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如皋盆景背后的故事 - PenJing8
南通如皋盆景背后的故事
2016-01-06 13:26:27  浏览:21
南通如皋盆景背后的故事

 江海明珠网讯(记者 严艳 通讯员 周鹏)2015年初,江苏南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获批,其核心区位于如皋市,主要发展创意农业和长寿农业。这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首次在苏中布点,如今,无论是产业中的泰斗级人物,还是新生代的代表,他们都达成了一个共识:走创意农业发展之路,助推如皋花木产业二次腾飞,而如皋盆景无疑也会借此东风,更上一层楼。
 
 
 
  一
  一个城市的历史大抵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记载,一是史书,二是古物,而古物中能保存长久且逾千年仍有生命力的便是古树。
  盆景艺术是我国园林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悠久,可考者有1300多年,唐代李贤墓的一幅壁画上,绘有侍女手托盆景的画面,表明那时已盛行盆景艺术。现藏于故宫的南宋名画《十八学士图》中,所画大理石案上设有一盆珍松,形态异常精巧。至明代,有关盆景的记载、诗画更多。
 
  在盆景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风格各异,争奇斗艳。而如派盆景则是当今公认的七大盆景流派之一。
 
  2008年,如皋盆景造型技艺被列入南通市第一批非遗项目目录,第二年又成为省级非遗,2014年12月,如皋盆景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也是南通市第十个国家级非遗。
  如皋盆景,北宋时候就已出现,现在上如皋水绘园转转,还能看到北宋着名教育家胡瑗胡安定留下的一盆“蛟龙穿云”古柏盆景——倾斜的枝干透出平衡之美,像一条蛟龙穿越千年之沧桑,直上九霄,其古朴坚挺之势颇有安定先生之遗风。
 
 
 
  二
  “想要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如派盆景,有一个如皋人是绝对不能少的,那就是花老爷子。”来如皋前很多人就和记者介绍过。
  这个众人口中的花老爷子,就是着名的中国花木盆景大师,国际花卉博览评委花汉民先生。
  1986年,在意大利佩夏举办的第18届国际花卉博览会上,他为我国夺得一枚金牌;1988年3月,在香港举行的花卉博览会上,他创作的盆景“绿阴深处”获冠军奖;1990年夏,在日本大阪市举行的国际花卉博览会上,由他组织制作的“饱览人间春色”,以其悬根露爪,古朴雅致,造型奇特,以及“横空出世彩云间,鸟瞰千河万重山”的非凡气派,一举获得国际金奖和博览会最高荣誉奖——国际优秀金奖。
 
  “还记得当初,我在自家责任田里一边试着种花木,一边琢磨新的盆景剪扎技艺,不少村民曾讥讽我‘不务正业’。”但令人惊讶的是,花老自创的“移山缩水”盆景,演化为一张张国际请柬,欧美国家纷纷邀他去讲授中国盆景艺术。看到同样一棵树经他摆弄成盆景,就能价增数十倍卖到国外去发“洋财”,不少村民纷纷找上门来,拜师学艺。
 
  眼前的花老,已年过古稀,身材清瘦,皮肤黝黑,地道的农民模样。也就是这位农民,创造了自己“顺其自然、因树造型”的盆景艺术特色,乡村“泥腿子”变身为国际盆景艺术大师,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国首批盆景艺术专家。
 
  “如派盆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起源于北宋时候大教育家胡安定,当年胡安定先生的盆景是做成S弯的,所谓S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美人腰,其实是太极图的分界线,它整体一看是个太极图,一边三片强调的是三个数、六个数、背后的三片是九,这样加起来三六九,其实是坤卦和乾卦,世界各地的盆景它胸部都有枝片,只有如派前面没有,它本身就是一个太极图。” 花老先生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漫步在花汉民老先生的家中,一如他给这个家取的名字“花神居”。如果世上真有所谓的仙与圣,恐怕这里的每一个盆景都俨然成仙成精了,或悠然自得,或傲然远眺,或婀娜曼妙,或横卧休憩,将如派盆景“云头雨足美人腰,左顾右盼两弯半”的特点,诠释得惟妙惟肖。
 
  “如派盆景在古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用处,你知道是什么吗?”花老先生笑了笑,对记者卖了个关子。
  “过去如皋这里当官的人少,但有钱的人却不少。有的人发了财,但没有官衔和官位,所以家门口不好摆放石狮子。于是一些地主家门口就摆放一对罗汉松或者五针松做的盆景,像两个狮子蹲着,取‘事事如意’之意,因此有人把如派盆景称为尊狮式。”花老饶有兴趣地介绍着,“有的人家还摆一堂,摆一个组合,一边一盆文树,一边一盆武树(武树主干呈两弯半,文树直杆),成奇数摆放,五盆、七盆或者九盆这样摆,如派盆景这样的组合式,也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
 
  作为一个非遗项目,如皋盆景技艺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
  “老的东西要保留,要体现如派的风格,但是新的东西也要接受,要去开发,老爸弄的这个寿字盆景,具有时代风格的特别意义。” 花老的儿子花永怒也是如派盆景传人,他指着一盆寿字盆景,告诉记者,“父亲因树造型,将部分死去的树枝做成枯梢式,给这个盆景取名为‘生死恋’,也体现了一种人生。若再长几年,铁丝拿掉,四边是绿色的叶子,中间是一个寿字。既看到绿色,又看到了寿文化。”
 
