群
昨天一早,留园盆景园内,56岁的班组长芮亮元边演示边讲解,正手把手教徒弟修剪一盆榆桩,“植物正在休眠期,得赶在入夏前,把树桩上徒耗养分的芽、枝去掉,为它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一盆大型盆景要剪几天……”他说,“盆景组连自己共4人,还有1个实习生,大大小小200多盆盆景,每一盆管理、养护要求都不同,全凭经验安排,自己过几年就要退休了,希望年轻人用心学技艺,当好接班人。”
苏州是中国盆景技艺起源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现有虎丘万景山庄、留园、拙政园三处盆景专类园。苏派盆景与岭南、川、扬、海派盆景称为五大流派。苏派盆景造型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某种程度上,苏州园林是苏派盆景的模本,苏派盆景是“浓缩的园林”,是城市的另一张名片。苏派盆景人才培养、技艺传承现状究竟如何?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盆景管理养护“一盆一案”老师傅望年轻技工用心学接好班
留园北部的“又一村”盆景园2000平方米左右,园内有松柏类、杂木、观果等各类盆景200余盆,由芮亮元任班组长的园艺一组负责管理、养护。“园艺一组的盆景工,1人46岁,两人25岁,还有1名20岁的实习生。”老芮告诉记者,盆景管理、养护讲究精细,200余盆盆景各不相同,养护、管理要求“一盆一案”,修剪、绑扎、浇水、施肥、除虫各有讲究,新人不练上四五年,根本就上不了手。
芮亮元说,一盆盆景成型需要一二十年,时间久了,盆土出现板结,或根系过密,就会影响长势。每年3月中旬到清明节前,都要按计划翻20盆左右。他告诉记者,“大、中型盆景高1米左右、有几百斤重,翻盆时要搭支架,用葫芦吊,每翻一盆,四五个人要忙小半天,还得赶在植株发芽前完工。”他说,“我一上班就会不停地在盆景园里转,观察每一盆,然后指导盆景工进行各种操作。我过几年就要退休了,希望有更多年轻技工认真学技艺,当好接班人……”
拙政园西部的盆景园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古典园林中最早建成的盆景园,现有盆景近400盆。盆景组副班组长宓弋骅告诉记者,盆景组共5人,其中1个59岁,明年要退休。“我们采取的是分片包干的办法,分早、晚两班,平均每人管理、养护百盆左右。”
虎丘万景山庄展区占地25亩,有500余盆盆景,是苏州最大的盆景专类园,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盆景组副班组长王继强告诉记者,展区有9名盆景工,也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每人负责一个区域。他举例,大型盆景有1米多高,盆口直径四五十厘米,几百斤重,翻盆时要好几个人,一天顶多换四五盆。翻盆后养护要求更高,所以学技艺来不得半点马虎。
技艺传承关键在“人”多措并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级盆景技艺领军人才日显匮乏,需要培养更多年轻人。”
近年来,市园林绿化部门通过举办苏派盆景双年展,举办职业技能比赛,参加各级盆景展,推行师徒结对等,培养盆景人才,鼓励盆景爱好者参与到盆景事业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谈秋毅介绍,虎丘景区建立了奖惩制度,充分调动盆景青年技工的积极性,并邀民间盆景名师手把手指导,鼓励青年技工钻研、创作,不断提高技艺水平。同时,组织盆景工赴常州、浙江等地盆景园参观学习,参加各类培训班、各级盆景评比展等,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
拙政园管理处副主任程洪福告诉记者,园内一些老杜鹃盆景长势出现了萎缩,部分枝片因受雨淋、雪压等,变得残缺不齐,观赏效果虽打了折扣,但部分树桩改作后,仍可成为佳品。盆景园专门成立了改作小组,师傅和徒弟一起钻研、探讨,共同提高。去年,盆景园还设立了“党员劳模工作室”,现已成为盆景工交流的平台和向游客展示盆景技艺的窗口。
学盆景苦脏累,兴趣是关键“90后”多拒当“城市农民”
李鹏飞,20岁,本市一所高职学校园艺专业应届毕业生,去年5月到留园盆景园实习。他对记者说,“学这行,大热天浇水时浑身湿透,大冷天修剪时冻得直哆嗦,还要忍受花生渣、油菜籽、黄豆渣发酵产生的臭味……我们学校园林专业毕业生多不愿干这行。我纯粹出于个人爱好,想来学点东西。”
27岁的王翔是拙政园盆景园最年轻的盆景工,计算机专业本科学历,“家里有个50平方米的院子,养了10多盆盆景。自己之所以改行,主要是出于兴趣。”他告诉记者,“开始心里挺抱怨,这活比自己原先想像的还要苦、脏、累,简直就是‘城市农民’。”去年,王翔参加市园林绿化行业技能竞赛,获得了盆景工种一等奖,他说,“这对自己是极大的鼓舞,不管怎样,我还是会坚持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虎丘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园艺高级工程师谈秋毅告诉记者,2012年至今,景区一共招了10多名园艺工,其中盆景工占一半,到现在,只有三分之一留下来。“在许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里,干盆景苦脏累,收入也一般,,没有坐办公室体面,‘90后’独生子女大多不愿干这行。”
留园管理处副主任叶枫记忆犹新,前几年曾到人才市场设摊招园艺工,盆景工岗位的应聘条件,包括大专及以上学历;本市户口;熟悉盆景相关知识,有实际操作能力等,结果半天只收到三、四份简历。他告诉记者,“去年,管理处从本市高职院校园艺专业物色了2名对盆景有兴趣的应届毕业生来实习,实习期1年,期满后双向选择。今年打算再招2名应届生。”
私人盆景园也“一徒难求”专家建议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私人盆景园同样面临“人”这一难题。盆景艺术大师周瘦鹃的外孙李为民,现为苏派盆景技艺传承人、市职工盆景学会副会长。他告诉记者,2003年在澹台湖公园辟了一个盆景园,有近万盆盆景,后又搬到藏书。“早上起来,先要把紫兰小筑西南院子里千余盆盆景照料好,8点半去五峰村,晚上5点半返家后,还要绑扎、修剪,忙到十一二点,几乎每天如此,从没休息天”。
李为民说,一些民间盆景园,随着园主的老去或过世,有些是子女苦苦守业,有的则再无人管,盆景大多出售,散失殆尽。“自己今年59岁,再干10年就近70岁了,孩子在忙各自的工作,希望找个徒弟,把技艺传下去,把这些宝贝照看好,可找起来还真不容易。”他说,2012年带过一个徒弟,由于种种原因,学了两年就离开了。现在带的徒弟是藏书人,今年35岁,希望他坚持学下去。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风景园林系卜复鸣教授介绍,学校有一处2000平方米的盆景园,为培养花卉盆景人才,学校成立了园林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活动。他说,“今年,园林技术专业80名应届毕业生中,选择读本科、到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就业的占大部分,从事盆景工作的屈指可数。他建议,“在加强引导,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更好地对接现实需求,并积极与包括国有、私人盆景园在内的各类单位、企业开展、推进校企合作,抓紧培养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盆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