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学家楼钥在《洛社老僧听琴》中道:“宴坐萧斋不作劳,谓予何事走蓬蒿从容试问今年几,手植黄杨三丈高”,诗中用三丈高的黄杨隐喻老僧的高寿,十米高的黄杨要长百年左右,足可见黄杨生长之慢,寿命之长;北宋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麂在《黄杨林诗》中写道:”黄杨性坚贞,枝叶亦刚愿,三十六旬久,增生但方寸”,诗中对黄杨枝叶坚贞刚毅的品性极为赞赏,三十六年只长粗了几寸,可见黄杨大树颇为难得i“方石斛栽香百合,小盆山养水黄杨,老翁不是童儿态,无奈庵中白日长”,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这首《龟堂杂兴》中更是直接用盆来栽培水黄杨,可以说是对黄杨盆景最早的描绘,可见在宋代就已经将黄杨作为盆景来人工栽培,足以看出黄杨在我国盆景文化中的地位。
云南黄杨的品种
盆景界所栽培的黄杨是黄杨科黄杨属( Buxus L)植物,本属亚洲分布有29种,我国已知的黄杨约17种以及几个亚种和变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其中云南省有6种,2亚种,1变种,2栽培种,单从种类分布看,云南一省即占全国一半以上,品种十分丰富。由于云南黄杨品种丰富,桩材优秀,收藏和养护的盆友较多,可以说是云南盆景极具代表性的品种,接下来笔者将对目前云南省几个主要的黄杨品种从盆景的角度做简单的分类,并进行对比和介绍。
大叶黄杨
云南大叶黄杨主要有3个品种,即阔柱黄杨(B.latis tylaGagnep.),毛黄杨(B.mo///cu/aW.W.Smith)以及杨梅黄杨(B.myrica LevI.),其中以阔柱黄杨(又称阔叶黄杨)最为常见,云南中部,中西部均有分布,毛黄杨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江边。以上3种黄杨叶片均相对较大,通常叶长都在3cm以上,叶形通常为椭圆形、卵形或者长圆披针形,分枝较为稀疏,叶薄革质、近革质或坚纸质。
大叶黄杨的优点是桩材较大,桩型大气厚重,生长速度相对较快,这类黄杨的缺点是叶片较大(以阔柱黄杨为例,其叶片长度在 3cm-8cm, 宽 1.5cm-3cm),叶片厚度和革质均较薄,叶片光泽度相对较低,分枝稀疏,适合做中大型盆景。
雀舌叶黄杨
除大家通常熟知的雀舌黄杨(B.bod/n/er/e vI.)外,产于云南的雀舌叶黄杨还有河滩黄杨,又称滇南黄杨(B.austro-yun-nanens/s Hatusima)。雀舌黄杨在云南分布较广,河滩黄杨则常分布在云南南部低海拔的河谷、河滩区域,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叶细而长,一般长2cm-4cm,狭卯圆形,叶薄革质,光泽度较高。 这类黄杨的特点是叶形别致,分枝较大叶黄杨类密,树皮枯老,有较深的褶皱和鳞状斑块,树皮观赏性佳,适应性较好,但树桩相对较小,桩型以丛林和高干形居多。
小叶黄杨
云南的小叶黄杨通常是指皱叶黄杨,又称高山黄杨(B.rugu-Iosa Hatusima),及其几个原亚种( ssp.rugu/osa)和原变种(va r.rugu/osa)。这类黄杨叶片长度通常在1.5 cm-2.5cm,宽度6mm-12mm,叶草质,菱状长圆形,长圆形或狭长圆形,稀椭圆形,先端钝或圆或有浅凹口,基部急尖或楔形。这类黄杨最典型的特征是叶面光亮,中脉凸出,叶边缘下曲,很像豆瓣,因此往往又被称为“豆瓣黄杨”。此类黄杨分布区域较为狭窄,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大理一丽江一线,海拔1900m-3500mo 这类黄杨的优点是叶小枝密,叶片厚实圆润,光亮极高,分枝较密,树形端庄自然,是极佳的盆景素材,相比大叶黄杨而言,桩材偏小,罕有20cm以上的大桩,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极小叶黄杨(珍珠黄杨)
这里所说的云南极小叶黄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珍珠黄杨”,学名是平卧皱叶黄杨(《中国植物志》),又称铺地黄杨(《云南植物志》)(B.rugulosa var.prostrata W.W.Smith),是皱叶黄杨的变种,叶长8mm-llmm,宽5mm-8mm,椭圆形或倒卵圆形或长圆形,分枝极多。
有必要说明的是,云南的“珍珠黄杨”与原产安徽黄山的“珍珠黄杨”有所不同,安徽黄山所产珍珠黄杨学名叫小叶黄杨(《中国植物志》)(B.s/n/ca var.parvifolia M. cheng),两者是不同的品种,安徽黄山产小叶黄杨叶片为薄革质,而云南铺地黄杨叶片为厚革质,至于到底哪种才是正宗的“珍珠黄杨”,这里不作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