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金笙试述象形型树木盆景 - PenJing8|盆景吧
韦金笙试述象形型树木盆景
2022-08-19 22:38:08  浏览:1
韦金笙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盆景精粹—名人名作》一书,图文并茂,博古通今,全面展示中国盆景的起源发展、流派形成、评定标准、分型别类、名作欣赏、今后方向,实为广大盆景创作者、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书。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中国盆景分类”一节里,对“象形型”盆景论述尚有缺憾之处。
 
一、“象形”盆景之本意
 
查《现代汉词词典》,“象形”一词注解为:“是说字描摹实物的形状”,可见,象形盆景的“象形”概念从此演变而来,本意应是特指“景”的形状为摹仿实物而成。韦金笙先生写道:“象形型以松柏类或观花类植物剪扎成龙、凤、狮、虎、象、鹰等飞禽走兽及人物”。这里,韦先生可能会限定死了象形盆景的内涵和外延,造成歧义。其实,只要是树木盆景,不必局限松柏类或观花类:只要是摹仿实物,不必局限动物或人物;只要是外形神似,不必局限是字形或图案。这样或者天地更宽广,包容更广范,定型更完整,分类更科学,也更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韦先生在书中还举例提到“吉祥用语”的象形盆景作品和河南象形盆景作品《牌楼、亭、狮》,并作说明:“随着时代的前进,象形作品盆景已不多见了。”但在书中另节介绍大奖作品《凤舞》时又写道:“树身天然酷似凌空欲舞的凤凰”。

韦金笙试述象形型树木盆景
 
可见,在韦先生眼里,“树身酷似”的绝品《凤舞》好像不属于象形型,而靠剪扎枝叶成形的飞禽走兽、楼台亭阁才算象形型。如果这样,是否本末倒置,有失偏颇?若是从盆景的艺术性、观赏性、难度性、前瞻性考察,“树身酷似”的作品《凤舞》,其外形和意境,都最接近“描摹实物”的“象形”盆景概念本意,最有资格归类象形型。如果《凤舞》不在韦先生的象形型盆景例证之中不是笔误,那么,象形型作品怕真的从此“不多了”,即使有也可能走入死胡同。
 
所以,笔者觉得,无论是靠剪截、凭雕凿、依天然,只要是树木盆景,又符合“摹仿实物”的规定性,就可以归于此类,至于水平高低,另当别论。笔者多年努力,以雕凿为主培养了一套十二生肖造型的榕树盆景,参展挂牌“象形型”也曾获奖,均以树身摹仿实物为主,为高1米左右作品,如不能归于象形型,怕今后投类无门。
 
靠剪扎枝叶为主的“扎字景、扎形景”,如符合盆景的规定性,自然是象形树木盆景,如果超出标准规范,那只能是另类。从作品《凤舞》分析看,可以说是下靠提根,上靠剪截,神形兼备,旷世绝品,本身就是象形型的最佳代表作。据此,象形型树木盆景的定义应是“摹仿实物形状制作而成的树木盆景”。
 
二、“象形”盆景之分类
 
由于在盆景展出中,象形型确实成了少得可怜的“保护品种”,不可比因素太多,比例仅占参展总量的1%左右,往往也是评选争议较多的焦点之一。一般说来,此类作品,圈外看好,而圈内不看好,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规范分类更显得重要。

韦金笙试述象形型树木盆景
 
按韦先生的书中体例,可分三式,一是象形型枝叶式:观赏主体以枝叶为主,摹仿造型技法以截干蓄枝、精扎细剪为主。作品如广东省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岭南盆景》中胡泽林先生制作的“九里香”(67页),枝叶形同孔雀开屏,足可代表此类。但是,超规格作品和地栽树木无论如何是不能归于此列;二是象形型树身式:观赏主体以树身为主,摹仿造型技法以天然树桩培养或雕凿扎剪,或提根编扭;如已故盆景大师耐翁先生作品《耕余》,树身就像一头卧牛小憩田园,可作此类代表;三是象形型全景式:两者兼而有之,观赏主体以全景为主。
 
三式之中,全景式是最终方向,似应提倡发展,韦先生选取作为封面的盆景《凤舞》当之无愧。此作品的根部、树身、枝叶,无一不围绕主题设计,凤凰造型的头、眼、嘴、身、翅各部份,无不惟妙惟肖,明知人工使然,却又不露痕迹,浑然一体,宛若天成。写意作品不能归于此,一些名为《蛟龙探海》、《渴骥奔泉》的自然式盆景,是以取意为主,故不宜归入象形型,这样,象型型与其他型类的分界线才能径渭分明。

韦金笙试述象形型树木盆景
 
三、“象形”盆景之欣赏
 
如何欣赏、评判一盆象形型作品之优劣,书中无说明,而实际上争论较多,笔者觉得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观点可以借用作标准:“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齐老说得好:“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耳”。这里,齐大师论的是画,但理是通的,应理解其内涵与外延。
 
首先是形神兼备。盆景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品。象形型是凭外形取胜的,而外形又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应倡导神气深厚,外观逼真;气质深沉,外形飞扬,两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人们在欣赏中,虽然也是先从外形着眼,但最后能否引起共鸣,还是靠人和景内在的思想碰撞,悟性所及,才感到享受和愉悦,达到美的升华。如果仅仅是有形无神,那只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徒有其表而已。其次是外观酷似。既然是“象形”之型,就得名副其实,形之不像,型从何来,形之不存,神之焉附?自然一切免谈。“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其中度的把握十分重要。
 
实际上,一棵盆上之景,本身就是一棵树木,这与作画不一样,不论是质感还是比例都不可能“太似”,但如果“不似”,就有“欺世”罪名,观众一声“不像”,作品便告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可“媚俗”取宠,分寸感准确性要精;不可“欺世”盗名,临界点分水岭要准。再次是似与不似,这“似与不似”之间境界最高,难度最大,玩味最深。

韦金笙试述象形型树木盆景
 
它是作品所要表现的意境与观赏者之间的理解沟通,也是欣赏过程中的一种逐渐感受和体会,由于作品水平与受众层次之间存在差异,欣赏过程允许时差,讲究揣摹,推崇反复品味。曾经在漳州现场评定指导过笔者作品的胡运弊大师说得好,象形盆景的最佳欣赏效果是:“初看不像,越看越像。”这就是常言所说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启人联想。面对优秀作品,越看越活,越看越神,最后大彻大悟,与作品主题意境发生共鸣,从而升华飞跃,得到美的享受,完成欣赏全过程。
 
以上冒昧向韦先生请教,望不吝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