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盆景源远流长 - PenJing8
江苏盆景源远流长
2012-02-05 18:01:44  浏览:21

     江苏盆景源远流长

    盆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盆景艺术受中国造园和画论、画理的影响,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素养提高,而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提高。东汉是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形成盆栽的发端时候。到了唐代,受山水画理的影响,盆栽升华为盆景,可视为盆景的形成时候。宋代是形成树木盆景山水盆景二类的发展时候。元代是“些子景”的深化时候。明代人们将经验所得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整理,纷纷立著记载,是为理论萌发时候。清代则是盆景品种繁多,形成多样的大发展及形成流派时候,使中国盆景艺术成为中国艺术宝库的瑰宝。
    建国后,盆景艺术继承传统,着力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江苏盆景,在中国盆景艺术发展过程中有突出的贡献。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植物、石料资源丰富,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历史悠久。
    南京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自古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之称。苏卅自春秋时代阖闾建城以来,商业兴旺,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文化灿爛。扬州自春秋夫差筑邗沟,隋帝开通运河后,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特别是在唐代曾是我国对外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都市之一。


    唐代江苏名园林立,花木昌盛,当已出现江苏盆景艺术,但至今未见有关盆景艺术史料。直至宋代,江苏盆景进入发展时候,形成山水盒景和树木盆景二类后,才散见于诗文中。
    据已知文献记载,宋代文豪、画家苏东坡在扬州任太守时,撰写《双石》诗,并在诗引中说:“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石,岗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颖川梦人清住一官府,榜曰仇池。醒而诵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苏诗云:“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白
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通鸟道绝峨嵋。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今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苏东坡“至扬州获二石”,触景生情,激发灵感,“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和当时以制作盆景为风韵雅事不无关系。苏东坡不仅亲自制作盆景,并对入画的盆景加以吟咏:“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


    宋代诗人陆游吟《菖蒲》盆景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盘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这虽然不一定是反映当时苏州盆景的制作和景观,但诗中的“昆山石”却无疑是指昆山
县的昆山石。
    《太平清话》一书中还提到田园诗人范成大归仕时爱玩英石、灵壁石和太湖石。并题上“天柱峰”、“小峨嵋”和“烟江叠嶂”等名称,对盆景进行题名点景,使之富于诗情画意。
    据传现珍存于南通市人民公园的一盆古桧柏,系从南通天宁寺古刹(唐咸通四年建)征集所传,干高一米,古朴苍劲,主枝干斑剥陆离,露骨披皮,树皮仅存七分之一,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又如现存如皋水绘园内的落地盆景“六朝松”,据传为南宋“文昭公”曾昭的遗物,其“瘤”大如球,附于主杆的两个弯曲处,爆龄突纹已愈八道,而树势矫健。

    江苏盆景发展至明代,提倡仿照名画家的画意进行造型,“以列几案者为第一。”还通过人为剪扎艺术,使树木盆景“根若龙蛇,不露束缚锯截痕者。”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并将经验所得,纷纷立著记载。

    由于受元高僧韫上人的“些子景”影响,明代文震亨在其所若《长物志》盆玩篇中云:“盆玩时尚以列几案者为第一,列庭榭中者次之,余持论则反是。最古者以天目松为第一,高不过二尺,短不过尺许,其本如臂,其针若簇,结为马远之欹斜诘曲:郭熙之露顶张拳;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照之拖曳轩翥等状。栽以佳器,槎雅可观。”又云:“又有古梅,苍藓鳞皴,苔须垂满,含花吐叶,历久不败者,亦古……  又有枸杞及水冬青、野榆、桧、柏之属,根若龙蛇,不露束缚、锯截痕者,俱高品也。”关于选石,《长物志》中提到苏卅尧峰山的山石“苔藓丛生,古朴可爱”,可作盆石之用。

