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庞燮庭
■撰文:李新
■摄影:姜展文
上海庞燮庭先生的真柏组合在沪上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代表了当代中国树石盆景发展的某种向度与标高。为了让更多爱好者走近这位致力于盆景制作研究的老人,更好地了解、学习树石盆景制作,2014年1 1月22日,上海盆景赏石协会78名会员在副会长程小华的带领下,来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三林镇的爱博盆景园,观摩了庞先生及其弟子所做的一场树石盆景制作表演。
图二:布置石材
观摩庞先生弟子的一场树石盆景制作表演
图三:庞先生和他的弟子在为盆面布苔
图三:庞先生和他的弟子在为盆面布苔
爱博盆景园是上海市三林镇政府在上海盆景赏石协会和三林盆景协会协助下于2006年筹建的一个迎世博会项目。开园后,不仅解决了周边市民盆景的存放问题,丰富、活跃了他们的业余生活,而且还使更多的人近距离感受盆景文化,接受熏陶0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该园接待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向外国友人展示了海派盆景的风采。庞先生退休后,在此担任园长一职,潜心管理和制作盆景。
此次制作表演历时一个多小时,完成后的作品明快爽朗,主体突出,近、中、远景层次分明,从树木造型处理到配石、坡脚、点苔、摆件的组合安放,均细腻、精准,自然气息浓厚,再一次显示了庞先生高超的树石制作能力。值得一提的,仍是他的树形塑造——高拔飘逸,精气内敛,韵致独特,其枝干穿插、叶团分布,看似散漫随意,实则细致精谨,游走于有法、无法之间,具高难度,带有鲜明的“庞氏”印记,非其所不能为。这也是庞作独步海内、罕有其匹的原因。
图五:庞先生(左一)和他的三位弟子马财源、丁武刚、徐荣伟(从左至右)在作品前合影
美中不足的是,这件作品整体布局有近程式化之嫌,稍显平淡和松散,右半边的簇拥密集与左半边的疏落低矮形成较大反差(石料的不够精良也是微瑕),个人风味不似他以往的作品那般凸显,这大概与表演时限、迁就众人欣赏习惯有关。尽管如此,在有限时间内,以极普通的材质,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幅山明水秀的立体画卷,从现场制作的角度和表现水准而言,仍不失为一流佳作。
图六:各位会员在完成后的作品前欣赏、品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局部推敲,这些粗糙石材所构建的山体与自然空间(据庞先生介绍,盆中英石都是市场上别人不愿要而他以极低价格买回的),极为自然妥帖,以我拙笨的目光看来,几无破绽,故向大家郑重推荐。这里所说“无破绽”,乃是指石块之间的配置比例、谋篇布局以及它们所营造的野趣而言,并非每细节和点滴。严格说来,右边上中部几块大石的纹理走向与咬合关系不甚理想,略显凌乱,与树木精巧细腻的风致有所不谐,而左半部分却极耐品咂,意味盎然,宛若天成。
图七:作品局部
一点感想
因为和庞先生是老朋友了,而这件作品又是现场制作的产物,不妨就这个话题多说几句,我一直以为,艺术制作是极其个人的事,是一个人默默揣摩、苦心经营的结果,用一位画家的话说:你觉得鸡蛋好吃就吃好了,何必非要看母鸡下蛋呢?况且母鸡在产蛋时是不愿让人看到的。
图八:作品局部
目前的盆景制作表演,只能是把一些基本的制作程序向观者演示,说白了是常识普及(类似于科普宣传),而且要顾及到受众口味,还要受到素材制约,很难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较短时间内制作出一件在各方面都经得起推敲的精品,尤其是盆景这个需要时光来成全的物件儿,也因此,“浅近直白”就成了当前盆景制作表演的一个通病:我并不反对制作表演,相反,自己也愿意看到,也希望从中汲取营养,接受启发(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吧),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候,它依然会盛行不衰但我想说的是,现场制作与个性表达,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统一起来,尽管,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关于对这件作品的认识,我与庞先生电话交流时,他也颇为认同,表示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制作,对石材作进一步推敲、调换,还说随着时间推移,这棵柏树的叶片会更加丰厚饱满,样态还会发生变化。我同样深以为然,并对它的未来充满了期待,