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如印章,立于拇指,一盆“掌上盆景”,也能透出大格局。昨天,“中国风”第三届全国微型小品盆景(山野草)展在上海植物园开幕,数千游客蜂拥而至,欣赏这场世界最大规模的小微盆景展。
历来被认为“曲高和寡”的盆景艺术,正逐渐掀起一股“亲民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盆景不该继续走“阳春白雪”的路线,而应进入千家万户,起到美化生活、放松心情的作用。小微盆景,能否成为市民亲近盆景的“切入口”?
盆景也可以“小清新”
以往大众对盆景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高大上”——大大的基座,又老又粗的树桩,比如黄杨、松柏之类。这些盆景还都不便宜,名贵的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曾有媒体报道,一棵高近2米的“黄杨皇”,市场价达500万元。
然而,这两天在上海植物园的展厅里,游客却看到了另一种“方寸之间”的美。来自于24个地区的小微盆景和山野草精品,打造了一个精致玲珑的迷你盆景世界。一棵小小的红枫,放在窗台上,秋意顿现;巴掌大的太湖石,插上几根虎须菖蒲,生气勃勃;几寸高的小竹子,摆放在案头,苍翠欲滴……市民张女士惊奇地说:“以前不知道,原来盆景也可以那么‘小清新’”。
山野草逐渐成主角
在日本,小微盆景有很高的人气。不少人认为,养大盆景比较费体力,小盆景好存放,而且从树桩稀缺性来说,大的比较少,小的容易找、成型快。在中国,却有一种观点,喜欢老、大、粗的植物,对“小”“微”“雅”的盆景和山野草等植物不屑一顾。
对此,郑志林却不能认同:“一味追求体积大,不如去上山挖树。真正玩盆景的,都致力于中小型。尤其是小微盆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因为只有小盆景,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而致力于石菖蒲研究的江南“草圣”王大濛也认为,“从大到小”的转变,与居住条件的变化有关。“古代每家都有小天井,所以喜欢大盆景。而现在,住宅条件有限制,盆景只能往微型发展,因为可以放在窗台书桌上。”
记者了解到,在目前盆景乐园的14万会员中,有很多小微盆景的“发烧友”。此外,喜欢山野草作为素材的人也很多,路边山间的无名小草,渐渐成了盆景主角。
学会欣赏一棵小草
不过也有人认为,虽然小微盆景“看上去很美”,但其实并不好打理,不太适合老百姓。由于盆子小,水分蒸发快,所以每天要浇水。对日照的要求也很苛刻,不能多晒,也不能不晒。有业内人士觉得,小盆景反而更娇贵,养起来就像养宠物,出去旅游几天,还得托给别人照看。而在价格上,有的小微盆景也很贵,“是有钱有闲的人才能玩的。”
对此,有专家表示,其实养花种草并不一定要追求多稀缺的植物、多名贵的品种,重要的是与自然亲近的过程。就像珠宝行业,有人重材质,有人重设计,每件首饰的艺术价值,在不同的人眼里都不同。养植物也一样,哪怕是一棵草,开着花,也会有人从中吸取到巨大的心灵能量,从而心情好上一整天。
“现在人和植物的关系疏远了,小微盆景是都市里的人对与大自然隔绝的补偿。有兴趣的市民,不妨从几十块钱的小草开始养起,给它浇水,陪它长大,很有意义。在家里通过欣赏植物,还可以‘卧游’饱览大自然。”王大濛说,“通过这次展会,希望我们能把小微盆景带入大众的视线,让更多的人爱上微型盆景,让精致园艺成为每个人的享受。”本报记者金旻矣
欢迎读者扫描右上角二维码下载新民邻声app,进入话题板块对本文进行评论互动,并欣赏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