    盆玩篇中所记述的:“枸杞及水冬青、野榆、桧、柏之属,根若龙蛇,不露束缚、锯截痕者,俱高品也。”与屠隆所著的《考槃余事》中记述的“至于蟠结,柯干苍老。束缚尽解,不露做手,多有态若天生。”都记载了民间通过人为剪扎制作树本盆景可“根若龙蛇、不露束缚、锯截痕者”。扬州盆景园珍存昔日的一盆明末松柏盆景,原为扬州古刹天宁寺遗物,干高二尺,屈曲如虬龙,树皮仅余_三分之一,苍龙翘首,头顶一片应用“一寸三弯”棕法将枝叶蟠扎而成的“云片”,枝繁叶茂,清翠欲滴,犹如高山苍松古柏。
    明.曾勉之的《吴风录》记载:“至今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凿而嵌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兰圃。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

    到了清代,江苏盆景成了园林必不可少的装饰,盆景材料丰富多采,艺术形式更为多样,用盆也颇为讲究。
    康熙十七年(公元1688年),园艺家陈淏子在《花镜》种盆取景法中写道:“近日吴下出一种,仿云林山树画意,用长大白石盆,或紫砂宜兴盆,将最小桧柏或枫榆,六月雪或虎刺、黄杨、梅桩等,择取十余棵,细观其体态,参差高下,倚山靠石而栽之。或用昆山石,或用广东英石,随意叠成山林佳景,置数盆于高轩书室之前,诚雅人清供也”。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李斗(仪征人,即今扬州)所著《扬州画舫录》一书中提到:“僧离幻,姓张氏,苏卅人……好蓄宣炉砂壶,自钟花卉盆景,一盆值百金。每来扬州玩,好盆景数艘以随”。又说:“其下养苔如铖,点以小石,谓之花树点景。”“江南石工以高资盆,增土叠小山数寸,多黄石、宣石、太湖、灵壁之属。有扎有草,有露有杠,蓄水作瀑布,倾泻危溜其下,空处有小鱼游泳陶嚅谓之山水点景”。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题画《盆梅》更形象地展示了当时之梅花盆景艺术。
    乾隆年间沈复(字三白,苏州人)在其自传体《浮生六记》作品中详细地记述了制作盆景的心得和见闻:“芸见地下小石有苔纹斑驳可观,指示余曰:以此叠盆山,较宣州白石为古致。”又云:“若新栽花木,不妨斜栽取势,听其叶侧,一年后枝叶自然向上,如树树直栽,即难取势矣。至剪栽盆树,先取根露鸡爪者,左右剪成三节,然后取枝,一枝一节,七枝到顶,或九枝到顶。枝忌对节如肩臂,节忌臃肿如鹤膝,须盘旋出枝,不可光留左右,以避袒胸露背之病。又不可前后直出,有名双起三起者。一根而起,二三树也。如根无爪形,便成插树,故不趣。……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又云:“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云纹,如云林石法。巉岩左右,若临江石矶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种莺萝--俗呼云松,……神游其中,如登蓬岛”。《浮生六记》还云:“去城三十里,名曰仁里,有花果会,十二年一举,入庙殿廊轩院,所设花果盆景,并不剪枝拗节,尽以苍老古怪为佳,大半皆黄山松”。
    清末苏州胡焕章,善将山中古树老梅截取基干移植盆内,并用釜劈刀凿等术使成古桩,姿态古老,别具一格。

    至于保存至今的清代盆景,在苏州、常熟、扬州、泰州、南通、如皋等地共有数十盆,这些活的文物是江苏省的宝贵财富。
    建国后,盆景艺术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江苏盆景继承传统,承上启下,发扬创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扬卅盆景老艺人万觐棠、泰州盆景老艺人王寿山继承扬派盆景剪扎艺术,精心培育珍存的古老盆景。南通盆景老艺人朱宝祥继承通派盆景“二弯半”造型技巧和剪扎艺术,精心培育珍存的古老盆景。苏州盆景老艺人朱子安,在著名作家和园艺家周瘦鹃提倡、指导下,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对传统的“顺风式”、“垂枝式”、 “六台三托一顶式”等造型手法进行创新,创造“粗扎细剪”的技法,力求顺乎自然,使其千姿百态,各具风韵。
    1961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江苏省建设厅在南京玄武湖公园举办了江苏省第一届花卉盆景展览,展览分“百花齐放”、“盆景”二馆,展出全省花卉、盆景精品,有力地推动江苏花卉盆景事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盆景艺术虽遭到浩劫,但存盆景艺术工作者“舍车保帅”,使珍贵的古老盆景损失甚微,为保护中国盆景艺术事业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