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建成全国最大花木盆景基地 - PenJing8
许昌建成全国最大花木盆景基地
2012-02-05 18:02:51  浏览:26
  许昌建成全国最大花木盆景基地

文章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07-11-29
  
 
 
全国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在哪里?河南许昌。来自中国花卉协会的消息说,近年来我国花木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河南省许昌市就是一个突出代表。

  近年来,河南省许昌市通过实施超常规的举措,已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和销售集散地,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产业升级。截至目前,全市花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1万亩,年产花木达22亿株(盆),已拥有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鲜花切花四大系列2400多个品种,花木年产值达26亿元。

  许昌市花木业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

  ——基地面积大、覆盖广。该市在“十五”初制定《许昌市50万亩花木产业发展规划》后,强力推进,到“十五”末全市花木面积已达到50.5万亩,进入“十一五”许昌市委、市政府站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角度,继续推进花木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花木面积已发展到61万亩。花木生产涉及32个乡(镇),花木公司667家、花木生产专业村122个、花农22万人、花工1.7万人、花商8000多人,在布局上已建成了311国道和107国道两条花木长廊。并涌现出花木大县——鄢陵县。鄢陵县花木生产面积达45万亩,许昌市政府在鄢陵县连续举办了7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构建了当地花农与外地花商合作、交易的平台。在2007年9月26日举办的第7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上,洽谈项目92个,总投资49.2亿元,签约项目40个,签约资金28.6亿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依靠科技,提高花木生产质量和档次。他们先后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等30多家科研院所、重点院校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驯化、培育和快速繁殖。近年来,全市已成功引进郁金香、百合、洋水仙、日本牡丹、玻璃海棠等名优鲜切花新品种60多个;积极开发蜡梅、绿梅、红梅、紫薇、珍珠梅、扶桑等40多个名贵木本切花;引进蝴蝶兰、日本樱花等名优特花卉新品种110多个。2002年起他们还严格标准化生产,在鄢陵县启动了“万亩优质花卉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种植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名、特、优、新、稀花木品种。目前,已标准化栽植花木面积3万余亩。

  ——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租赁和抵押入股。鄢陵县、许昌县和魏都区为调动花农和企业生产积极性,规定凡在花木主产区租赁或征用土地建园办场的,在土地承包租金方面3年内给予扶持。鄢陵县还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拿出300万元作为花木发展基金,用于扶持花木龙头企业和花木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龙头企业,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道路。市里按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牵头就扶持谁”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大型花木企业,如鄢陵县北方花卉集团、江北花木责任有限公司等,现已成为推动全市花木业发展的龙头。通过建基地、上规模、扶龙头、建集团,走出了一条公司加农户带基地连市场的发展路子,增强了花木企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鄢陵县北方花卉集团投资1200多万元,建立了名优花木新品种引进基地、优质花木种苗繁育基地,引进名优花木100多种,并建成了植物组织培养中心,该集团与282个农民创办的花木场(圃)建立了利益协作关系,与6200多个农户签订了生产销售合同,带动农户2.8万户。

  ——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建设了市、县(区)、乡信息体系,达到市有中心,县及中型以上企业有平台,乡级、小型企业及专业户有信息终端。目前除许昌农业信息网外,鄢陵县、许昌县及大型花木企业均建有花木信息专业网站,中型以上企业设有网页,重点村和专业户都开通了信息终端。通过国际互联网,既可发布招商信息,进一步扩大许昌花木的知名度,企业、花农可以发布网络广告,进行网络销售,同时也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许昌还壮大营销队伍,积极扶持培植各类花木中介组织,促进花农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批区域性、专业性花卉协会、花商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经纪人队伍达到8000人以上,各类各级花木企业也在国内重点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开设营销网点,使许昌的花卉苗木销售到国内28个省(区、市)。

  许昌花木业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许昌农业的特色产业,但许昌市委、市政府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发展规模,他们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市花木面积新增50万亩,总面积达到100万亩的奋斗目标。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全市花木业的规模扩展与提档升级,并注重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速一产与三产的融合,实现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生态,以花木产业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