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种植葡萄盆景掘得第一桶金 - PenJing8
尝试种植葡萄盆景掘得第一桶金
2016-06-04 15:16:37  浏览:13
 

 □本报记者育恒于斌本报通讯员王芳向阳
 
身为农民却不甘平庸,尝试种植酿酒葡萄掘得“第一桶金”;面对高档葡萄酒市场低迷,他看准市场种植盆景葡萄,迎来了他事业的“第二春”;利用先进种植技术,让本来3年生长期的葡萄秧两年就能挂果……他就是平原县桃园办事处董庄村的致富能手吕宝洪。
 
看准盆景市场毅然转型
 
“这盆儿葡萄的品种叫红巴拉多,不仅能供人观赏,还能品尝,最重要的是挂果期长,有很大市场。”在董庄村的盆景葡萄种植大棚里,吕宝洪一边查看葡萄长势一边为记者介绍。棚内整齐摆放着3排盆景葡萄,晶莹圆润的葡萄虽未成熟,但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清香。

 
尝试种植葡萄盆景掘得“第一桶金”
 
说起吕宝洪与葡萄的缘分,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不甘心于常规粮棉种植,而是尝试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
 
他在外地考察发现酿酒葡萄市场紧俏,就与自己的两个叔叔合作,建起了酿酒葡萄种植大棚,并与张裕、奥德曼等知名葡萄酒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董庄村和周边乡镇农民发展葡萄种植,规模一度达到了3000亩。
 
既然如此成功,为何要放弃辛苦开发的市场,转型种植盆景葡萄呢?
 
原来,受酒水市场低迷影响,近年酿酒葡萄收购价格持续走低,从最高的每公斤4元降到了如今的每公斤1.35元,连人工费都不够。面对不断缩水的市场,吕宝洪决定:转型。
 
一次到河北考察时吕宝洪结识了昌黎县葡萄种植大户王新平,那也是他第一次接触盆景葡萄。他说:“当时的感觉眼前一亮,回来做了调查,这盆景葡萄还真挺有市场。”吕宝洪当即引进红巴拉多、摩尔多瓦、夏黑等品种开始试种,没想到今年种的1100多盆全部卖光,按每盆150的价格批发到花卉市场,纯收入达10多万元。
 
精心培育,提前一年结果
 
在吕宝洪的葡萄大棚内,记者看到每一串葡萄上都套有一个塑料袋。“这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了果实表面光洁,第二是为了减少农药残留。”吕宝洪说。
 
大棚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时,葡萄的瓜果休眠期就会结束,这样每年就多生长3个月,让本来需要3年生长期的葡萄两年就能挂果。
 
为了减少农药残留,吕宝洪还引进了两台生物弥雾机。他的大棚没有封顶,就是为了使用这机器,可以让大部分药物留在枝叶和根茎上,从而降低果实与农药的直接接触。
 
为让葡萄长得更加壮实,吕宝洪用20年的种植经验自己调制营养基。“将棉籽皮、玉米芯和鸡粪等活性菌丰富的有机肥料掺入土壤中,可以提供葡萄在生长期所需的营养。这样的葡萄不含任何激素且卖相好,是真正的有机食品。”吕宝洪说。
 
将葡萄做成盆景确实新颖,但它的生长条件和一般花卉有什么不同?客户买回去能不能养活呢?
 
“这个很简单,就是给它浇浇水,保持土面湿润,肥基本上不用施,最重要的是保持室内温度在15摄氏度以上就行。”吕宝洪说。
 
为让盆景葡萄的成活率更高,吕宝洪正在研制营养液,让“门外汉”也会养葡萄。
 
探索微信营销,争取定价权
 
说起产品的销售,吕宝洪着实有些着急。
 
以前他在种植酿酒葡萄时,都是大公司来收购,明码标价比较公平,也可以“价比三家”。但是盆景葡萄不同,在市场上还是个新鲜事物,品相和价格直接挂钩,每盆的售价也是千差万别。
 
“我现在的销售模式还是停留在与收购商签订合同,这样不仅利润上不去,而且特别被动。”吕宝洪说。他现在与青州、济南的两个花卉市场签订了收购合同,每盆150元,可他知道有些葡萄能卖到500元甚至上千元。“手里没有客户资源,品牌打不出去只能是‘任人宰割’。”吕宝洪说。
 
吕宝洪明白,要想反客为主,将市场自主权拿回来,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吕宝洪萌发了一个想法:利用微信打出品牌。“现在国内的微信受众很多,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平台,对于收集客户资源将会有很大帮助。我现在已经注册了微信,明年的销售就全靠它了。”吕宝洪说。
 
另外,吕宝洪还想将自己的几个大棚进行整修,开发采摘项目聚敛人气,让更多的人了解盆景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