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在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实验林场的普昭院苗圃地(39°54′ N,116°28′ E),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郊北安河乡境内。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2.1 ℃,年均降雨量 644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 769 h,植物生长期 222 d,无霜期 180 d。
试验地土壤属山地淤积母质淋溶褐土,p H 值为 7.6,土壤有机质含量 1.66% ~ 1.96%[17]。
1.2 试验材料
2015 年 7 月,将 1 年生大叶黄杨盆景扦插苗栽植到苗圃地内,试验区为 480 m2(24 m×20 m),幼苗按 2 m×2 m 株行距栽植,试验区周围设置保护行,采用常规水肥管理,2 年后选用健康无病且长势一致的大叶黄杨盆景作为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因素 A:PP333(P),设置包含空白对照的 4 个浓度水平:0、20、50 和 80 mg/L;因素 B:TIBA(T),设为包含空白对照的 3 个浓度水平:0、50 和 100 mg/L。从 2017 年 4 月 5 日起,将 4 种浓度水平 PP333 与 3 种浓度水平 TIBA 两两配合形成12 个处理组合,每隔 25 d 对苗木进行不同处理组合喷施,至叶面两侧滴水为止,喷施时间选在晴天傍晚。试验共设 12 个处理,3 个区组,共计 36 个试验单元。
1.4 取样及指标测定
2017 年 6 月 20 日(即第 3 次喷施 25 d 之后)进行全株取样,在 36 个试验单元中的每个单元内选取苗高、地径接近该单元平均值的苗木各 6 株,共取样 216 株。保持根系完整,置于冷藏箱中运回实验室。将供试植株切除地上部分,用毛笔扫去附着在根上的泥土,再小心清洗干净,用吸水纸将根系擦拭干,采用甲烯蓝吸附法[18]进行根系吸收活力的测定。
随后将黄杨的根系摆入装有蒸馏水的有机玻璃盘上,同时用镊子调整根系相对位置保证根系之间没有相互交叉和重叠,利用 Epson expression 1680 扫描仪和 Win Rhizo Pro 2004 根系分析软件(Regent Instruments Inc, Canada)测定总根系长度(cm)、根系表面积(cm2)、根系体积(cm3)、根平均直径(mm)等根系形态指标。
将根系样品放于烘箱中,108 ℃下杀青 15 min,80 ℃下烘干至恒重量,并用精确度为 0.001 g 的电子天平称其质量,测得根系生物量(g)。由于植物根系统存在着复杂的分支结构,不同分支等级的根序具有显著不同的解剖、形态、养分和生理特征[19],因此采用经典根系分级方法,将根系按照功能差异分为吸收根、运输根和储藏根,即D ≤ 2 mm(G1 径级 ) 为细根,2 mm ≤ D ≤ 5 mm (G2 径级 ) 为中根和 D ≥ 5 mm(G3 径级)为粗根,获取不同直径级别根系指标数据。
1.5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 6 个重复处理的平均值,用 Excel 2016 进行数据整理及计算,利用 SPSS 22.0 统计分析软件做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 Tukey HSD 法进行多重比较,应用 Sigmaplot 10.0 绘制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