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境
对于情境营造的思考,深受王欣老师去年几个室内展陈设计的启发,其中两个瓦海奔腾的展厅印象最为深刻。在1月份的乌有园论坛上,王欣老师重申了对童寯先生“没有花木亦成园林”一句的思考(《东南园墅》原句,童明老师翻译:“主导景观并成为观者视觉之焦点者,为建筑而非植物。中国园林中,建筑如此赏心悦目,鲜活成趣,令人轻松愉悦,即便无有花卉树木,依然成为园林。”)——它是为中国的园林建筑提出更高的表意要求。而情境的营造,既是一种表意。
盆景的经营,同样需要情境——悬崖、水影、迎客、抱月……各类型格本身亦脱胎于山水林木情境。那盆景展陈本身就需要一个大情境来统筹叙事。我将这次展陈的情境,名为——人迹于山。
郭熙的《林泉高致》,以“行、望、居、游”的“四可”,作为山水品评的标准,其出发本身就是人起居山林的体验和感受。这种山水品评的标准,直接指导了后世山水绘画、园林、乃至盆景的造型与表意。“人迹于山”的“人”既是本次“口述盆景”的主角“盆景人”,亦指向观展的游人。
那么,,“山”因此也被赋予了两层表意。对于“盆景匠人”,“山”指的是盆景——我希望以此延续“盆景”与山水品评对照的思考;对于观展游人而言,山便是展厅本身——整个展厅,便可作为一个大的山水盆景来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与山水盆景远山形(李树华老师的分类)的概浏式呈现,本次展厅内向而封闭,尺度不大,因此其山形并不容易被察觉。因此,这座山反而更像是张翼老师在《乌有园》文章中提及的沉浸式体验——这也是后来将展名命名为“壶中”的一个原因。
2.屏风与几架
《园冶》里头讲“出幙若分别院;连墙儗越深斋”,此句颇值玩味。董老师用“装折”解读其中建筑与景物错综的空间转折。而从盆景展陈的角度,我则从两幅画的对比开始思考。
日本明治时代由木曾庄七的《聚乐会图录》
被名为“琴棋书画仕女图”的朱仙镇木版画
日本明治时代由木曾庄七的《聚乐会图录》一书中,出示盆栽陈列图便开始试图在屏风墙前探讨多盆盆景的经营关系——高案上悬崖松探首邀月,中间长几置曲干顾盼生情,宾位的方盆直干小树昂首呼应,高低前后又配以瓶花、湖石、山野小品,俯仰生趣。而类似的几架陈列在一幅被名为“琴棋书画仕女图”的朱仙镇木版画中被进一步注入四类雅集活动,以示“入画居游”的场景——盆中荷花摇曳生姿态,附石小松临案探头,瓶梅菖蒲暗香满室,青翠的芭蕉迎头盖脸——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画面,而是盆景与人经营起来的“热闹”场景,并为琴棋书画四组仕女雅集活动提供了一处雅致而山林起居的环境。其中组织、串联起这些要素的关键正是摆置盆景的家具——它们不仅服务于图中人物丰富的雅集聚乐,还确定了各类盆玩景致各自的标高和姿态。
因此,展览陈设布置时,从一开始就赋予屏风和几架两个明确的功能——前者分隔空间,陈景如画;后者则要将盆景之间经营处高低错落的情境关系。这种布局,与娄东十老图的站位是异曲同工的。
娄东十老图
两年前第一次成果汇报展时候尝试偷师王欣老师的“屏山”
第一版方案
第二版方案
屏风从一开始希望学习王欣老师“屏山”的设计,在18年的成果展就做了一个小型尝试。到后面发展预算不足,改为淘宝购买的芦苇屏风,后期自己组织拼装。而几架一开始也希望沿用在去年完成的半送园小展示区内木桩几架,到后面为了省钱更换为淘宝的黑色铁艺几架。此为,展厅原有的700×1400大桌面也被竟可能利用上,满足一些其他展品的布置需求。
除却盆景,展览其他内容,也延续了“屏风”的概念,利用一个立置的“折页”,进一步成为盆景的背景。这几乎是在后期布置的时候意料之外的收获。
3.肩舆园林
“肩舆园林”的说法也受到自王欣老师的展陈设计的启发。在本次展览中,则为了希望这个展陈以后能够走出校园,再次展览的小小野心。展览一开始是未确定场地的,因此下手开始思考展览方式的时候就希望他有一定装配式和灵活性。可以收纳,可以组合,丰俭由人。最后选择以轻质的芦苇屏风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在现场布置时候灵活度极高。同时,芦苇在室内灯光下所呈现的半透明枝干,透出前后盆景的光影也是令人惊喜的画面。
屏风可以收合,几架还没能很好地呈现。同时如果几架与屏风可以合二为一,或许对我而言是一个更为“建筑化”的方向。
此次展陈虽然还有诸多遗憾之处,但是基本上在非常少的经费条件下(布展材料大约两千多元)已经达到了预想的效果。这也是之前有感于当下大部分盆景展陈方式单一无趣,也延续了之前发表在《广东园林》上对盆景园设计的讨论,同时也是去年一处小庭院之后另一个关于盆景展陈的小尝试。从“景”到“庭”再到“园”点滴摸索。最后,非常感谢谢荣耀老师和林南老师精美的盆景支持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