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盆景的百年历史 - PenJing8
厦门盆景的百年历史
2016-01-08 16:45:27  浏览:7

厦门盆景百年史

  文|傅泉[生于1945年11月25日,厦门盆景花卉协会会长(1998至2008),主编闽南园艺,出版《厦门盆景》,主持与福建省林业厅和《花木盆景》杂志社联合召开2001耐翁盆景艺术研讨会,举办2005厦门-中国盆景艺术研讨会,出版耐翁盆景艺术研究等。]

    一、厦门盆景百年史

  厦门盆景百年史可分泉为:(一)清末至上世纪30年代;(二)上世纪30年代至解放前夕;(三)解放后至“文革”三个时候。

  厦门盆景的百年历史

  

  (一)清末至上世纪30年代

  清朝末期的盆景一律都是民间的,不论是富绅巨贾或平民的家园、住宅,都有盆景保存到30年代以后,有的实物至今犹存,例如耐翁先生府邸老家的七里香、紫薇、石榴榕树等盆栽,造型是源于苏州的手法,但基本上都已脱离了“六台三托”那种板滞气味了,绝大多数是立式,节节向上生,长了三至五六枝侧枝,各呈自然的树冠,高170厘米。树龄百年,艺术水平相当于现在某些展览品,栽在宜兴紫砂大圆盆,盆直径76厘米。地栽紫薇、七里香,半加工造型,高300厘米。水池假山、浮雕隐山、山水壁画、泥塑挂壁小幅山水、落地石笋、置石等,都保存到抗战厦门沦陷时才被毁。

  又如鼓浪屿林菽庄住家里,80年代尚存一枝落地七里香盆栽,高约240厘米,六枝侧枝,七个树冠,造型同耐翁府邸的极相似。菽庄花园里,解放后尚存有扎“福”、“寿”等字的榕树盆栽四五盆,高110厘米。黄奕厝家花园里,解放前尚存有百年以上柏树盆栽数十盆,高度一律约80厘米,栽在一式的深形盆,列置地上,造型优美。体式多样,在现代展览会上可算得上是不多见的好作品,80年代尚存十多盆。此外,清河别墅、四季花园等园的盆栽都在30年代先后毁灭。

  民间(画家、商人、医生)的中小型盆栽和“植物配景”多数为榕树、柏树。从这些实物可知在清末厦门盆栽水平已经是不同于“六台三托”和“鞠躬如也”的模样了。植物配景的作品,也都楚楚可观。山水盆景大多数为海珊瑚和英德石。而用英德石作孤赏石的更多。

    厦门盆景的百年历史

  (二)上世纪30年代至解放前夕

  这时候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又是日本盆栽革新时候。由于厦门曾一度沦陷,日本盆栽革新浪潮也波及厦门,他们的口号是“创作自然盆栽”。

  接着岭南也开始革新。厦门盆栽就在这时吸取日本美术盆栽的经验,欣赏岭南孔泰初的整形艺术,开始酝酿技艺革新,并出现悬崖斜干等造型。虽然大家革新技法不尽相同,但总的趋向都是自然,对“六台三托”的板滞进行改革而寻找创立新技法道路以满足审美的需求。

  这时厦门的盆景就有三类:1.山水盆景(深水、浅水);2.植物盆景(有配景);3.孤石盆景(孤赏石、水石盆景)。

  厦门盆景的百年历史

  

  (三)解放后至“文革”时候

  解放后至“文革”是盆景事业大建设和大破坏时候。

  解放初,民间的盆栽进—步发展。绿化办公室和公园管理处成立。为了美化公园、建置盆景,当时绿化办书记杜附、公园管理处书汜李秀梅、主任林育德、科研组长李芳洲协同民间的盆景艺术家十多人组织一个“美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美委会”),由照相馆经理欧阳璜任会长,会址就设在公园内。公园的负责人前往参加活动,双方配合默契。公园鼓励民间发展盆景,“美委会”从技术上帮助公园物色采购盆栽,建设公园。1959年建国l0周年时,从专业学校毕业的技术员分配到公园,加强了公园自身的技术力量,而民间艺术家也接二连三地出现。这时公园出资委托“美委会”协助采购的盆栽就有榕、榆、杨、梅、七里香等,蔚为大观。

