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延眺入幽篁》创作笔记 - PenJing8
盆景《延眺入幽篁》创作笔记
2016-03-27 14:13:05  浏览:18
 师法自然 传承文化 反映现实 ——盆景《延眺入幽篁》创作笔记图片1

福建建瓯 池泽森文/摄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乐本篇)。”这是古人对艺术创作的一种认识,认为音乐之起首先在人心之动。艺术家心动意味着创作灵感的产生,盆景亦然。或由于树桩形态令人动心而因材施艺,或由于某些情景触动心灵而构建意象,再按意象选材施艺。我的竹子盆景《延眺人幽篁》就是由于触景心动而创作的。
 
  使我心动的是前年初春的一天,市文联组织一些文艺团体到“中国笋竹城”中心区采风,所见之景甚为震撼。笋竹城位于建瓯古城东郊白鹤山下,史载道教传人在此山南麓建东岳行宫,几经废兴,迄今香火延续已1600多年。此后还有灵涌泉、圣母池、探春亭、明太师杨荣书室等古迹,颇有些历史文化渊源。现在已将白鹤山两麓及山后岗峦丘壑“凿”平十余平方公里,开发成现代高科技的笋竹新城中心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派生机。此后不久,我又到对岸拍摄自然树石景观,但见建溪两岸茂林修竹,风景秀丽;古代曾是东溪水路第一形胜的龙头岗,层峦叠翠,昂扬奋发。岗前一条高速公路跨越虹桥,向北延伸,与笋竹城连成一片,意味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自然山水和谐相融,宛如蛟龙得云雨,腾飞正当时。此景此情使我心动,因而填了一阕《江城子》:建溪岸畔好风光,紫苞香,翠枝扬,潇洒临风,延眺入幽篁。竹子之乡如锦绣,林木盛,鱼米乡。仙山拓展鹤高翔,纳八方,聚千商,十里洋场,百业竞开张。笋竹新城真气派,春雨后,沐阳光。
 
  作为盆景爱好者,填词心犹未足,还想试以盆景艺术形式来反映这竹乡笋城欣欣向荣的景象。遂借鉴古代一幅《竹树小山》的布景方法,以最有诗情画意、令人动心的溪畔竹林、龙头岗和新城相融合的现实景象为师法自然的背景,以《延眺人幽篁》为题,以长100厘米、宽60厘米的浅盆为承载器具,以观音竹、六月雪、英德石为材料,进行布局造景:第一组主景,设置在盆右前半面,正中植一高竹,其后及右面配植较低竹丛,以嶙峋高昂的英德石为材料的“山岗”隐置竹后;第二组次景,置于盆左延至后沿,以两块英石表现溪畔岸石,岸后植一片竹林,竹林左前高,右后低,以示幽远;第三组远景,置于盆正中后沿,以石为山,山下平台放置古庙、楼群摆件,桥梁、汽车等摆件半隐于主景的竹林山岗之后,表现远望的白鹤山山前古庙、山下新城等远景(图2)。
 
  在这件作品的反复实践中,有两点体会较深:首先是师法自然,借鉴画理,都不能(也无法)照搬。要对使人心动的现实自然景象进行提炼综合,对借鉴原件只能取其神韵,根据需要取舍或加减,构建能表达自己审美理想的艺术意象。如这件作品借鉴《竹树小山》的远逸之韵,但要反映竹乡盛貌,就不能学其疏朗之意,而应用幽篑丛绦之法。其次要突出主题,表现特色。如山石盆景应以石为主,树木盆景以树为主。这件作品既然是想反映幽篁笋城的现实,当然应以竹子为主,表现竹林特色。我头两次试用竹树结合的方式,以为自然界树比竹高大,就把大树放在最近景的位置(图1),有位老师指出过于杂乱。仔细观察,才感悟到作为盆景艺术意象,盆面空间有限,几棵大树在前,占了偌大地盘,两边的竹子反而居于从配地位,确是杂乱。而且把高速公路和汽车摆件置于盆面中央,也过于喧宾夺主。所以,后来以竹为主,用竹子的高低粗细来表现由近及远的幽簧丛绦,只在山腰、岗前种几棵小树,来点缀衬托山岗之高。在岗边小竹间隙露出后面的桥梁及汽车摆件,表现高眺幽远之景,透露点现代气息。这样,觉得盆景艺术品味更浓一些。
 
  师法自然 传承文化 反映现实 ——盆景《延眺入幽篁》创作笔记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