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佛手文化 - PenJing8
金华佛手文化
2012-11-04 15:38:04  浏览:7

金华佛手文化


  金佛手原产于佛教之国——印度,后传入我国种植。金华佛手文化 - 魚躍鳶飛塘雅鎮 - 魚躍鳶飛塘雅鎮金华佛手的种植历史悠久,从有关地方资料看,金华佛手是一个从各地搜集而来的种群。

   北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福州闽县的孙栾来婺州任知府,从老家带来两盆佛手,次年卸任,将其赠于赤松子庙,由余告管理,经他的精心管理,便发展起来了。这便是福州种佛手。据此而算福州种佛手落户金华已有940余年。

金华佛手文化 - 魚躍鳶飛塘雅鎮 - 魚躍鳶飛塘雅鎮   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金华婺城区后溪何村何伯慧任江西临川丞,至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其次子何基返金时带回佛手种植,从此后溪何也佛手飘香。据此而算江金华佛手文化 - 魚躍鳶飛塘雅鎮 - 魚躍鳶飛塘雅鎮西临川种佛手在金落户已有780余年的历史。

   明景泰元年(公元1415年),南京人周饮任金华知府,从南京带来几盆佛手由仆役邢天择管理,并传其技术。其离任时送于邢几盆,邢就在山口村种植并发展了佛手。这是南京种佛手第一次在金落户,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

   光绪二十四年修的西吴《环溪吴氏十四修宗谱》记载:“吾九世祖巽源公由吴阊带归佛手柑一种,玲珑奇巧,诚果中仙品也。”指巽源公(吴必纲,公元1592-1674年)在外经商,从苏州引种佛手到西吴种植,距今也有300余年了。

金华佛手文化 - 魚躍鳶飛塘雅鎮 - 魚躍鳶飛塘雅鎮  金华佛手文化 - 魚躍鳶飛塘雅鎮 - 魚躍鳶飛塘雅鎮  金华佛手文化 - 魚躍鳶飛塘雅鎮 - 魚躍鳶飛塘雅鎮

  佛手的异名较多,不同的地方称呼有区别。有的名不同而指的却是佛手。有的名相同,指的反倒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手。所以,要了解佛手,就得对佛手的几种异称有所了解。

枸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枸橼”、“香橼”和“佛手柑”视作同一种东西。如“枸橼,释名,香橼,俗作圆。”佛手柑,时珍曰:“义未详,佛手,取象也。”在《集解》中写道:

“……枸橼产闽广间,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有长一尺四五寸者,皮如橙柚而厚,皱而光泽,其色如瓜,生绿熟黄。其核细,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袭人……《异物志》云:浸汁浣葛苎,胜似酸浆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时珍对佛手的描述是错误的。佛手柑没有核,何来“核细”?佛手无瓤,何来“酸浆”?更谈不上“浸汁浣葛苎”。由此可以看出,李时珍没有亲睹佛手,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地大物博,凭当时的交通和社会环境,对那么多的药物不可能一一亲见。他虽查阅了有关

《植物名实图考》中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

“雩娄农曰:吾少时侍先大夫於楚北学使署中,有幕客自施南回,携一果,见啖如橘柚,而形不正圆,肉白柔厚如佛手柑,以为即佛手柑不具指爪者。越廿余年,亻暴   直南斋,岁腊赐果一筒,题曰蜜罗。盖闽中畺吏所进。时大寒,瓤作坚冰,以温水渍之,剖置茶瓯,一室尽香,亦内臣所授也。寻使湖北,按试施州。筵之核,盘之供,皆是物也。窃以形味都非珍品,而厥包作贡,因为赋诗,有方朔老丑待诏金门之诮。后使豫章,至赣南,于市中鬻一果,形正同,而瓤如橘,味殊酢,又以为朱栾之异种。及莅滇,则园中植之树与花皆佛手柑也。土人名曰香橼,始知有指爪者为枸橼,无指爪者为香橼。又或一枝之上两者俱擎。古人有以香橼为佛手柑者,洵非耳食。按《黔书》:蜜筒柑,或曰:即南海之紫罗橘。蓄之树以浃岁。荐之盘以弥月,滇曰蜜筒,黔曰香橼,诚一物矣。而《兴义府志》:紫罗橘出安南,俗名蜜筒,香色似香蜜罗而小,皮薄,有穰。《思南府志》:香橼即蜜罗柑,气芬肉厚,点茶、酿酒俱宜。然则蜜罗、蜜筒为二物。而余在赣南所啖者乃蜜筒也,《黔书》述之未晰。《贵州志》有谓作藤生者,亦误矣。夫一物不知,以为深耻。余非仰叨恩泽,屡使南中,亦仅尝远方之殊味,考传记之异名,乌能睹其根叶,薰其花实,而一一辨别之哉?”

