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苏派盆景有两大宗师,一位是大作家周瘦鹃,一位是园艺家朱子安。如果说,周瘦鹃对苏派盆景的贡献是其秉承“画意入盆”的苏州盆景艺术传统并将其发挥到极至,那么朱子安的贡献就是将苏派盆景艺术回归到园艺学的范畴。经过朱子安整整九十年的辛勤探索,当代苏派盆景终于形成了技法上“粗扎细剪,结顶自然”,作品上“潇洒隽秀,凝若诗画”,取材上“古雅拙朴,老而弥健”的艺术特点。
粗扎细剪,结顶自然
1902年7月,朱子安出生于江苏常熟一个园艺世家,祖上在常熟乡下以种植花木为业,其父朱仲良有一手高超的盆景技艺。迫于生计,朱子安自幼随父学艺。1907年,年仅5岁的朱子安跟随父亲来到苏州,在虎丘一花农家做长工。1916年,他只身前往无锡耀明电气公司做花工,1924年回到苏州,与父亲一起开荒,以栽培花木、制作盆景为业。
常年不间断的刻苦学习,使朱子安将苏派盆景的传统技法“六台三托一顶”掌握得炉火纯青。所谓“六台三托一顶”,就是将树干蟠成6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片即为“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1个大枝片,即“一顶”。这种传统的苏派盆景,结构层次分明,参差有趣,摆放时讲究两盆对称,意为十全十美,很受达官显贵的喜爱。考虑到市场的需求,有时朱子安还将盆景做成鹤和“寿”字的形状,陈列于祝寿会上。
随着盆景创作的深入,朱子安渐渐不再满足于这种近乎工艺化的制作技法,开始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他自创了一套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的方法,简称“粗扎细剪”法。这种剪扎技艺,可以表现树木各个部位的自然美姿。如榆树、雀梅、三角枫等,均采用棕丝,把枝条蟠扎成平而略为垂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然后用剪刀将叶片修成椭圆形,中间略隆起呈弧状,犹如云朵;而对石榴、黄杨、松柏类等慢生及常绿树种,则在保持其自然形态的前提下,蟠扎部分枝条,或弯曲,或稀疏,使枝叶分布均匀,高低有致。修剪时以保持形态美观、自然为原则,只剪除或摘除部分“冒尖”的嫩梢。此外,在蟠扎过程中,也力求顺乎自然,避免娇揉造作,这主要表现在“顶”上——也就是朱子安根据树木,尤其是乔木,生长到一定年限就自然结顶,不再向上生长,而是向侧枝伸展的特性而改革的。结顶的位置,他则主张因桩而异,因势而变,达到造型构图简洁、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结顶自然”,是朱子安独到的盆景造型之处。自此,他的作品开始呈现出一种自然新颖的面貌。
20世纪30年代初,朱子安凭借其扎实的制作功底和清新的作品风格在沪宁一带同行中初露锋芒。那时他每年去上海,殷祥林(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海派盆景宗师殷子敏之父)、陈金坤等沪上盆景名家都要请他去帮助蟠扎几盆。
潇洒隽秀,凝若诗画
朱子安在盆景艺术上的独特造诣,既得力于其渊深的家学,又得力于著名作家、苏派盆景一代宗师周瘦鹃的悉心指点。
20世纪3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子安随几个上海同行到申报馆拜访周瘦鹃,虽是短暂的初次见面,却使他对这位以“画意入盆”,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的大作家产生了由衷的敬仰之情,而此后周瘦鹃在看过朱子安的盆景作品后,认为朱功底扎实,不落俗套,从而另眼相看。周瘦鹃回苏州定居后,朱子安便成了周瘦鹃“紫兰小筑”的常客,他们一齐研摩盆艺,探讨树桩的栽培、蟠扎、造型、管理,赋予盆景艺术细胞。与大师多年的交往,使朱子安受益匪浅,他从曾经的“手艺匠人”,转而具备了艺术家的灵感和手法,功力更见不凡。
