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风石上春-记石栽盆景传人管铁亚 - PenJing8
古韵今风石上春-记石栽盆景传人管铁亚
2016-02-04 16:22:11  浏览:52
  图:管铁亚正在打理“一寸岩松”。

  在今年9月底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常熟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石栽盆景”让人耳目一新,所有产品被一抢而空。传人管铁亚重拾古人盆景艺术精髓,不懈研究栽培技术,在“石栽盆景”产业化道路上不断探索。

  秋日午后的阳光穿透屋顶花园的玻璃,照在一排排翠绿的植株上。管铁亚手执剪刀,细心地给这些小东西修剪整形。仔细看去,这些植株却不是种在花盆里,而是以石代盆,姿态蜿蜒各异,令人称奇。

  管铁亚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山水画家,对艺术的渊源掌故融会贯通,对石栽盆景的历史娓娓道来。上世纪70年代以前,欧美人士一直以为盆景起源于日本,直到考古发现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侍女盆景图》,世界才公认盆景的“根”源自中国唐代。这幅图描绘一名侍女手捧盆景,盆景中有数块小山石,石上栽有小树,树上结一果,并有一花,这是中国最早的“石栽盆景”。唐宋时候,“石栽盆景”为宫廷贵族和文人雅士所追捧,唐代宫廷画家阎立本《职贡图》、吴道子弟子卢楞伽《六尊者像》及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画作中,均有“石栽盆景”的身影。北宋王安石晚年住钟山,创作栽培“一寸岩松”,开中国微型盆景之先河。

  “这就是‘一寸岩松’。”只见一块比拳头还小的石头上栽有一株小松树,植株不过手掌大。管铁亚说,南宋宰相王十朋写有著名的《岩松记》,首次将盆景艺术提高到精神审美的高度。这种微型石栽非常适合放在案桌上,既有赏心意趣,又让人产生一种知难而进的激励精神。

  窗台另一边,一个覆盖着绿茸茸小草的石栽在小树丛中非常特别。管铁亚介绍道:“这是明清时非常流行的‘菖蒲石’。一般石上多栽木本植物,菖蒲石是特例,栽的是草本植物。菖蒲冬天也不死,但长不大。”柳如是诗《客从远方来》有云:“客来何所贻,贴我菖蒲石。”说的就是这种盆景。

  从历史记载中发掘“石栽盆景”研究史料,是管铁亚探索之路的理论依据和动力。自文革后,“石栽盆景”几乎失传。从小受到父亲熏陶的管铁亚决心恢复“石栽盆景”制作技艺,重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华。

  管铁亚说,要做好石栽,首先要充分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无论选择什么石材,都要掌握一个植物的共同特点,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即既能吸水又能透气。如果能解决这个原则问题,那么任何石材都可以栽培植物。有些石材透气性差,如花岗岩、大理石等,就需要对石材进行专门处理,使树木不会因缺氧而烂根。其次要注意形式美的问题,石栽与盆栽的主要区别在于表现形式不同,盆栽一律采取根向下的形式,容易产生雷同,石栽则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在峭壁上采用横出的方式,就是“悬崖式”;在平缓的山坡上采用露根定位方式,就是“咬石式”。总之,树根与山石的结合是根据山石的走向与特殊的形式来审定的,如此将树木定植在山石上的技法叫做“适相栽培”。石栽的艺术魅力正源于这种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程式可循的形式美。

  选定石头后,就要选择树种。最初管铁亚尝试的是本地树种榆树雀梅等,但效果并不好。之后他尝试岩松,几次试验后获得成功。“日本紫薇效果也不错,真柏成型时间慢,长成一个要好几年,小石榴、枣树等要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才能开花结果。”种植时,管铁亚对山石进行巧妙加工后种上小苗。待小苗长大,外面看来便如长在石上一般。

  作为山水画家,管铁亚常常将山水画的意境融入石栽。在树下安置对弈老叟、拉琴听曲人,在石上挖掘水池等,都为石栽增添了鲜活意趣。但管铁亚说,石栽还是要以自然为主,如果人工雕琢痕迹太重,就会走上歧路。如何以人工制作“自然”,就是“石栽盆景”艺术角度最难的地方。盆景艺术追求“气韵生动”,不仅追求理论创新,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在探索之路上,管铁亚侧重研究科学技术——如何让树木健康成长、长期存活,如何让不会养花的人也能轻松养护,主人外出无法浇水怎么办……管铁亚探索出一整套种植管理技法,并获得国家专利,使“石栽盆景”制作维护变得更加容易。这让“石栽盆景”的产业化、市场化不再遥不可及。

  去年,管铁亚在吴江同里镇设立苏州市常馨石栽艺术科技有限公司,以500多平方米厂房和2000多平方米土地开始石栽产业化之路。如今,公司已有五六人掌握石栽技术,制作出近千件可出售成品和万余半成品。

  第八届花博会期间,众多专业客商欲批发、代理“石栽盆景”产品,有很多客商提出合作开发的要求,给管铁亚增添不少信心。下阶段,管铁亚计划应日本、台湾客商的邀请前往展览。他说:“日本的盆景艺术在国际上影响极大,但日本没有石栽艺术,一般都是他们到世界各地展览日本盆栽。如果我们能去日本展览,无疑意义重大。”管铁亚希望通过各种努力,能有更多投资者支持石栽艺术,共同把企业做大,把“石栽盆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