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海天佛国》读感 - PenJing8
盆景《海天佛国》读感
2012-02-05 18:04:19  浏览:14
  盆景《海天佛国》读感

■福建福鼎  马树萱
  读本刊2005年第九期B版刊登的《海天佛国》盆景,及对该作的“鉴赏”解读,笔者觉得其中摆件与有些解析,实在有悖中国传统盆景的优良古雅风格,难于认同。下面笔墨劳动,与上述作者参与推进中国盆景向前开跋的目标是一致的,我的“偏见”只为寻求一个正确的判断。不妥之处,请大家匡正。
 
    一、关于盆景《海天佛国》制作中的问题探讨。据传说,浙江普陀山是观音普萨修行得道的地方。以佛教“五蕴”皆空的思想,普陀山正是这种心境普渡的“安泰之地”。《海天佛国》题跋,正是后人对普陀山“禅境”的适切写照。作者以此为题立意,正是反映中国盆景再现自然的艺术思想特征,而作品画面景观,却没有《海天佛国》的“预成图式”,叫人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构图布景既无“可象”之形,更无“空灵”之妙。六个叠层结构,满幅画面壅塞,四面缺少空白调配,作品没有顾盼呼应之情,用盆不当,色调不一,三块石头的种类,纹理原生期也不相同。两个盆座叠一垫底,正如《鉴赏》一文所言,“重量感觉”让人难受。

盆景《海天佛国》读感

有违一景一盆一架三位一体的古雅规范,画面整体经营虽可见作者个性,但直观效果却没有引起读者命题联想的因素,不能获得美的快感。因此,建议立意改造,可减少层次,去掉橙色底座,将顶部小石移置树桩石的右旁。这样,既分宾主之位,又显高低之势、远近之形,方能比配相称,气脉贯通,命题不变,队山水形式,让禅境凸现。“空”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尤其山水盆景多作空灵意境,适当运用空白,就能达到“溪出清虚,流水有声”的艺术效果。因此簿天佛国》盆景制作,宜选用山水盆布景,删去原有繁杂,避实就虚,少布雅石,远离尘嚣,或许几笔寒枝淡墨,就能妙香远闻,“佛意”显现,进入命题意境,获得一种“汪洋广阔之感,孤绝满足之意。”

    二、剖析《鉴赏》一文及其观点相榷。尽管艺术欣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常有的事,但美终归是有标准的,无规矩是不成方圆,即使创新也不能离谱。

    1、山水相连,天理岂能分割。中国人几千年的感情历程,各种文化理论汇集,形成了中国盆景艺术特色的理论基础和以心境再现自然,以自然表现心境的优良传统,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树木盆景、山水盆景、水旱盆景和讲究命题与一景一盆一几架的古雅艺术风范。中国盆景艺术特色及其形式美,也成为中国盆景艺术特色难于撼动的、比较固定的原则,如盆景作品画面景观是否有“诗情画意”,盆景的命题是否“意物相称、文意相逮”,盆架选择设置是否符合规范等等……如上述多种门类理论的汇集,各种规范的要求,就像一个筛子与里面的方格,凡是不符合筛选要求的,都得被淘汰。荆浩是中国五代后梁的一个山水画家,其《笔记法》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要文献,他给绘画下了一个这样的下义:“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这个“真”就是主体与客体,情感与物象的统一美、和谐美,进而令人产生回味无穷的意境美。这个美的产生,首先要美在自然,美在形象景观的艺术性,这个“形象景观”首先又要有“可象之形”,不能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更不能“指鹿为马”,以语言文字替代空灵之相。

    盆景《海天佛国》《鉴赏》解读中所说“本盆景是以虚拟的水旱型岛屿式的布局”的提法,分明是标新立异,说盆景不必依意选材,按意造型,盆景立意的内容也可以不必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或者说盆景再现自然其中一半,或有的也可以用抽象的想象与“万能”的语言文字来替代要表现的具体物象。如果进一步推理,就是作者可以主宰一切,也可以分化、栽剪、“虚拟”与臆造盆景。既然如此,中国盆景革新还要什么优良传统与理论基石?古人云:“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再说,大自然自有自己的语言,浪涛拍岸,寂寞求音,夕阳在山,可示昼夜,如此等等,都是艺术创作要捕捉的线索。汉相萧何,为给未央官题匾,深思三月,方书得“观者如流水”。可见,盆景命题不像编桌吃饭,来得容易,盆景作品也不是可以随意臆造的。

盆景《海天佛国》读感

    
    2、离奇联想,真是想入非非。《鉴赏》解读说:“石盆、奇石、附树石是蓝白相间的九龙璧,石色、石质、石纹和谐,远远一望,仿佛是‘苍茫云海间”’。《鉴赏》还引用唐人齐已“巨石凌空黑,飞泉照眼明。终当蹑孤顶,坐看白云生。”这首分明看山,不是观海的诗作为景框,把作品里的垂枝飘叶说成是“飞泉”、“水花”,好让人看出“诗味”。如此牵强,中国盆景艺术“高于自然”就会成了欺人之谈。

      这里暂且不论所谓“奇石”的造型有无神似之态、是否够格等等。如果我们盆景创造与审评,都是这样无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以理智判断盆景,以语言大师的精笔妙墨来粉饰盆景,那么一种中国盆景艺术新形式——想象力盆景就将诞生,到时,中国盆景不但可以像《鉴赏》说的那样,“集山水盆景、附石盆景、奇石盆景(国内似乎尚无这种提法)为一身”,还可增加“想象力盆景”于“一身”,到时就更加精彩纷呈。更为神奇的是“鉴赏”还将底座雕刻搬入景盆,说“远远一望”就“仿佛是一座佛光普照的海上圣地”。尽管笔者浅陋,但对佛家慈悲还略悟一二。何谓佛,平等即佛。佛无分上下,普施平等。而画面所谓“佛光”并无“普照”,色调不一,“海”若黄河……假如读者都如文中所言这样牵强联想,那么笔者建议《海天佛国》璧更名为“妙极”为好。如此臆造盆景,实在令人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