  1962年岭南盆栽革新成功,创立“蓄枝截干”技法,自称“岭南盆栽”,发起一次全国性盆栽展览会。厦门有公园的和民间的榕、榆盆栽参加展出,公园的一株榆树《破壁飞龙》竟获得全会最高评价,榕树也得好评,《羊城晚报》及香港、福建报刊都大力宣传这株榆为“天性奇质”,厦门盆景一时轰动全国。“美委会”会长欧阳璜十分高兴,把自己全部盆景花卉约200盆连同珍贵的乾隆彩色花盆赠送给公园。这时候民间的盆景可供展览的不下3000盆,公园的有500盆,从此,各地园林工作者不断前来访问。这是厦门盆景事业的黄金时代。

  文革初期,各地工厂企业机关把盆景视为清除资产阶级思想的对象,一律上缴到公园,仅罐头厂一家的盆景就用卡车载了三天。文革后期.连公园的盆景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苗子,大刮“盆景下马”风。这时却一反前期的做法,不少工厂以开会布置会场为名,打条子向公园借盆景。于是借的、送的、丢的、偷的、死的,把公园的盆景“消灭”掉,只有部分民间的幸存。

  厦门盆景的百年历史

  

  二、当代盆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盆景正名平反。1979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展览会,厦门的园林,收集了残损的家底赴京展出,一株榆树《城外榆槐已半黄》获得了—等奖的荣誉,这就可见厦门盆栽水平之高了。

  现在回颐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地方盆景的发展与成功是地方园林部门与民间力量互相支持,互相依靠,通力合作的结果。盆景事业的兴衰是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密切相连的;盆景艺术的力量潜在于民间,潜在于人们对于美的不懈的追求之中。

  1982年,耐翁先生在长期研究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盆栽的种植、创作和品评三个方面的理论,撰写成书——《盆栽技艺》。在耐翁先生盆景创作理论的指导推动下,1982年以来十数年间,厦门及闽南地区盆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过去数百年取得的成就,艺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1985年9月8日,耐翁先生在市政协主席施能鹤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以及向平、周木采、林友益、苏克慧等人的协助下创建了“厦门盆景花卉协会”,施能鹤等领导任名誉会长,耐翁亲任会长。协会很快形成了一个由耐翁、范寿春、周木采组成的领导核心,并通过自己创办的刊物《闽南园艺》以及举办展览等方式促进盆景技艺的交流,同时推动了闽南地区盆景的发展,加入协会的会员逐步发展达四百余众,分布在闽南及福建沿海各地。

  此后,1986年12月30日泉州成立盆景协会,1989年元旦漳州成立盆景协会,还有晋江、龙海、石狮等县市也相继成立盆景协会,出现了老中青、农工商兼搞盆景的热潮,《盆栽技艺》成了启蒙书、理论指导书。艺术发展口臻成熟,盆景既是艺术品,也成为商品。会员中个人拥有的盆景,有的多达数万盆,单价高则一盆数十万,低则一盆一二十元,足见艺术水平之高,普及面之广。

  这一时候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盆景艺术家及其优秀的盆景作品,除了耐翁创作的《停云霭霭》、《拂云擎日》、《出墙红杏》、《寿而康》、《高士虚怀》之外,还有周木采创作的《鼓浪情诗》、《敦煌舞韵》、《青龙瞰千丈》,郑逸彬创作的《本障太空枝复湍流》、《凌峰》,庄振良创作的《紫气东来》,黄朝根创作的《志在青云》,陈振兴创作的《黄荒孑余》,黄明山创作的〈村外〉、《听涛》,洪养的《有根有本》,刘阿荣创作的《晨曲》,陈孝宇创作的山水盆景《黄山云海》,黄紫安创作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吴小北的《一夜蛙声鸣到晓》,谢定水创作的挂壁式盆景《春颂》,黄清泽创作的挂壁根艺泡包眼戏水〉等,不胜枚举。他们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都按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探索新的创作方法,根据各自不同的艺术修养赋盆景予自己的性格和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大部分人都不再追求单纯形态的美,而是寻求外观和内涵的统一、艺术与心灵的统一,表现某一意境与个性,寻求新的创作手法。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认识到盆景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关系;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写照和自然流露,没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就拿不出美好的作品。因此,每—位爱好者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盆景艺术修养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个人思想道德的修养。如周木采先生就提出“树品即是人品”的观点。因此这些作品不沦是盆栽或山水,它们在总体上体现着一种时代精神——创新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特区文化,表现出一种新的风格——厦门风格。

