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者在盆景创作中的主导地位 - PenJing8
论作者在盆景创作中的主导地位
2018-01-28 10:29:24  浏览:39
  ■河南省王守义十三香古木盆景园  孙全义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不同艺术风格的盆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展示着中国盆景事业的勃勃生机,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盆景事业的春天。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功力尚浅、剑走偏锋的作品,从赢弱的树形到牵强的枝托,能明显让人看到作者在努力表现什么,但作品却不尽如人意,树难成景。鉴于此,本人就这些年的制作过程谈一些想法与同好相商。
谈谈养壮与赋形 
 
   谈到养活与养:,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初学盆景时,往往求急、求快,今天这样看,明天那样看,大盆不如小盆,小盆不如浅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交学费。从河南当地盆景的养护与生长时间来看,一棵直径十多厘米的杂木桩,没有十几年的时间,是不可能把枝托养成过渡到位的。  
 
  这些年,我也看过很多盆景园,接触过一些盆景艺术家,大家谈的最多的就是创新,创精品,创传世大作。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盆树的健康1我见过有些盆景园的松柏,为了控制叶片的生长,缺水短肥,致使盆树黄毛寡瘦,有的甚至枝托退缩,树已枯残了,还在牵拉造型,拔针控势,最终只能有一个结果,树木枯死。
舍利干盆景的制作是很严肃的事情 却被部分人作为展示技艺的方式
   舍利干盆景的制作本来是很严肃的事情,却被部分人作为展示技艺的方式,可惜的是,并非所有干枯的枝干都适合进行舍利处理。化腐朽为神奇,仅仅是很少的案例,大多数枯了就真的朽了。所以,养活与养壮是盆景制作的第一关。 
  二十多年前,我得了第一棵双干黑松,两个几乎成900的大直干,谁见了都是笑,认为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直干上的小枝托比手指还细,要养成型,谈何容易?但我是个不服输的人,松树在山野,一二十年就可以长得很大,难道我的盆景园里就比不上山野的条件吗?  
 很多人都说干松湿柏,松树喜干,更不能施肥,我偏偏以大水大肥伺候。实践证明,松生山野,并非不喜肥水,而是松的无奈。在大水大肥大阳光的照顾下,我的双干黑松,几年时间便成了健壮的双干大树。 
  赋形是制作过程中的第二关。一直一卧的两个大干,如何赋形?当年我是一点想法都没有,唯一有所启发的就是岭南杂木盆景造型中常说的一句话“每一枝都是一树”,一枝可以一树,一干不是同样可以一树吗?    我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把黑松的双干养成了两棵健壮的树。十年时间的感悟、思考、琢磨,让我体会到松树盆景赋形的关键——两裸大树,略加呼应,不就成了一盆完美的双干黑松盆景吗7    赋形很重要,但并不神秘。为了制作出天然黑松的形象,我又花了整整十年功夫,对枝托进行调整,有些枝甚至像杂木一样,被多次剪截。根也渐渐提出土面,形成四射爪状,二十多年下来,终于实现了一棵桩材到优美盆景作品的蜕变。
   盆景制作,可谓一通百通,只要认真完成一棵树制作的全过程,你就可以把握整个制作过程。《双辉》(见图一)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盆景制作的赋形不难,关键是要心中有树。
如何做到胸中有树
    胸中有树,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很难,他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是一个综合积淀和升华的过程。年少时,春天河岸边的柳树是儿童的欢乐所在。大人们常说,沿河看柳,小孩更多的,是因为柳絮可食,柳枝可作柳笛。喜欢盆景之后,我就常想一个问题,如何把岸柳的形象制作成盆景。 
  中州盆景典型的树种柽柳的造型,就是模仿河岸垂柳,二月春风,柳丝婀娜,十分诱人。我也曾经做过不少垂枝式柽柳盆景,但其退化快,几乎每年都要重新赋形,让人苦恼的很。后来,偶然接触到垂枝柏树,让我有了新的兴趣。我利用垂枝柏树制作的河岸垂柳形象的柏树盆景(见图二),既制作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盎然春意,又避开了柽柳退枝写老化的弱点。
   远观河岸春柳,让我对树的形态有了较深刻的印象,河柳的启迪,让我开始关注自然界的古树名木,关注画家笔下的老树形态,几十年的积淀,我感觉自己做到了胸中有树,也使得自己在盆景制作上得心应手。 

 
舍利干盆景的制作是很严肃的事情 却被部分人作为展示技艺的方式
  《叠翠》(见本期封面)是我得手最早的黄杨盆景。如果《双辉》的制作是无意的,那么《叠翠》的制作就是按照胸中所想,一步步做出来的。  
 在进行《叠翠》制作过程中,既不按苏法布片,也摒弃扬派的一寸三弯。同时,又吸收了众多流派的截枝手法,完全以河岸边馒头柳树的形象为蓝本,进行制作。多年下来,一盆雍容华贵的黄杨盆景,向人们展示出一种独特的清新和华美。很多同道见了都是感叹作品之美,却看不出制作手法的出处。
   养胸中之树,是盆景人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三、实践与理论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按照自己对盆景的理解进行盆景制作,按照自己的胸中之树制作手下之树,正因为心中有树,才能够因材施艺,因树赋形,但写出自己的感悟,这还是第一次。
   在与很多盆景人交流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宁可多做几棵树,也不愿苦思冥想,去写一篇文章。后来,在我与河南贫景评论家冯如林先生接触中,他鼓励我把自己的制作经历写出来,不要过多华丽的词语,就急结自己二十多年走过的路,制作的心态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制作实践的一些总结,是不是恰当,还请大家指正,同时也希望广大盆景制作者,放下剪刀,拿起笔,写出自己最贴身的感受。    从实践到理论,你会感觉到盆景的另一种与制作完全不同的美。  
 
     盆景制作,可谓一通百通,只要认真完成一棵树制作的全过程,你就可以把握整个制作过程。 
  在与很多盆景人交流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宁可多做几棵树,也不想苦思冥想,去写一篇文章。希望广大盆景制作者,放下剪刀,拿起笔,写出自己最贴身的感受。从实践到理论,你会感觉到盆景的另一种与制作完全不同的美。
  
   (编辑/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