同样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把枸橼与佛手等同起来:“枸橼详草木状,宋《图经邕著录》:即佛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有趣的事。《植物名实图考》作者费了那么多的笔墨来说明如何认识佛手,结果还是没有搞清佛手的名实问题。可见有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而实际上并不简单。 我们也无怪乎李时珍的错误了。

《通雅》:“飞穰,佛手柑也,即拘橼也(拘,枸之误)。”

以上两书,把飞穰、枸橼与佛手等同,看作是一个东西。正是地域不同,对佛手的称谓有一定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在针对相关问题时,要细加斟别。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中有可能出现讹误。因为这两段话中,没有像《本草纲目》那样对佛手的性状进行具体描述,使其中错误明显暴露出来。

香橼  佛手香橼   在众多的志书或类书记载中,它是区别于佛手的一种柑橘类果实。明代何乔远所撰《闽书》中,对香橼写得异常简洁,同时也提及了“佛手香橼”。

“香橼,气芬郁袭人衣,又有形似人手者,名佛手香橼。”

这里同时提到的“香橼”、“佛手香橼”指的不是同一种果,香橼是一种果,佛手香橼是佛手果,这是没有疑问的。

清人嵇璜的《续通志·昆虫草木略四》中,在对“佛手柑”进行说明后,对李时珍的“香橼”、“佛手柑”的解说提出自己的见解:

“臣等谨按:香橼与佛手柑异种,《本草》指枸橼为佛手柑,非是。郑志枸橼已见果类,因辨正,故再著之。”

佛手柑  相对以上几种名称,“佛手柑”是比较明确的。因为佛手“取象”而名,所以“佛手柑”即为“佛手”,不会有太大的差错,是不会有疑义的。

但是,明朝王象晋所撰《群芳谱》中的《果谱卷三》中所描述的“佛手柑”却是犯了一个错误,他把“佛手柑”与香橼之类的果相混淆:

“佛手柑,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实如人手有指,有长尺余者。皮如橘柚而厚,皱而光泽。色如瓜,生绿熟黄,其核细,味不甚佳。……浸汁洗葛苎,绝胜酸浆。”

王象晋开始对佛手的描述是对的,到后来把其它果品的特征,如“其核细”,“浸汁洗葛苎,绝胜酸浆”掺入其中。可见王象晋也没有亲见过佛手柑。

密罗柑(又称蜜罗)  蜜罗柑与佛手不属于同一种果实,在《植物名实图考》、《闽游纪略》中都认为蜜罗柑与佛手是“同类”、“乃佛手之属”,但不是佛手。而清人林溥在《古州杂记》中对蜜罗柑的说法不同,认为蜜罗柑是佛手的另一种称谓:

“佛手柑,又名蜜罗柑,芳气袭人,剖食香脆洁白,远胜他果。”

很显然,在这里,林溥与前面的李时珍、王象晋一样,把佛手柑与其它柑类果实相混淆。事实上,蜜罗柑是蜜罗柑,佛手是佛手。《古州杂记》作者也没有看到过真正的佛手柑。

佛指香橼  花柑  明朝弘治间修的《八闽通志》中记载福州府土产:

“香橼,树有刺,叶大而微厚,实大者尺余,黄色,皮厚而香,可食,瓢微酸而苦。又有一种色味皆如香橼,形似人手,名佛指香橼,又名佛手柑,亦名花柑。”

这段话把香橼、佛手柑与花柑交代得非常清楚。

佛爪香圆  明弘治间修的《八闽通志》中记载福建兴化府土产:

“香橼。又有佛爪香圆,福人谓之佛手柑。”

综观上述,对佛手的称谓中,佛手柑、飞穰、佛手香橼、佛指香橼、佛爪香圆、花柑等名所指的佛手是比较明白、可靠的。历史上许多类书,由于作者受到当时社会交通信息诸方面的制约,未能亲见佛手,故对佛手性状未能真正把握,然后写到书里,以讹传讹,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在这里虽然作了一些澄清,但也有部分称谓在解释中过于简约,没有对佛手的性状进行描述,故很难判断其中的说明是正是误。所以,我们在运用历史文献资料时,应多加斟别,以免误用。

 
药膳配方:

1.佛手蜜

配 方:佛手100g,蜂蜜250g,白酒10g。

用 法:共浸7天或数月均可,每天食用2次,每次2匙,含润服下,或开水伴服。

主治功效:理气化痰,润肺安咳。

适 应 症: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肺气肿、肺心 病、慢性胃炎等。 4.佛手咳喘灵

配 方:佛手30g,丹参15g,麻黄0.5g,杏仁15g, 五味子3g,细辛3g,元神曲15g,炙甘草3g。

用 法:每日1付,日煎2次。先武火将药烧开,再文火煎10分钟,每次量约200ml。趁温服用。

主治功效:理气宽胸,化痰平咳。

适 应 症:各种急慢性气管炎、哮喘等症。

2.当归佛手饮

配 方:佛手30g,当归30g。

用 法:每天1剂,煎汤分服。

适 应 症:治疗咳喘症。

3.佛手酒

配 方:佛手(切片)3kg、白酒20kg。

用 法:浸泡1月至半年,每天适量饮酒。

主治功效:活血理气,舒脾和肝,防病强身。

适 应 症:冠心病、肝胃病、慢性咳喘。同时还可预防感冒。

4.佛手咳喘灵

配 方:佛手30g,丹参15g,麻黄0.5g,杏仁15g,五味子3g,细辛3g,元神曲15g,炙甘草3g。

用 法:每日1付,日煎2次。先武火将药烧开,再文火煎10分钟,每次量约200ml。趁温服用。

主治功效:理气宽胸,化痰平咳。

适 应 症:各种急慢性气管炎、哮喘等症。

5.佛手花茶

配 方:佛手片(花),适量。

用 法:用开水冲泡,当茶饮。

主治功效:舒肝理脾,和胃定痛。

适 应 症:慢性胃炎、肝肿大、慢性肠炎、消化功能低下等。

6:另六篇佛手药方

1、佛手须根、黑小豆(2:1)浸陈醋一个月后吃黑小豆、能治老年糖尿病,对冠心病,高血压亦有益处。

2、金佛手片10g、黄柏6g、六神曲10g、红花6g、赤茯苓10g、茵陈1g、每日一剂,数剂见效,服至黄退为度。主治黄疸病、眼白黄、皮肤黄、尿黄等症。

3、金佛手片20g、凤尾竹(草)20g,每日一剂煎服,治黄疸肝炎有明显疗效。

4、金佛手片100g、甘草100g,共研细末,加白蜜和100g和丸、一日三次,每次6g,开水冲服,治久咳不愈之良方。

5、金佛手片10g、陈皮10g、杏仁10g、麻黄去节1.5g,每日一剂,用水一碗煎至半碗,分三次服,治哮喘病,多痰咳嗽等症。

6、金佛手片200g、石榴皮200g、炒存性研末白蜜100g和丸,每日三次,每次10g,治各种胃痛、胃胀等症,疗效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