  厦门盆景的百年历史

  

  三、耐翁简介

  耐翁先生原名傅继扬,字耐雪,老年改耐翁,号石巢,祖籍福建南安。1912年生于厦门艺术世家,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喜爱绘画、印石、古玩和盆景。善于钻研。积数十年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理论。早年忙于工作。暮年退休之后旧好难释,壮心不已,每日以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为必修课,同时还撰写大量文章投向国内外报刊、杂志、电台。1980年,他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印石辩》,于1982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珍贵印石的实物图片,分析其地质成因及鉴别真伪和品位的方法,是建国后第一部印石专著,系统、科学、实用,曾多次再版并译为日文。

  厦门盆景的百年历史

  随后他又用一年时间撰写《盆栽技艺》,1982年由林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被推荐为1982年优秀科技作品,不少园艺专业学校以此书为教材,许多盆景爱好者均从此书中得到最实用、最有益的教诲。此后他还发表了数十篇盆景论文,散见于国内外有关报刊杂志上。耐翁先生把艺术的繁荣看成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他不但注重理论的实践和研究,而且开始致力于它的普及和推广,1985年他不遗余力地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创建了“厦门盆景花卉协会”,并创办了会刊〈闽南园艺》,通过会刊普及盆景知识。耐翁先生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的倡议人之一,并兼任协会的副会长,对“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提出过许多建设性和方向性的意见。

  厦门盆景的百年历史

  

  耐翁先生在盆景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有:

  (一)熔南北“蓄枝截干”和“攀扎”技法于一炉,提出“培育为主,雕剪灵活结合,尊重植物生长规律”的创作原则和山水盆景必须“景物生动,比例合理,尊重地质地貌”的创作原则,从而开创了以闽南地区为核心的厦门盆景的独特艺术风格。

    (二)提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盆景艺术创作的先导”,把审美作为研究盆景技艺的中心环节,并从正反两方面具体阐述了怎样审美以及丑与美的区别。他认为盆景佳作的标准是:对植株处理是否适宜,座落位置是否正确,培育造型是否得法,疏密安排是否恰当,构图变化是否有独到之处。对于盆景的立意、命题、题材、创作技巧,以及意境、神韵,他均有细致的分析。

    (三)1986年在武汉首届中国盆景艺术讨论会上,他对盆景的风格、流派撰文作了详细论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各地盆景艺术工作者既要努力创作有个人风格、地方特色的盆景作品,又要破除门派之见,共创“中国派”。实践证明,耐翁先生的提法是符合当前盆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艺术发展规律的,使盆景艺术能予以健康发展。对于展览评比方法,他也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品评标准。

    (四)耐翁是第—位把盆景创作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来认识的盆景前辈,他不同意“做”盆景和盆景“制作的说法,认为盆景并不是象工匠那样简单的做出来,应该是“创作”才恰当。

    (五)对中国盆景的历史发展作较深入全面研究的人。对于盆景起源问题,耐翁进一步探讨了河北望都壁画上有关“盆景”中红花的真相。

    耐翁先生一生为艺术而忘我地耕耘,他寄情于青年,希望自己的艺术生命能在青年一代身上得到延续。在86岁高龄,他仍然执著地在艺术天地中耕耘着。从1982年《盆栽技艺》问世以后,他在盆景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又有许多新的成果,如有关盆景历史的问题,植物新品种的开发利用。以及个人新的盆景作品等,他对盆景美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直至他辞世的最一段光阴里,他仍不遗余力地写自己的第三部书。在这样最珍贵的光阴里,他将“审美指导创作”的论点,做为全书的核心著作此书,他说人应该先认识美在哪里,然后来说它的美在哪里,再做出美在哪里,以此来推动盆景的创新和全国盆景艺术水平的提高。

  (本文节选自傅泉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