  近年来,如皋盆景除了发扬光大“两弯半”造型的特色,还向其他流派学习,创造了许多欣赏价值极高的精品盆景,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有统计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如皋盆景在国内先后获得了200多个各类奖项,在国际上,获得了17个奖,其中金奖7个。
 
 
 
  三
  在如皋有这样一所园林,这里珍藏了大量的古盆景。不经意间,从你身边滑过的可能就是一棵千年古树。除了花老先生的“花神居”,如皋的水绘园也是现在闻名全国的盆景园林。这里珍藏着众多的珍奇古树盆景,包括全国最大的五针松盆景。
 
  与古树作伴的是水绘园的园艺师——朱本涛师傅。40多年来,水绘园的每一盆苗木都是由他打理过。让他骄傲的是他精心伺候的这些盆景都是中国盆景界里的珍品。朱师傅的这大半生都用在侍弄这些宝贝上了,但他也享受其中。
 
  如今,朱师傅已经退休了,但他依旧从事着自己最爱的盆景事业,在如皋热闹的盆景市场我们见到了他。
  “我家祖传四五代侍弄花草了,也算是盆景世家吧。”作为如派盆景传人的朱师傅笑着告诉我们,“还记得我在水绘园时,打理过一对近100年的五针松,当时上海龙华植物园的人过来看中并买走了,在毛主席去世的那年,上海龙华植物园又将这对五针松赠送给了北京,陈放在了毛主席纪念堂前。”
 
  事实上,中南海、钓鱼台等重要场所也都能见到“如派”盆景的绰约风姿。
  “珍品总有其独特的地方,盆景也不例外。它的绿苔,不是人工的,是自然生长的苔;树皮的斑,天然的就像老人斑;再看这些老树的角,虽然现在可以用人工雕刻,但这些老树一看就是天然形成的,就像鹿角一样,自然腐朽而成。鹿有角方显其高贵,树有角则历尽人间芳华,如皋盆景的历史与辉煌就像这枝枝丫丫一样经历过一千多年的生长蔓延,一代代延续至今……”园艺师朱本涛师傅,说起他每天照料着的这些盆景,也是滔滔不绝,就像介绍自己的家人一样。
 
  四
  走进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如生的盆景园,记者立刻被眼前这些姿态各异、创意独特的盆景吸引了。瞧,那棵《外婆门前柳》不正是前不久在首届“中国杯”盆景大赛上获得金奖的作品吗?
 
  其实一盆小小的盆景,从种植到培育过程往往超过10年乃至20年。“盆景就是这样,花的就是时间,没有那么多年的用心培育是长不成想要的样子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如生说,“这个树胚实际上是一棵柏树,但看起来像一个柳树的骨架,所以我就通过嫁接的技术,把它改得像柳树一样,你看它枝条摆下来,风一吹很自然。”
 
  王如生说,过去的盆景讲究规范,而现在的盆景则更注重自然,这也正是新形势下如皋盆景的发展趋势。
  1998年,王如生拜盆景艺术家花汉民为师,多年来,他创作的盆景因构思独特和立意新颖赢得了无数奖项。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创新的裹纸嫁接法,不仅缩短了嫁接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盆景嫁接的成活率。
 
  “过去的嫁接我们都是用很小的苗,只有牙签这么大,接好以后做成盆景甚至要七八年才能做,速度太慢,现在接的苗可长了,最长的能够达到一米,最粗的大拇指这么粗,所以接上去以后当年就可以初步造型,有的嫁接得好的,当年就能卖掉,提前的时间是过去的七八倍。”王如生说。
 
  裹纸嫁接法很快就被推广了,期间不止一个人提醒王如生申请专利,但他始终没有那么做,“盆景教会我的是融合与分享,我要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致富。”
 
 
  五
  如皋人之所以长寿,除了很多已经广为人知的因素外,在很多人看来,对花木盆景的垂青也正是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休息的“休”,就是一个人靠在一棵树边上,人与树在一起就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修心。做盆景的时候大脑要全神贯注其中,身心愉悦,手脚也要动,浇水、剪枝……最后整天还接触着绿色,如皋人又怎能不长寿?
 
  正是源于如皋人对盆景的这种特殊的热爱,加上祖上传下来的技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安定先生故里苗木种植已是蔚然成风。当然这种种植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区别,集约化、规模化成为这一产业的最大特色。
 
  如皋盆景成为支撑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而在产业做大的同时,如皋人并没有忘记做优这份文化,每年如皋人都要举办盛大的盆景节,这成了古城最隆重的集会,在这个日子里,围绕着盆景,各种丰富的活动被举办。
 
  盆景如画,盆景如诗,盆景中透出的是浓重的中国文化。每一个盆景,就像一幅中国的书法,一幅中国的水墨山水画,烙着深深的中国印记。徜徉在如皋,流连在这精美的如派盆景之中,让人止不住的是对这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赞叹,是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