之后,朱子安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明代吴门画派的画理创作盆景,注重作品的形态和意境,因而其作逐渐形成“潇洒隽秀,凝若诗画”的风格。其地柏作品《衡山画意》,于浅盆中配置英石一块,古柏蟠曲其上,技法隽秀,姿态闲适优雅,与吴门画派风格相近,俨然一幅古画;圆柏作品《巍然侣四皓》,四棵古柏合栽于一浅盆之中,盘根错节,皮骨透露,树石相间,枝翠叶茂,飞动之势和平稳静息糅为一体,有西汉隐居太湖商山四皓之喻。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圆柏《秦汉遗韵》,树龄约500年,主干已成枯木状,但却披绿挂翠,生机盎然,造型自然古朴,显得风姿迷人,潇洒飘逸。苏州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根据“秦松汉柏”之说,为其题名“秦汉遗韵”。在1982年江苏盆景艺术展览上,该盆景后面补以空白画轴,成为名副其实的立体画,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1956年,党和政府在修复了一批历史名园后,当即着手恢复与园林密切相关的盆景艺术事业。时任苏州市人民政府园林管理处顾问的周瘦鹃竭力推荐朱子安,说“发展苏州盆景非朱子安莫属”。已答应无锡一家单位聘请的朱子安经周瘦鹃劝留,带上家中的几十盆盆景前往拙政园,正式致力于苏州盆景的继承和发展。
古雅拙朴,老而弥健
1956年至1972年,朱子安先后辛勤耕耘于拙政园、慕园与留园,为各大名园创建盆景园并培育盆景。l966年底,一股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盆景被指责为“封资修黑货”、“玩物丧志”,刚刚创建的盆景园皆被迫关闭,朱子安亦因受周瘦鹃牵连,时常被批斗。即使自身处境如此恶劣,朱子安仍冒着政治及人身危险,与长子朱锦源、三子朱永源坚持每天为几千盆盆景浇水,时间长达60多天,从而使《巍然侣四皓》等一大批艺术珍品免遭厄运。
1972年,年届古稀的朱子安终于迎来了他盆景艺术事业上的春天。一日,市园林管理处的领导特意去留园盆景园找到朱子安,要他搞一次盆景大生产,振兴苏州盆景。朱子安当即确立了恢复苏州盆景“挖野桩与收集半成品相结合”的发展方针。
实践使朱子安深知从小树苗开始培育的盆景,经蟠扎、定型、修剪,一般要六、七年,多至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用于观赏、展出,培育时间太长,成型速度太慢。他从幼时随父上山挖野桩的经历中得到启发:山野的树桩,不仅形态各异,且长势良好,萌发力强,经一、二年培养,只需略施整形修剪,即可成景。同样的道理,收购半成品也能大大缩短培育时间。于是,朱子安和徒弟们一次次出现在苏州西部的光福、东山、天平等一带山里,奔走于吴县林场、新民苗圃、常熟虞山林场、上海良种场、宁波三十六湾以及南通、如皋等地,一批批的野桩被运回留园,一盆盆的半成品被收购。搜集到素材后,朱子安逐一精心构思,精心创作,把一个个来源于自然的树桩制作成一件件盆景艺术品。这些用“古雅拙朴,老而弥健”的古桩创作的盆景,配以古盆和几座,顿时古趣横生。这批经过朱子安之手的作品在历届江苏省、全国盆景评比展览中屡获大奖,如圆柏盆景《秦汉遗韵》、榔榆盆景《龙湫》、大阪松盆景《云蒸霞蔚》、紫薇盆景《花攒锦簇》等,享誉国内外。
晚年的朱子安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振兴苏州盆景的夙愿。1978年,他受聘市园林管理处技术顾问,指导市内各大盆景园;1982年,他精心挑选参加江苏盆景艺术展览的作品,坐镇南京一个多月,确保了苏州盆景在省内的绝对优势;同年9月,为新建盆景园“万景山庄”而不辞辛劳;1985年和1989年,他挑选作品参加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盆景评比展览……
为表彰朱子安对继承和发展苏州盆景、中国盆景所作出的重大贡献,1989年,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现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等单位联合授予其“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1996年12月30日,朱子安这位在中国盆景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与世长辞,享年95岁。
斯人虽逝,风范长存。时至今日,人们仍能在拙政园、留园、万景山庄等地观瞻大师遗作,学习其精湛的制作技艺,感受其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艺术气息。大师锐意进取、大胆革新的精神,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盆景人,为发展与繁荣中国盆景艺术谱写新的篇章。
[转载]朱子安朱子安、朱永源遗作《秦汉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